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书目。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作者艾布 卧法-伍奈米,埃及著名学者,伍奈米苏菲道统精神导师。他长期在开罗大学哲学系任职,曾担任埃及哲学协会主席等职。
在当代穆斯林的世俗生活中,伊斯兰法应置于何种地位?当代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和人权活动家阿布杜拉?艾赫迈德?安那伊姆认为,通过国家权力强制实施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所强调的自愿接受宗教信仰的基本原则相抵牾。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国家应该避免宗教权*的滥用,国家的政策或立法必须基于公民理性,以使这种政策或立法对于信仰不同宗教的所有公民都是可能的。通过对伊斯兰教历史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印度、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的具体分析,安那伊姆指出,比起宣称通过所谓的 伊斯兰国家 来实施伊斯兰法的理论,人权和公民权的观念更契合于伊斯兰教的原则。作者基于对不同社会当中宗教和世俗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探究和设想了发挥伊斯兰法的一种积极和可持续作用的路径。
当代伊斯兰 中间主义 思潮是伊斯兰世界日渐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文化思潮,该思潮的勃兴与发展,反映了伊斯兰世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试图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重建富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积*努力?br/ 丁俊*的《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在追溯和考察有关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和阐释了伊斯兰 中间主义 思潮的一系列思想主张,简要介绍了该思潮的代表性人物、重要研究机构与学术活动,评析了该思潮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伊斯兰世界政治改革、社会变革、宗教维新以及文化创新与文明重构的现实意义与影响,并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出发,就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中正和谐之道作了相应的比照分析,认为蕴含于东方文明中的中正、中和之道,对于应对和化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既为学术界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异常的思路。它不是对中东的历史与制度作异国情调的描述,也不是将之当成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将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牢牢地嵌入其自身的文化脉络中。他使这一切变得鲜活起来,使之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易于理解的和清晰的。作者就伊斯兰教的起源、性质和演变提供给读者一种难得一见的、发人深省的叙述,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视角。作者认为,多数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与中东拥有相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虽曾经燃起争辩,但也可能提供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人人都平等这个问题上,作者大胆地寻求和解的办法,即把伊斯兰的信仰同对于黑人、奴隶和妇女的极力渲染的消极态度进行和解。这种消极态度在许多中东文化中实施过。他也坚持认为,中东的特点
苏菲是伊斯兰哲学三大板块之一。本书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本书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书目。 该书作者艾布 卧法-伍奈米,埃及著名学者,伍奈米苏菲道统精神导师。他长期在开罗大学哲学系任职,曾担任埃及哲学协会主席等职。 目 录 前言 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苏菲的基本特点 二、苏菲的不同目的 三、苏菲的境界是相同的吗 四、伊斯兰对苏菲的认识
东方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把伊斯兰文化列为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的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指出: 纷繁复杂的文化,根据其共同之点,共可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 伊斯兰文化不仅在人类文化史上曾起到过沟通东西、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独特作用,而且也是一种具有重大现实影响力的世界性文化。目前,全球有五十多个伊斯兰国家,十几亿穆斯林,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特别是中东伊斯兰国家所拥有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世界经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该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热点地区,与此相关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
这是一部集中反映21世纪我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前沿成果的论文集,绝大部分论文已经公开发表,散见于国内各种学术刊物,只有数篇论文尚未公开发表。本论文集论文以西北民族大学学者论文为主,同时也兼收了北京、上海等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相信,本论文集的问世,对于促进宗教学学科建设,完善宗教学理论,丰富宗教学内涵,拓展宗教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伊斯兰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伊斯兰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伊斯兰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伊斯兰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伊斯兰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伊斯兰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本书对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历史、思想与现实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历史部分聚焦教派分化,还原了早期伊斯兰教复杂的发展脉络,以及什叶派与历史上不同政权之间的关系;思想部分围绕什叶派的宗教思想主张和著名宗教学者的贡献展开;现实部分则关注现代国家中什叶派社团的宗教与政治问题,囊括什叶派人口总数居全球前列的十多个国家。近年来,教派关系成为穆斯林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什叶派多维度的研究,对于认识伊斯兰教、理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伊斯兰教义学为伊斯兰各学科的基础。本书主要阐述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以逻辑学命题和思辨的方法为教义论证,阐述教义主张,批驳对立观点,解答疑难问题,使人们正确认识伊斯兰教教义的信条。原书作者为阿卜杜 勒 麦力克 萨迪。作者在其基础上进行编译。
中国回族历史上的文字资料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加之在清代历次回民大起义中散失又比较严重,从而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难。为了抢救和保存回族历史资料,宁夏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搜集有关回族历史的中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的资料和口碑资料,其内容包括回族历史典籍、人物传记、家系谱牒、文物碑刻、有代表性的伊斯兰教研究资料、门宦教派资料以及近现代回族报刊等等。所收资料的年限,上起唐宋时期,下至1949年建国前。对这些资料,我们将进行统一编目、鉴定,然后择其精华,分别做校勘、标点、汇编、注释等工作,组织出版一套《中国回族古籍丛书》。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穆斯林人口多的地区之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穆斯林人口居多数,伊斯兰教在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泰国的马来人、菲律宾的摩洛人和新加坡的马来人作为穆斯林少数民族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以上述六国为重点,系统分析了伊斯兰教与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法律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现代化进程对伊斯兰教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伊斯兰教要调适和改革,使自己的教义、制度、法律适应现代化。但伊斯兰教并没有在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面前衰落,相反,它日益壮大,伊斯兰复兴运动就是伊斯兰教对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提起宗教,人们往往会想到天上的神、教堂的顶、庙中的烟,然而,宗教就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上,在人们的心中。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宗教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宗教的国度。人类文明的各个部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宗教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主体界说,称为“在教言教”,即宗教信仰者从“局内人”的视角来言说宗教。另一种是客体界说,称为“教外言教”,即宗教研究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解读宗教。两种路径,各有千秋、互为补充。 “教外言教”的宗教学,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近年来似乎都正在成为“显学”。在西方,面对东方宗教不断扩展的事实,面对形形色色新兴宗教此消彼长的局面,面对社会生活世俗化与宗教信仰多元化齐头并进的态势……学者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
朱国明编*的《明清回族伊斯兰哲学范畴研究》 介绍了,哲学是爱智慧的学说。对哲学的研究能够帮 助人们了解*多的人类智慧,与历史上的智者对话, 理解已有的哲学、感悟其中闪耀的智慧之光,有助 于启迪、催化我们本已有根的智慧。 中国伊斯兰哲学是一个**特色的哲学体系,概 念、范畴是支撑这个独特哲学系统的基本元素,是了 解中国伊斯兰哲学的基本思维工具。 研究中国伊斯兰哲学范畴,可以为我们搭起一座 联系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桥梁,可以帮助读者了 解和认识伊斯兰文化 这个不同于中国文化语境下 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眼界,开拓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学术 视野、拓宽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