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周年出版的纪念珍藏本中的一部。
本书里着重强调了中世纪哲学在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知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等方面的特殊贡献。比如,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存在”概念意义的辨析演化为关于实体、本质和实在的不同学说,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的不同理解发展为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两条路线的分歧,关于质料与形式关系的研究导致了物质实体观,对理智抽象作用的讨论触及感性与理性、思想与现实、个人意识与类意识关系这样一些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按照基督教义对希腊哲学灵魂学说进行的改造不但导致了精神实体观,而且包含着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现象的具体研究。至于中世纪对意志自由、善与恶、自然律等伦理问题的研究,它们与希腊哲学中有关的零星论述相比,更显出中世纪哲学的性。就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形
这本由圣伯尔拿、肯增多马等人著的《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共分三部:部是《劝思考书》,作者是圣伯尔拿,译者为汤清。 第二部是《灵花》,作者是圣弗兰西斯。暂缺。 第三部是《遵主圣范》,作者是肯培的多马。 《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收入的这些基督教灵修名著,正像艺术上的杰作一样,都有一种极具个性的和极为独特的方案,把它们在其他地域和时代的气象中牢牢规定了。 可是,就在这种独特性的表演中,未曾不亦含有普遍性的音节,奏给一切时代的人们听来觉得愈有变化,却愈保永同。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马丁·路德的时运》并非路德的传记,亦非对路德所作的评价。《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马丁·路德的时运》的写作意在描绘出路德的时运曲线。这条曲线虽不免简单,却甚为悲惨。为了准确确定该曲线通过的几个真正重要的点;为了体现路德在特定条件、压力下,是如何不得不减缓其早前人生道路上的势头,并进而与早前的人生道路分道扬镳的,《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马丁·路德的时运》就这位独具活力的人物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历史问题,即个人与大众的关系,个人的首创作用与公众需要间的关系问题。
《贫与富:马太效应》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里格尼的作品。主要从马太效应的内涵、马太效应与科技、经济学、政治学、文化教育的关系等角度,对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的原因、教育如何才能实现公平、信息技术的鸿沟能否导致国与国的差距拉大等问题进行了解释。这些问题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人人都渴望快乐、幸福,渴望被爱,然而现实世界往往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作者在《给盼望一个理由》中引用自身的经验,从问题出在我,自满的谎言,自主的谎言,错在哪里,如何改变等方面坦率地讨论人们生活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感和挣扎。引导读者正视自我,正视不愿面对的事实,了解的盼望来自何处,并提供和描绘出令人赞叹、美丽的盼望和医治的全景。
仿若一条灵性大河,几千年来,越流越深远,愈涌愈壮丽,为许多人提供了灵性的智慧和人生的方向。但的解读却非易事,需要反复阅读和前辈牧者释经著作的帮助启发,方能系统地了解和轻松地应用。而目前中国的基督教世界解经类著作多以引进为主,本土化原创性的著述少之又少,有分量、有影响的就更是屈指可数;表面看来,大凡研经释义之书都给人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之嫌,而《十步释经法》却是华文世界不可多得、举重若轻的研读之作,不仅形式亲切活泼、内容简约易懂,为教牧人员及神学生研经释学的教科书,亦是普通信徒和有志于研究的学界之士的“空前”良好的参考书。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是处境化释经学的佳作。 本书学术和思想价值极高,对灵性的滋养价值亦不容小觑。
阿利斯特·E.麦格拉思编著的《基督教概论(第2版)》力求将基督教介绍给它的读者。本书确实是一个概论。作者首先假定读者对基督教知之甚少,并乐意了解基督教的思想、历史、发展及其独特精神特质。本书从信仰体系和社会现实两个角度,对基督教进行了入门水平的介绍;同时对每一个思想、每一种发展都进行了介绍和解释。只要有可能,对所涉及的所有主题,本书都为读者提供了进行深入研究的适当切人点的信息。
宗教与历史在目前的学科结构中,前者被置于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宗教史的分类。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交集是显然的。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与历史》编者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宗教与历史》前六辑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了使本书得到更好的编校出版发行,从第七辑开始在我社出版,并按照我社的质量要求和体例规范要求,每年出版两辑。本书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和研究 (12 ZD12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第五期) 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 (J50106)和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世界史)资助。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文化处境》的关系从其历史发展沿革来看乃是两种文化体系相遇和对话的关系,当然也是两种强势文化彼此接触和对比的关系。从历史到现今,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都被认为是不同的传统或传承,而且二者各有代表、各具特色,似乎尚没有真正走到一起,更谈不上有任何重要、关键性的叠合或结合。在中国人的眼中,基督教好像与西方世界有着密切关联,基督教文化也往往会被视为西方文化、至少是代表着西方文化。而中西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虽有对话、更多冲突,双方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复杂经历和双边关系上的起落反复,亦使不少中国人在认识基督教时产生了隔阂,形成了距离,相互在了解上也交织着许多误解,留下了种种敏感话题。因此,基督教的东传、其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一直是冲突不少、矛盾不断,人们将之描述为二者
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碰撞及融合中走过曲折的道路,最终找到了基督教本色化的正确途径,即跟随时代,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客观现实。本书在汇集整理大量手可贵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公允地分析了百年来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进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理论思考,它是部有关该主题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