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 勒南是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22岁时因信仰危机而背弃天主教,政治上和信仰上倾向自由主义,宗教上倾向怀疑论。《耶稣传》已经出版,风靡欧洲,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风暴。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与福音书记载迥异的故事。
本书是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中叶一批基督教领袖或思想家的作品。这些著作见证着使徒教会时期的传统教导,并且为后世教会广泛接纳。同时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初期教会的思想发展,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内容包括初代教会信徒生活、教会组织、使徒统绪传承、礼仪、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基督教与教外人士的关系,以及有关耶稣言训的口头传统,等等。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包括阿塔那修的两部名篇:《驳异教徒》和《论道成肉身》。在这部分,阿塔那修驳斥了希腊罗马的哲学观念和偶像崇拜,阐明了基督徒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的意义,为《尼西亚信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部分记录了阿塔那修与阿里乌主义的抗争,驳斥了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异端阿里乌主义,是早期教会历史的珍贵文献。
青年黑格尔派领军人物布鲁诺 鲍威尔的代表作《基督教真相:对十八世纪的回忆兼论十九世纪的危机》于1843年出版。全书分为20节,从不同方面揭示基督教造成的异化和虚假的普遍性。鲍威尔在承认基督教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刻地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给宗教和信徒都带来了无法磨灭的斗争与苦难。本书表面上是批判基督教,其实质是反对十九世纪普鲁士国王正在推行的 基督教国家 原则,反对人的自我异化,促进人的自由。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除导读一篇和序言两篇外共分十章。前五章探討基督教的教理和历史,后五章则把中国文化置放在基督教的語境中讨论。在书中,吴雷川认为基督教是 谋求改造的宗教 。它把基督教和中国文化,分作两部分来个别地叙述。对于基督教,它认为就耶稣的教义而言,它是一个革命的宗教,谋求社会改造的宗教。它征引了福音书中许多关于耶稣的言行,大胆地否认传统的说法,以为耶稣的宗教不是一般所谓精神的、个人的宗教,而是充分地表现着政治革命和经济改造的意义的宗教。对于中国文化,在学术思想之部,它是征引了几位学者的意见,以说明中国文化的本质;在政治社会之部,它是取批评的态度,把中国文化过去许多的弱点指出来。它不承认中国有 复古 的可能,也不承认可以用旧酒装新瓶的方法,把旧文化的某些部分,机械地应用于今
本书是奥古斯丁圣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新约圣经中的四部福音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这四部福音书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时间顺序上的不同和历史细节的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是否表明四部福音书互相冲突?奥古斯丁对四部福音书的平行经文进行了详细的考查,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和谐一致性。奥古斯丁是个认识到符类福音书在文本上相互依赖的学者。本书则是论述福音书叙事的和谐一致性的经典范例,它对后来的福音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共收录希腊罗马神话和《S经》中重要的人名和典故等共770余条,其中希腊神话约470条,罗马神话50多条,《S经 旧约》150多条,《S经 新约》80多条,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基本查阅需求。 全书以汉语译名为词条,词条后圆括号内依次列出该词条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名称,方便外语工作者和学习者的使用。词条下方还附有简短的介绍说明。此外,书后另附希腊神话系谱表和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四种文字的索引。
本书是在内容依托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研究”推出的系列英语内容依托教材之一。 本教材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具有中学英语基础的大学生,既适用于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也适用于具有中学英语基础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学习。本教材具备以下主要特色: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它依托学生密切关注的《圣经》与文化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既训练语言技能,也丰富相关知识。 涉及了系统的相关内容 包含了衣物、食品、家庭、婚姻、人物、社会、城市、节日、教育、价值观、《圣经》对美英社会文化的影响等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引进了真实的教学材料 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穿插了大量的插图、照片等真实的视觉材料,表现手段活泼,效果
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自出版以来,在世界各地已被翻译成21种文字,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册。本书是一本以丰富的内涵、感人的故事、精湛的意蕴取胜的心灵福音典籍,是作者丰盛的生命体验和虔敬的诵经领悟,传达了坚定的信仰和生命的智慧,给人带来美好启示和心灵慰藉,让生活在荒漠中的现代人品尝到甘泉的甜美与清凉。其长久不衰的魅力与不同凡响的赞誉,捕获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书中的每一段落故事和点滴感悟,都曾帮助无数的人从困顿和逆境中振奋精神,重新创造美好的人生。使其成为畅销世界的不朽名著。其中话语犹如橄榄榨出的油,葡萄酿出的酒,精炼而醇美,每日用它来灵修,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将使您在苦难中得安慰,磨练中体会神的心意,更可帮助您得着向前奔跑的能力。
本书不仅是宗教文本,也是西方文明的一大渊源和基石,它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于几千年西方文学、艺术、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中,其重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便逐渐得到了共识。除了从宗教、历史和Bible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开展学术研究,发表文章和专著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院校同欧美高校一样,也开始设立了Bible课程,这是有深远意义的举措。欧美高等院校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普遍开设Bible的文学、文化阐释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挽救这部经典在年轻一代人中间逐渐失去的影响,因为不熟悉Bible他们就不可能理解从乔叟到乔伊斯的整个西方文学作品和艺术,就意味着西方文明传统将在未来年月丧失殆尽。一句话,开设《21世纪英语专业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与西方文化》阐释课程对欧美国家来说是维护传统的大事。我国开
当代人讨论婚姻与家庭时所运用的许多资料都涉及相关习俗的历史。 然而,对于它们的社会和伦理构成,尤其是圣经时代的社会伦理构成,我 们真正了解了什么呢?《圣经世界的婚姻与家庭》围绕着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动态轮廓,6位专 家在其各自领域分别考察了古代以色列与中东地区、希腊罗马社会、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以及《新约》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实践。其成果勾画出 一幅博闻广识、富含证据的图谱、并对一批概念和习俗的异同做出辨析,包括结婚、离婚、性伦理、性别角色、孩子、禁欲、堕胎、避孕和家族生 活,它们在古代以色列和《新约》时代的教会中流行,并发生过种种影响。
我们希望,透过魏明德、吴雅凌编著的《古罗马宗教读本》,读者有机会认识和亲近罗马古人的宗教世界,以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这种宗教体系与基督宗教的遭逢状况。《古罗马宗教读本》选取了22篇拉丁语古典作品,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原文经典,在西塞罗、李维、维吉尔、奥维德、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古典作者的文句的引领下,亲身感受那个古远消逝的世界的精神气息。通过追溯词源,修习语义变迁,读者有望摆脱传统观念理解的羁绊和思维惯性,亲身感受罗马古人的信仰思情,领会古代罗马宗教在人文、社会和精神认知上的特殊性,更好地思考罗马宗教与基督宗教的相遇和对峙——毕竟,这一事件不仅对西方的历史,也对整个人类的近现代历史具有根本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