全真教华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曹祥贞,在道门被 奉为 天下*坤道 ,长期隐居华山大上方, 积功累行,于丹道修炼颇有造诣。本书介绍了曹 祥贞道长鲜为人知的生平简况,让人们得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和仰望一代宗师精深的修为与高风。同时,又将古代著名的女道士曹文逸、孙不二等人关于女丹修炼的经典作品汇聚一炉,进而在现 代陈攫宁等道学专家的阐释之后,进一步点明其精义,不仅为当代坤道树立起可供效法的标范,又为当代女性的身心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全面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本书以系统阐述众多禅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为主,深入分析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记述了禅学与道教、儒教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和互动过程。本书还注重揭示制约禅宗兴衰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禅宗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书在探讨诸多重要历史和理论问题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云在青天水在瓶 观虚斋教学侧记》是观虚斋教学的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它不是学术专著,而是由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道友的谈话以及点点滴滴的教言汇集而成。由于谈话的对象不同,场景各异,应机而发的智慧灵感也就别具风格,读来更加亲切有味。这不同于通过思考与想象所构思出来的各类作品,它所记录的完全是真实的生命体验及其智慧洞见。在某种意义上,此书可以看作是一部访谈录,真实记载了诸方道友参访观虚道人时的对话与问答,也记录了新弘作为学生与助理,和戈国龙老师在一起修学的金色时光,记录了观虚斋教学在不同场合下的智慧教言以及新弘聆听这些演讲时的真切感受,生动体现了观虚斋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自性自见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 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 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开悟之旅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 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
陈抟(871~989),在《宋史》里有传,字图南,号扶摇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著有《胎息诀》、《指玄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是道家著名学者、养生家。其修炼思想对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易学思想对儒家学派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人产生了影响。书稿以陈抟为中心,结合对其师友与后学的研究,揭示作为隐士的陈抟,何以能在当时及对后世的道教产生巨大影响。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书稿展现了在北宋初年的宗教、文化背景下,陈抟固守于华山修道圈,如何同时与皇室产生政治互动,与士大夫阶层产生文化互动,并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易学、理学与内丹学。
本项目作者郎宁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书稿是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晚明佛学家憨山德清用以佛通庄、以佛化庄的方法理路疏解《庄子》,著成《庄子内篇注》,其对佛庄关系的思考、对佛庄理论的阐释,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社会现实。书稿以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出憨山德清解庄背后的思想义理体系,进而梳理其经典诠释背后之思想理论基础与解庄动机,使得憨山德清解庄之动机、理论基础、义理体系及解庄之价值贯通为一完全之整体。 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以佛法阐释、沟通庄子思想,承担了晚明时期庄子学的上承与下启的接续任务,一定程度影响着憨山大师之后的解庄学者而利于庄子学的继续发展,为晚明佛教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发展。
本项目作者郎宁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书稿是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晚明佛学家憨山德清用以佛通庄、以佛化庄的方法理路疏解《庄子》,著成《庄子内篇注》,其对佛庄关系的思考、对佛庄理论的阐释,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社会现实。书稿以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出憨山德清解庄背后的思想义理体系,进而梳理其经典诠释背后之思想理论基础与解庄动机,使得憨山德清解庄之动机、理论基础、义理体系及解庄之价值贯通为一完全之整体。 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以佛法阐释、沟通庄子思想,承担了晚明时期庄子学的上承与下启的接续任务,一定程度影响着憨山大师之后的解庄学者而利于庄子学的继续发展,为晚明佛教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发展。
作者在充分把握资料及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首次对晋北民间道教的教派源流进行全面考察和梳理,纠正了以往学术界对该区域教派传统的误解,指出全真派与正一派道教在晋北地区的普遍存在。同时,完整地记录了该地区目前现存的道教活态仪式并对各区域道教音乐的音乐形态进行细致分析,终提出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的地域性、共时性和历时性艺术特征,进而揭示出自明清以来晋北民间道教音乐传统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在近百年的社会变革中依旧固守传统的原因。
作为现代中囯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囯学大师之一,先生由于精通内外经典,又接受过严格的外国哲学、语言和治学方法的训练,而且又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其学术著作如《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在出版几十年后,仍然被囯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权威的经典著作,这使他在国内外均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本书是汤用彤先生各种著述的精选集。
。。。
中古时期的中国道教经历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道教由早期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到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到南北朝的多道派、多组织的混合型道教,这三个阶段都由于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文人参与道教的创立、改造和完善,也由于宗教尤其是道教与文学结下的深厚缘份,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道教文学作品,在文体上出现了尤可比肩于世俗文学的诸多体式,同时,道教业内撰写的大量道教经典又富有极强的文学性,文学理念、文学思想之含蕴深刻,凡此种种,造就了中古道教文学思想的如下走势:汉末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 参同契》等在上古泛神论思想、道家文章质朴论以及先秦文学象征观念影响下表现出对“文”的性质、诗的来源、文与气的关系、隐喻体系、反对浮华等初浅理解,“神”的色彩、天神地祉制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敦煌讲座书系:敦煌道经与中古道教》通过研究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个时期的主要道书,对其内容、体系、特点、历史地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读,使读者对于汉晋早期的道教、六朝经教道教、唐朝前期经教道教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本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可谓近年来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