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索雷尔出生于19世纪中叶,作为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开始写作地比较晚,关注那些界定模糊的科学主题,后来转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有为感兴趣,他是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人。在本书中索雷尔着重对革命工团主义进行了阐述,尤其强调了社会神话的重要意义。总罢工的社会神话在索雷尔看来可以集中无产阶级每一位成员的力量,为他们的目标努力。暴力在索雷尔那里是积极的,虽然它赋予了工人阶级以枷锁,但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指向解放的强力。索雷尔并没有讨论神话的真实性,而是侧重于讨论深化的效果,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那些我们智力无法达到的东西,例如神话,我们究竟通过什么来判断它的合法性?
庄子文,汪洋肆恣,变化无方;庄子思想,曲折隐晦,寓意深遂。这就给后人阅读、理解《庄子》带来了莫大的难度。更令人无奈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说作为中国人,《庄子》却又像一座蕴藏富饶但无法绕开的高山、一条景色瑰丽却处处有险礁暗流的大河。爬山涉水,如何跨越这重重障碍,当然得从消解庄文所给我们带来的困难着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思想的梳理。作者正是综合这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路,给出合理的判断。书中的许多观点与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具有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
《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本书述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因由、发愿、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恶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罗尼及受持之功德、咒诅法、四十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萨拥护之咒等。由于经中《大悲咒》普遍流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为民间尊敬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界,显密二教的崇拜对象往往不同,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则是显密二教佛所共同尊仰的大慈大悲菩萨。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断探讨生命的意义与死的归宿。本书融合了超个体心理学及诸多东西方的传统智慧,从中探究死亡与临终的奥秘。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经验的临终陪护者,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流于空谈或令其过于抽象,而是从临终病人的实际经历中,深度探讨了死亡、修行与心灵成长的紧密关系,印证临终是灵性的体验,可以感觉到从所未有的、喜悦与圆满。她给了我们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和生命,体会本性的内在光芒。 这是对死亡最近距离的观察,但带给我们的不是死亡的阴霾与恐惧,而是悟透生死后的清朗达观。了解死亡,我们能更加全然、自在地活着;陪伴生命,让我们找回生活最初的幸福。
本书是对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的回应。共收录24位作者的43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主要是关于“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评价;第二部分涉及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在亲情、家庭观上的共同性以及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理解;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容隐观念与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阐发牟宗三的康德哲学研究。并且辨析牟宗三是否“误读”了康德。 本书中的这些文章对于正确理解儒家传统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正确把握中西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和共性。乃至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既具包容性、又具根源性的文化观念。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本书由郭齐勇主编。
艾耶尔(A.J.Ayer),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逻辑教授,维也纳小姐成员,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之一。 本书为艾耶尔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作了系统的论述,也是研究这一学派的基本著作之一。
佛教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融,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济群法师的这本菩提心与道次第,正是我们了解佛学的一扇法门。
《禅林宝训》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禅师之遗语教训,几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此书古来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僧伽之入门书;现今被誉为佛家之管理学,处世哲学之要典,世人亦可从中得到启迪。
本書以版本的不同,把《大般涅槃經》的異文分為兩部分來談:一是敦煌寫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文字學意義上的,主要研究其類型、成因及意義;二是傳世刻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校勘學意義上的,主要以《大正藏》為材料,通過調查和比勘南北兩本《大般涅槃經》之間的異文,考察南、北本《大般涅槃經》在語言上的差異。
本书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五卷包括《说“写字”》《中西智慧的贯通》《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五卷包括《说“写字”》《中西智慧的贯通》《哲学作为创造性的智慧》三本作者专著和自选集。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哲学重要的伦理学经典著作之一,亦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中心模式。《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人文大讲堂)》的目的是要解释《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主要概念、论证、学说,展现它在希腊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并介绍它对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帮助读者深化对亚里士多德这一伟大经典的理解,并促进德性伦理学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人文大讲堂)》适合哲学专业研究者,以及对伦理学和人的德性养成等具有建设性思考的读者。
自20世纪初以来,伊斯兰世界经历着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这一过程至今尚未结束。《宗教与国家——当代伊斯兰教什叶派研究》选取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段,以生活在中东、南亚等地区的传统什叶派穆斯林社团,以及美国等地的新什叶派社团为对象,分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三个部分,对伊斯兰教中的第二大派别——什叶派在当代社会中的际遇,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在这一变动剧烈的历史时期中,由于国际政治格局、民族国家的政治体制等发生的巨大变化,不论是作为所在国家的主流派,还是少数派人群,什叶派穆斯林在宗教归属、民族认同和政治倾向等问题上均面临着挑战。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群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可能。《宗教与国家——当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 ——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