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教华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曹祥贞,在道门被 奉为 天下*坤道 ,长期隐居华山大上方, 积功累行,于丹道修炼颇有造诣。本书介绍了曹 祥贞道长鲜为人知的生平简况,让人们得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和仰望一代宗师精深的修为与高风。同时,又将古代著名的女道士曹文逸、孙不二等人关于女丹修炼的经典作品汇聚一炉,进而在现 代陈攫宁等道学专家的阐释之后,进一步点明其精义,不仅为当代坤道树立起可供效法的标范,又为当代女性的身心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自性自见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 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 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开悟之旅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 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全面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本书以系统阐述众多禅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为主,深入分析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记述了禅学与道教、儒教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和互动过程。本书还注重揭示制约禅宗兴衰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禅宗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书在探讨诸多重要历史和理论问题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四子真经集释》是道家四大经典著作的注释集成。包括关尹子所撰著的《文始真经》,列子所撰著的《 冲虚真经 》, 文子 所撰著的《 通玄真经 》,亢仓子所撰著的《 洞灵真经 》。先秦时期,老子创立道家理论,主张道法自然,反对争斗,提倡无为而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子、关尹子、文子、亢仓子等道家学者继老子之后,著说立说,在道家学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次整理出版的《四子真经集释》,以《正统道藏》中收录的注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神圣汉帝国 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 心灵考古 。为消弭 汉家 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 为汉制法 ,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 天下一家 构想, 汉家 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 致太平 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 王汉 师汉 辅汉 代汉 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全真史传五种集校》是对金元全真教史上五部重要史传资料的点校、汇编。 五部史传的书名和内容分别是:(1)《金莲正宗记》,五卷,得名于王重阳所造 七朵金莲结子 的故事,是全真教 五祖七真 的专门传记( 五祖 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七真 为长春真人丘处机、无为真人马钰、蕴德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玄、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2)《七真年谱》,一卷,逐年记载了从王重阳诞生到丘处机去世的一百一十六年之间的七真的重要活动。(3)《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三卷,记载全真高道三十七人事迹。(4)《甘水仙源录》,十卷,辑录全真高道六十余人的事略。《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甘水仙源录》几乎囊括了全真教由金至元兴盛时期的全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著作,它从探讨宗教共同点出发,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变,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金盖心灯》八卷,清代著名道教领袖、内丹学家闵一得编撰,主要以浙江湖州金盖山(又名云巢山)为核心,记载了清代较大的道教派别全真教龙门派*代至第十四代一百余人的生平事迹,是清中期以前有关龙门派历史的集大成著作。闵氏好友、著名藏书家、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为《心灯》作注释,且引述五十二种文献对有关史实详加考订和补述;闵氏故交鲍锟为《心灯》写了很多评语,极富旨趣。 《金盖心灯》此次标点所用底本,为光绪二年(1876)金盖山云巢古书隐楼重刊本。吴兴人李宗莲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作《金盖山志》一书对金盖山史实的记述不同于《金盖心灯》,龙门派支派海上觉云坛总理戴本珩于民国十六年(1927)所编《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一书记述了闵一得之后其宗派的传承源流,都对《金盖心灯》具有重要补充作用,一并整理,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陈抟(871~989),在《宋史》里有传,字图南,号扶摇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著有《胎息诀》、《指玄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是道家著名学者、养生家。其修炼思想对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易学思想对儒家学派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人产生了影响。书稿以陈抟为中心,结合对其师友与后学的研究,揭示作为隐士的陈抟,何以能在当时及对后世的道教产生巨大影响。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书稿展现了在北宋初年的宗教、文化背景下,陈抟固守于华山修道圈,如何同时与皇室产生政治互动,与士大夫阶层产生文化互动,并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易学、理学与内丹学。
该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与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介绍,一方面避免了通史作品常见的繁杂寡要的通病,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注意运用新材料,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在视野上,跳出门户之见,对历史上的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易学成就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汇众家之长,删繁就简,勾勒出了中国易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本项目作者郎宁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书稿是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晚明佛学家憨山德清用以佛通庄、以佛化庄的方法理路疏解《庄子》,著成《庄子内篇注》,其对佛庄关系的思考、对佛庄理论的阐释,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社会现实。书稿以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出憨山德清解庄背后的思想义理体系,进而梳理其经典诠释背后之思想理论基础与解庄动机,使得憨山德清解庄之动机、理论基础、义理体系及解庄之价值贯通为一完全之整体。 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以佛法阐释、沟通庄子思想,承担了晚明时期庄子学的上承与下启的接续任务,一定程度影响着憨山大师之后的解庄学者而利于庄子学的继续发展,为晚明佛教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发展。
孙亦平著的《唐宋道教的转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近百年来靠前汉学界有关 唐宋变革 论的研究成果,将道教的发展置于唐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加以考察,尤其是将狭义的 转型 研究与广义的唐宋道教多方面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于 延续 与 变革 的互动中,来比较唐代道教与宋代道教之异同,对唐宋道教转型的来龙去脉作出学理上的分析,以期更好地说明唐宋道教既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的普遍性,也有以 道 为基本信仰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唐宋道教将中古道教发展推向很好,又开拓元明清道教发展的新路向,其转型对中国道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就使得唐宋道教的转型研究有了一个当代的视角。
本书主要是依据《老子》帛书本和汉简本,辨析《老子》原书的形态和主要思想,如 上德不德 无为 等概念,从而对唐玄宗的老子注疏给予反驳。全书包括十四篇论文,之前发表在《弘道》杂志、《中州学刊》、《光明日报》(国学版块)等。《老子》,战国竹简本、秦至汉初帛书本和各种今传本,其间歧异特多,作者以简本、帛本互证,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编辑《老子》,重新审定了《老子》的原初篇名、篇次、章次和内容文字,以校证与义疏相结合,将《老子》归为 为君人南面术 的政治哲学,但尤其反对唐玄宗对《老子》思想的地位,可自成一家之言。
内丹修炼发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它自成系统,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现存的道家静修著作有数千卷,其精深、广博蕴含大智慧,又独以修炼内丹的方法在历史上流传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被视为道家的玄典正宗。老子、庄子、孔子等先贤都从修炼内丹中经历过“无为法”的境界,修身修性,开发自身潜能、智慧,而留下千古不朽的经典。同时,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一致的世界观、宇宙观。 内丹静修,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通过呼吸把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有意识和无意识联系起来。呼吸和身体机能活动、思想、情绪是紧密相连,养身、静心、禅定、冥想、催眠、瑜珈、出功、益智……都从呼吸开始。 我们的生命质量与长度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呼吸有多深、有多长!呼吸绝对不是只有我们接触过的:腹式呼吸
Array
作者在充分把握资料及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首次对晋北民间道教的教派源流进行全面考察和梳理,纠正了以往学术界对该区域教派传统的误解,指出全真派与正一派道教在晋北地区的普遍存在。同时,完整地记录了该地区目前现存的道教活态仪式并对各区域道教音乐的音乐形态进行细致分析,终提出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的地域性、共时性和历时性艺术特征,进而揭示出自明清以来晋北民间道教音乐传统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在近百年的社会变革中依旧固守传统的原因。
“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 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 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 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 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