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书目。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作者艾布 卧法-伍奈米,埃及著名学者,伍奈米苏菲道统精神导师。他长期在开罗大学哲学系任职,曾担任埃及哲学协会主席等职。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既为学术界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异常的思路。它不是对中东的历史与制度作异国情调的描述,也不是将之当成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将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牢牢地嵌入其自身的文化脉络中。他使这一切变得鲜活起来,使之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易于理解的和清晰的。作者就伊斯兰教的起源、性质和演变提供给读者一种难得一见的、发人深省的叙述,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视角。作者认为,多数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与中东拥有相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虽曾经燃起争辩,但也可能提供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人人都平等这个问题上,作者大胆地寻求和解的办法,即把伊斯兰的信仰同对于黑人、奴隶和妇女的极力渲染的消极态度进行和解。这种消极态度在许多中东文化中实施过。他也坚持认为,中东的特点
苏菲是伊斯兰哲学三大板块之一。本书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本书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书目。 该书作者艾布 卧法-伍奈米,埃及著名学者,伍奈米苏菲道统精神导师。他长期在开罗大学哲学系任职,曾担任埃及哲学协会主席等职。 目 录 前言 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苏菲的基本特点 二、苏菲的不同目的 三、苏菲的境界是相同的吗 四、伊斯兰对苏菲的认识
羽田正编著的《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的日文版于2005年出版,作者的写作背景是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日本和世界媒体上的反伊斯兰报道,作者注意到“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与其他世界有所区分、甚至与其他世界有着二元对立意味的概念,为此,他尽其所能地利用阿拉伯和波斯语的历史资料,并参考了西文文献,去弄清楚“伊斯兰世界”概念是在何时何地形成的。作者的结论是“伊斯兰世界”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存在于穆斯林心中的世界,即理念上的穆斯林共同体来使用,应与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这一地理空间区别开来。人们不应该继续不加思考地滥用“伊斯兰世界”这一概念。《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出版后在日本国内获得了好评,许多新闻和杂志针对此书发表了书评,并获得了“亚洲太平洋奖特别奖”,2010年获得了伊朗的“Al-farabi国际奖”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穆斯林人口多的地区之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穆斯林人口居多数,伊斯兰教在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泰国的马来人、菲律宾的摩洛人和新加坡的马来人作为穆斯林少数民族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以上述六国为重点,系统分析了伊斯兰教与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法律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现代化进程对伊斯兰教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伊斯兰教要调适和改革,使自己的教义、制度、法律适应现代化。但伊斯兰教并没有在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面前衰落,相反,它日益壮大,伊斯兰复兴运动就是伊斯兰教对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圣训注释大家伊本 赫哲尔的《寻根定律圣训简析》一书,包含了对《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里没有重复的圣训的精炼解释。以汇集论述教法的圣训为主要内容,突出了圣训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编者引证了大量较为正确、强烈的圣训,对传述人的生平作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并着重说明每一段圣训是属于哪一类别,同时说明其分类的诸多原因。更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每一段圣训之后,都引用了源自其他圣训的各种各样的附注说明,这样非常有利于对广义圣训的特定理解、对概括性圣训的条分缕析。
本书共分为五编。编为导言,它概略地讨论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的概念、伊斯兰教的发展模式、伊斯兰世界、近现代伊斯兰教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相关后果论问题。 第二编,选择伊斯兰世界具有代表性的13个国家,分别是论述这些国家的政教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伊斯兰教在这些国家传播,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各国的伊斯兰复兴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的政教关系问题。本编的目的在于为其后各有关章节所拟讨论的问题做一铺垫。 第三编,论述冷战时期析地区冲突和战争。本编所述内容实际上涉及地区政治问题。 第四编,论述冷战时期的伊斯兰世界。本编讨论的问题仍属于地区政治问题。它讨论在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下,一些伊斯兰国家是如何既分别依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是如何对美苏在伊斯兰世界的激烈争夺做出或强或弱的反应的。
本文对历史悠久、伊斯兰文化传统深厚的西安回坊和回坊之外的穆斯林社区进行了民族志研究,在记录、描述20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寺坊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城市化对宗教文化环境的影响、伊斯兰教育及其实践、清真女寺和女学、穆斯林迁移人口、经堂教育、宗教管理、清真饮食、教派观念、信仰认同,以及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认为在都市化进程中,西安伊斯兰教经历了剧烈的变迁,社区结构由古老的|“七寺十三坊”变为坊内十二寺和坊外十五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伊斯兰教历经的变革。认为在此阶段内,城市改造和拆迁影响到穆斯林传统的地理生活空间,大量流动穆斯林人口出现,经堂教育衰落,各种带有护教和救教性质的文化教育活动和民间组织出现,寺坊结构和寺坊管理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在都
伊斯兰教如何传播到西非?北非、撒哈拉与西非的伊斯兰教有何历史渊源?伊斯兰文化与黑人传统经历了怎样的摩擦、斗争和融合?西非伊斯兰教如何处理普世主义与部落观念?近代西非穆斯林如何应对欧洲殖民主义与现代主义?近代西非伊斯兰宗教运动的思想基础何在?它给当地伊斯兰教留下什么历史烙印?伊斯兰教如何参与西非政治?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学术界如何艰难探索西非伊斯兰教的历史?如果你想了解这些问题,也许在本书中能够找到部分答案。
马文祥*的《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伊斯兰和谐思想研究》所研究的伊斯兰和谐思想,主要是指在伊斯兰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理念。学者们大多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此类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而本论题是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基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主要方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系统地研究伊斯兰和谐思想的内容,伊斯兰和谐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伊斯兰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相互关系等,探讨伊斯兰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伊斯兰和谐思想的相互关系。二是伊斯兰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三是伊斯兰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相结合的依据。四是论证和阐述了伊斯兰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
如今,拥有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并列为当今世界四大文化体系;虽然伊斯兰文化兴起稍晚,却也同样是源远流长。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哲理,所以,伊斯兰文化的精华则为伊斯兰哲学。 伊斯兰文化与哲学的诞生地在阿拉伯半岛,始祖为先知穆罕默德(约570~632),其文化与哲学的神圣经典是《古兰经》。 阿拉伯半岛在历史上很久以前就有人类栖息。早在公元前30世纪的巴比伦铭文中就提到了半岛南部的马喀恩王国和麦鲁赫王国。 阿拉伯人 一词早见于公元前9世纪,用以指称阿拉伯半岛北部沙漠地区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在古希腊人、罗马人的观念里,概指包括沙漠绿洲和西南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在内的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公元7世纪以前的,亦即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的阿拉伯哲学主要是指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人
本书是一部伊斯兰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兴起、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伊斯兰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伊斯兰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伊斯兰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伊斯兰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伊斯兰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东方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把伊斯兰文化列为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的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指出: 纷繁复杂的文化,根据其共同之点,共可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 伊斯兰文化不仅在人类文化史上曾起到过沟通东西、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独特作用,而且也是一种具有重大现实影响力的世界性文化。目前,全球有五十多个伊斯兰国家,十几亿穆斯林,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特别是中东伊斯兰国家所拥有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世界经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该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热点地区,与此相关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