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成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贺满,使用权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成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贺满,使用权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一是《造像量度經》的標點本,本經是說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經典,原屬藏傳佛教系統,自清代漢譯後,對漢化佛教的造像規格產生相當的影響;二是南宋《重編諸天傳》的標點本,《重编諸天傳》主要論述天台宗伽藍安置的“二十諸天”之由來和事缘,並依《金光明懺法》等經典定其列位座次;三是《解說》,介紹了漢傳佛寺的佈局和結構,以及佛教諸神的淵源流變;四是《密教印圖集》,揭示了佛教手印的內涵,可收按圖索驥之效。
印顺(1906—2005),当代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佛学院。 这本《永光集》是“印顺佛学著作系列”之一。 《永光集》分为《大智度论》之翻译;《大智度论》之作者等数章内容。
近代中国的苦难,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矛盾、复杂、变异、纠缠以及紊乱,亦是整个文化传统面临统合、再造、转化、异变时的表现,而非只肇因于中西文化冲突后中国文化挫败的反应。全世界都处在一个新的枢轴时代中,都在思索文化的出路,寻找突破点。
一 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这项研究有重大学术价值,因为:奎因是当代的分析哲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对60年代后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与分析哲学的实用主义化有重大影响,在西方哲学界与罗素、 卡尔纳普等人齐名。 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作者认为,奎因哲学以自然主义哲学观为基点,以一阶逻辑为背景框架,以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为理论基础,以语言学习或指称的心理发生学为研究主题,力图按照奎因哲学的内在逻辑把它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加以考察。取材丰富,分析细致 ,评述中肯,是我国哲学界部相当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奎 因哲学的专著。
本书是学者陈鼓应在《悲剧哲学家尼》之后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几篇重要论文的汇集,在中国的尼采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书中对尼采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尼采哲学的性及其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作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诠释。
这些是我曾经参加过的、仅有的三次访谈。访谈内容讨论的是我刚刚发表的作品。无疑,就我的对话者和我自己而言,它们形成了一种积极解释的姿态。这种对我所“从事”的研究的解读不仅已经定型,而且这时了:因为我的工作并未停止,所以它不再专属于我。这种情形也可供人读解。它的事实、内容和陈述形式方面支配了这些交流。这样,我就没有必要做出任何修改了。
现象学是上个世纪哲学的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一百年来,现象学的强劲势头一如既往,而且从哲学渗透到人类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从欧洲传布到美国,从西方播散到东方。 现象学同样激发了中国学者和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现象学与中国古老智慧的对话和融合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该书顺应了这一趋势,为广大学生和读者指明了初步了解现象学的门径。作为一种引人入胜却又相当技术性的哲学方法,现象学需要醇正的入门读物,而这本书就是一个良选。
本书中运用海德格尔的学说分析庄子的无心之言,对于学术界囿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研究道家将是一个理论突破;本课题研究从庄子的寓言、故事、对话对海氏说不可说之神秘加以阐释,有助于中国读者理解海氏的思想。
本书从道德的高度,从对个人与社会的福祉出发,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和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在斯密的论述中,问题的关键是:作为道德基础的同情究竟指的是什么?斯密认为,关心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牵挂,这就是同情,同情是人的本性。斯密实质上是说,同情和利已同样是人的天性。因此,斯密认为,只有当全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有和谐、安定和进步。由此可见,《道德情感论》提出的问题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必须用以他利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道德情感论》说的是道德人。
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是理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本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他们的思想学说,不如说是朱陆二人的精神仪范:一个强调虚心以致敬,致敬在认知,一个强调明心见性,收拾精神;一个是虔敬为学的智者,一个是雄姿英发的哲人。两种学问,两种风仪,恰好构成了中国儒学的两极。
本书是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宋元时期历史研究的代表性的论文的汇编,收文截至20世纪90年代。 作者中有很多为中青年学者。本书内容反映了目前日本史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从多个角度考察唐代思想的演进和唐宋思想剧变的起源,希望重建一个动态、立体的历史过程。作者精研唐代思想史,这是他多年研究心得的荟萃,内容涉及:中古心灵的基调,六、七世纪的思想状态,安史乱后的文人意识,中晚唐古文运动与儒家复兴,以及唐代思想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本书涵盖佛教、道教、儒家学说、文学思想,是隋代至唐末五代思想史点与面兼顾的探索和反思。
本书是关于研究“庄子”的专著,书中之解读主要依据王叔岷先生《庄子校诠》的考据与疏释。在白话译文方面,参考黄锦铉先生的《庄子读本》,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以及黄明坚女士的《庄子》译文。作者的解读以哲学思辨为重点,对书中的关键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及价值判断,都作清楚说明,希望重建庄子的哲学体系。本书的白话部分与原文可以一一对照,使复杂离奇的“通假字”不经注解就呈现出来。
本书是《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之一,本书不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印度佛教和西藏佛教。
禅是中国佛教文化思想的心要。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禅是一种人生态度,禅是一种科学精神,禅是一种思维方式,禅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禅是一杯茶,禅是一首诗,禅是一幅画,禅是一本书…… 禅像一盏明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智慧;禅能助人沉思,使人更理智地面对世界,迈出踏实的脚步,走向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本书收录了禅偈百则,供世人悟道。
《密释纳》(Mishnah)是重要的犹太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内容包括犹太人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准则和伦理规范,在犹太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资料和学术价值。《密释纳(第2部 节期)/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为其中的节期部,主要解说所有有关犹太节期与节日的礼仪规范和具体规定,译者所写的长篇引言和大量注释有助于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