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两方面,即佛教的历史发展及义体系上对其基础情况进行 本书主要从两方面,即佛教的历史发展及义理体系上对其基础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全书共为五篇三十讲。*篇论述佛教的历史,对佛教的产生、演变和流传等进行了扼要分析与评述。第二篇论述佛教的义理,选择了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主要思想与基础概念进行论述和阐释。第三篇论述佛教的修行,主要阐明了戒律、禅定及仪轨制度与相关的一些寺院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问题。第四篇主要论述佛教的文献,分别阐明了梵文佛典、中国佛典,以及大藏经的主要种类和特色等。第五篇论述佛教的圣者,包括佛、菩萨、罗汉及初创时期的重要佛弟子,还对佛教发展历史上有突出贡献或影响较大的著名论师与高僧作了评介。 本书既有对佛教历史与理论的较全面概述,也有一些对佛教历史与理论的较全面概述,
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无处不在的 六字真言 和玛尼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是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它的独树一帜的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的修行次第,浩如烟海的经典文书以及壁画、塑像、唐卡等佛教艺术,都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含量,吸引着海内外人们的目光。 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为你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讲解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内核,带你走近藏传佛教,走近西藏文化,走近西藏。
《金刚经》的注疏历来很多,德林老和尚高度评价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用禅宗行门的丰富经验,对其中短短二十页所载负的义理做了广泛深入的阐发,语言明白晓畅,议论妙趣横生。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禅宗史与诗歌史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述了禅宗对于诗歌的渗透,禅宗的世界观、思维形式等对诗人的人生哲学、思维形式,对诗歌的风格、流派以及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所谓 禅诗 ,简而言之就是指意在表现 禅悟 这一主观精神活动的诗歌。广义的禅宗诗歌,包括禅僧上堂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与纯文学性的诗歌不同,禅宗诗歌的着眼点不在于文字的华美、技巧的娴熟,而在其内蕴的丰厚。本书不断引用多种佛家经典如《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景德传灯录》《沧浪诗话》《冷斋夜话》《石门文字禅》等,内容极其丰富,阐述了禅与诗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发展史。
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时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书中详细介绍了印度及其所历南亚诸国所行佛教仪轨四十条,为我们今天了解7世纪印度佛教僧伽内部宗教生活的状况提供了*多*详细的信息,同时也是研究南亚次大陆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一篇律典之集成、一律部、(一)广律、(二)戒经、(三)律论、二波罗提木叉经、(一)波罗提木叉与布萨、(二)波罗提木叉经的组织、(三)戒经条文的多少与次第、(四)戒经的集成与分流、三波罗提木叉分别、(一)波罗提木叉分别与毗尼、(二)波罗提木叉 毗尼的论究、(三)波罗提木叉分别的先后集成、四摩得勒伽与犍度和(一)摩得勒伽等等。
崔峰所*的《文化的输入与演变(鸠摩罗什长安 弘法研究)》以鸠摩罗什长安弘法这一事件为研究对 象,来探讨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输 入与演变过程。印度佛教输入中国持续了近千年之久 ,这一输入是人类文明交往史上的罕见典范,也是中 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然而,印度佛教融入中 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足在经过严格的 筛选后才被加以吸收和改造,*终成为具有鲜明特色 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塔铭,是僧人的葬塔铭文,以撰述生平事迹为主,属于传记文学。本书以塔铭为研究对象,不仅整理、辑录了隋唐五代僧人塔铭文献400余篇,还对其中留有书家姓名的塔铭做了梳理与统计工作。本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塔铭的生成演进规律,研究隋唐五代塔铭的文体特色与文学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社会文化、历史、书法美学等方面解析塔铭与社会风气、文化思想、价值取向之间的各种联系,窥探塔铭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事件,从而对隋唐五代僧人塔铭的文献价值、文学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史学线索价值予以深刻的分析与揭示。
在唐宋时期禅宗语言发展的曲线上,可以发现内部宗教改革实践和外部世俗文化因素两条坐标的影响。本书上编借助当代西方话语理论,按照 语言与世界 这一哲学性思路考察了禅宗发展各阶段言说方式的演变,深刻地揭示了如来禅、祖师禅、分灯禅、分案禅、文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语言观的异同及其内在原因。下编将禅宗语言看做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体现,通过 知识的考古 ,揭示其独特殊性的概念结构与可理解的意义,从而破译了大量荒诞、玄妙的禅语密码,合理解释了许多古怪奇特的公案在禅学上的价值。本书在俗语言研究方面有不少精彩的见解,而关于点化法、借用法、方案法的分析,则给予文学理论以极多的启示。
本期设置汉传佛教栏目,包括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两部分。书稿内容包括宋祖雄《论南北朝时期益州佛教风尚变迁》、李华伟《从 数息观 的再阐释看天台禅法的中国化 兼论慧思、智顗援道入佛之异同》、觉深《华严十玄门思想发展演变》、贾靖恩《试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汉传佛教中的菩萨特质及其异同》等19篇学术论文。各位学者和研究者对佛教中国化、佛教*文献版本、佛教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中国南传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一、中国南传佛教的分布。中国南传佛教的地理位置分布,中国南传佛教的信仰民族分布。 二、元代以前佛教的传入(13世纪以前)。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传入云南,元代以前南传佛教的传入。 三、元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初步发展(13世纪-14世纪)。元代南传佛教传播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东南亚不同派别的形成及发展等等。 四、明朝至清朝中叶中国南传佛教的隆盛(14世纪 1840年)。明清南传佛教隆盛的社会历史条件,南传佛教不同教派的传入及传播等等。 五、近现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和流变(1840-1950)。改土归流及南传佛教的发展变化,汉传佛教的发展与南传佛教的交流等等。 六、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变革与复兴(1950-)。中国南传佛教的改革与变化(195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