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穆斯林的世俗生活中,伊斯兰法应置于何种地位?当代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和人权活动家阿布杜拉?艾赫迈德?安那伊姆认为,通过国家权力强制实施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所强调的自愿接受宗教信仰的基本原则相抵牾。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国家应该避免宗教权*的滥用,国家的政策或立法必须基于公民理性,以使这种政策或立法对于信仰不同宗教的所有公民都是可能的。通过对伊斯兰教历史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印度、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的具体分析,安那伊姆指出,比起宣称通过所谓的 伊斯兰国家 来实施伊斯兰法的理论,人权和公民权的观念更契合于伊斯兰教的原则。作者基于对不同社会当中宗教和世俗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探究和设想了发挥伊斯兰法的一种积极和可持续作用的路径。
由八讲组成,分别是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事功与兵学、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教育思想与实践、阳明后学、阳明学在近现代的影响,阳明文化与贵州旅游。每个论题论述集中,深度适中,叙述性语言通俗流畅,故事性强,很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本书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本书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本书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雅克·德里达以《论书写学》《友谊政治学》等著作蜚声学术界,对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甚巨,也是深刻论述我们这个“后现代”世界的巨匠之一。他挑战了西方哲学传统一些深层的假定,塑造了他所命名的“解构”运动,正是这层关系为他赢得了声誉,也为他招来了骂名。在书中,西蒙·格伦迪宁向我们揭示了德里达的著作何以艰深难解,又何以意义深远。他相信,这位哲人的惊世见解对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方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把伊斯兰文化列为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的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指出: 纷繁复杂的文化,根据其共同之点,共可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 伊斯兰文化不仅在人类文化史上曾起到过沟通东西、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独特作用,而且也是一种具有重大现实影响力的世界性文化。目前,全球有五十多个伊斯兰国家,十几亿穆斯林,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特别是中东伊斯兰国家所拥有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世界经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该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热点地区,与此相关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
本论文集内容涉及面较广,如目录所示,分为五个板块,既有对伊斯兰文明的宏观观照和整体把握,也有一些微观观察和个案研究,既有历史回顾,也有现实分析,不拘形式,重在探讨,有的学术味十足,曾在高层次的学术刊物发表或转载,如《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被收入人民日报社《内参》2006年第36期,《当代伊斯兰文明的新趋势》,其核心内容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4期转载,《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主权观之比较》被收入《2004年中国学术年鉴》,有的则朴实无华,只在普通刊物刊行,在小范围内流传,如《学者论》、《穆斯林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理念》、《敬业精神与穆斯林民族的兴衰》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不必从头读到尾。
在民国时期中国回族文化界编辑出版的百余种报刊中,由云南回教俱进会(191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名的云南省回教救国协会(1937-1945年)和抗战胜利后更名的云南省回教协会(1945-1949年)编辑出版的会刊《清真月报》和《清真铎报》,与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编辑出版的《月华》杂志一道,被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界誉为民国时期代表中国回族伊斯兰教进步思想和学术文化水准的南北号角,是民国时期的云南和全国回族社会重大政治、宗教、教育、学术文化活动的两份弥足珍贵的历由文献。此次,姚继德、雷晓静将《清真铎报(上下)(精)》影印出版,必将再现出民国时期中国回族伊斯兰历史文化的一幅绚烂画卷,为繁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添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 ——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本书是一部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论著,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核心范畴、义理比较、境相互释、学案遗响、学史考辨共计六个部分。本书在对王国维境界说学术研究史评析基础上,旨在从境界说理论结构的复合性特点出发,以问题意识为主导,追踪学术前沿。所论务求创新,自始至终考镜源流。在学理上前后一贯,系统阐释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构成和理论贡献,重在对困扰百年学界的一些争议给出学理回应。导论交代写作缘起以及学术史评析。回眸百年学界,“王学”已成为学界“显学”,研究成果丰硕,新著不断涌现。任何形式的“驻足停留”,不仅意味着重复研究,而且可能笔走偏锋。
本书是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中的《主体性哲学》分册。其主要内容包括:主体与主体性、主体性的矛盾内涵、个人主体性的演化、群体主体性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阅,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学习。
上起东晋高僧慧远,中历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下迄近代情僧曼殊,于作者98101人中,计选诗109题115首,成此《禅诗百首》。作者中,有佛门中僧尼,有世俗中官民。作品中,有五七言律绝,也有古风歌行。 关于禅诗,据其内容、手法等方面的特点,略分三类。 禅言诗——不离文字之禅。禅言,犹言言禅、论禅。其特点是引经据典,正面谈佛论道,而非绕路说禅。或者直接讲论佛禅之理,或者叙写佛事活动,或者抒发对佛禅的崇信与感悟。这类诗的缺陷在于好发议论,轻者拖着“玄言的尾巴”,重者通篇佛教概念,徒有诗的外壳,教化色彩很浓。 禅境诗——不立文字之禅。这一类诗的特点是寓思想于形象中,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作者设象寄意,读者舍象取意,皆惟在“妙悟”。其艺术效果是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这本书是铃木俊隆禅师第一本书《禅者的初心》的姊妹篇,内容由铃木禅师晚年最后三年间的三十五篇开示讲稿编辑而成。 铃木俊隆禅师以每天寻常生活的语调、幽默感和一颗好心肠,陈述“禅”的精义。尽管铃木犹如长者般供给学生滋养,但他仍然敦促学者寻找自己的道路。与其强调某一特定的指导和方法,禅师的教诲在于鼓励我们去接触、了知我们的真心,并且完全地表达自己。 对于任何想寻求精神圆满与内在平和的人来说,铃木禅师的开示是一份极美妙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