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四部分組成:一是《造像量度經》的標點本,本經是說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經典,原屬藏傳佛教系統,自清代漢譯後,對漢化佛教的造像規格產生相當的影響;二是南宋《重編諸天傳》的標點本,《重编諸天傳》主要論述天台宗伽藍安置的“二十諸天”之由來和事缘,並依《金光明懺法》等經典定其列位座次;三是《解說》,介紹了漢傳佛寺的佈局和結構,以及佛教諸神的淵源流變;四是《密教印圖集》,揭示了佛教手印的內涵,可收按圖索驥之效。
本书是《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之一,本书不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印度佛教和西藏佛教。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誉为“新左派哲学家”。《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是其主要著作之一,声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补充”马克思主义。西方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与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这是一本思想大师对思想大师的经典诠释。尼采--这个震撼欧罗巴乃至整个世界思想史的卓越人物,由于其颠覆人类千年的价值观传统和其对人类人性等重大问题的执著乃至疯狂的探索,使其思想发出持久不衰的精神的魅力,他所树立的思想之巅,今人只能仰望而无人能及。雅斯贝尔斯--作为同是*的存在主义大师,对尼采这位先驱满怀敬意,他所解析和刻画的尼采,在难以数计的有关尼采的描述中是最为深刻最为优异的。\t\t\t\t\t\t
本书主旨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哲学领悟。全书60个主题或为作者,或为旧意新释。作者力求以哲理的阐发贯通天地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既旁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林林总总的旧闻新知,又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审视世道人心,针砭时弊。作者有意创造一种融深刻的形而上学思辨、严谨的科学实证与逻辑推理、生动的形象塑造和诗意的情感抒发为一炉的独特文体,颇富可读性。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多种推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即前32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一前304年。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印顺(1906—2005),当代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佛学院。???印顺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人”。
忠德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德目之一。忠德主要包括做人之忠和为政之忠。儒家忠德的丰富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它经历了先秦整合与创建、汉唐至明清发展与抗争以及近现代批判与重构几个阶段。立德、立言、立功是儒家忠德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作者在本书中试图对忠德的起源和含义做准确的阐释。作者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忠德历史演变做了系统的分析。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一章主要论述“忠”字考辨、忠德的起源和忠德的两个主要的维度:做人之忠和为政之忠。第二章对忠德观点的演变特点和规律做了分析。第三章主要论述忠德的历史实践。第四章是忠德的价值审视。结语部分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忠德的主要内涵、儒家之忠的现代命运和当代价值。
庄子是战国时宋国蒙人,他的事迹现在知道得较少。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之语并深有感慨,由此而尊重庄子的思想价值,为他立传。但是史书均以记载重大事实为原则,而庄子一生不仕,可记载的实在不多,所以《史记》中只记载了庄子为“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以表明庄子“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的思想性格。《庄子》一书,《史记》记载它有“十余万言”,并列举其中带有较多“寓言”内容的篇名,有《渔父》、《盗跖》、《胠箧》、《畏累虚》和《亢桑子》等五篇。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中秘群书,将《庄子》编定为五十二篇。魏晋时郭象为《庄子》作注,十取其六,注解了三十三篇,删节成六万余字。此后其他各本失传,只有郭象的三十三篇注本流传下来。唐代成玄英为郭象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发自樵夫的内心,讲述了一种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学。在《坛经》中,读者所“看”到和体验的,是日常的真实世界里的事件发生,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相关“应对”,由此而形成并着人自己的“存在”。哲学家的职责,就在于不失时机地察觉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作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本书用现象学的解释学去。“看”中国的佛教经典《坛经》,在和书斋哲学的区别中,描述了一种朝向真实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是一种召唤或提醒,以帮助读者回归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道教文学”不仅是指受到道教“影响”的文学,还应该包括“道教性质的文学作品”。作者指出,文人忧愤于“士之不遇”、时局困厄,奉道者忧惧于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因而生发出舍离现世、度脱成仙,从而悠游于仙界的冀望。所以,“忧”和“游”是文人和奉道者进入他界的动机和目的,成为游仙(仙道)文学永恒的主题。秉持着上述的学术理念,作者汇集论文十二篇编成本书,纵论六朝隋唐游仙诗之发展与创新,视野深广,新意迭出。具体内容包括《六朝道教与游仙诗的发展》《唐人游仙诗的传承与创新》《六朝乐府与仙道传说》《严肃与游戏:六朝诗人的两种精神面向》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展示了嫉妒的众多面目。他分析思想家们――例如罗尔斯、叔本华和尼采――为什么写出这么出色的嫉妒;他分辨嫉妒、羡慕、怨恨和幸灾乐祸,为种种令人嫉妒的事情分门别类,包括财富、美貌、权力、天赋、知识和智慧、好运和青春……爱泼斯坦用一种深思和风趣的方式凸现我们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