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 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
人类学家如何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发潜阐幽?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便是一个范例。作为一部人类学经典作品,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把糖的命运讲述得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商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性? 我们应该如何谈论性? 要怎样才能让性真正自由? 关于性的现实充斥着关于女性的谎言,却讲述了关于男人的真相。 《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是牛津大学学术新星埃米娅 斯里尼瓦桑的处女作,尖锐但极具人性地颠覆了我们讨论或避免讨论性问题和性政治的方式,追溯了性在我们世界中的意义,以色情、权力、欲望为表征,对当代女性主义问题进行了阐释、拆解、质疑、思考和深化。这些文章讨论的是这个世界的性政治与伦理,而使它们得以成文的,是对一个与此不同的世界的期盼。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研究译丛)》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暖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学术与政治》是马克斯 韦伯的两个演讲名篇。一战后,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惘。应其之邀,韦伯做了这两次演讲,旨在为大学生解答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核心问题。 在一个祛魅的时代,以学术或政治为天职,这意味着什么?学术生活就如一场 疯狂的赌博 ,而政治则被韦伯喻为 坚定而从容地钻透硬木板 。他以冷峻、清醒与独有的内心深处的激情,直面我们时代深刻的命运,为我们描绘出学术与政治的职业状况,阐明从事这两种职业所需的素质与条件,揭示学者与职业政治家的责任与内在使命。 《学术与政治》可看作韦伯晚年对毕生致力的两大领域的反思,这两篇演讲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韦伯重要的两篇演讲。本书同时收录韦伯的方法论名篇 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认识的 客观性 ,此篇贯通学术与政治这两大领域,阐释了两个领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 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它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属于社科院学部委员文集之一。文集共收录作者资中筠近些年的文章30篇,从看世界、看美国、看中国入手,看中美关系,介绍中美公益事业的差异与不同。文集中对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迥然不同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中国的美国学研究进行了反思,对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
无论坐在电视机前还是在现场观看足球比赛,无论在酒吧与朋友小酌还是在人山人海中观光游览,当你的情感跟同伴一起震颤,那么你就在体验一种狂欢。在严谨的工作之余,人们会放松自己的神经,让情感、言语、商品在身体本能的驱使下自由流动,村庄或城市街区的生活就是由这种有机团结构成的,尽管它看不见,却是社会肌体的无形骨架。所有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的积累和凝聚,形成了生命的活力、社会结构的权力,以及狂欢的动力。 狂欢只是集体欲望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爱欲是社会本能的基石和结构,它促使个体超越自我,融入更广阔的集体。集体欲望深藏于地下,它时刻期待着狄奥尼索斯式狂欢的到来。
本书是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纲领,也是吉登斯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在书中,吉登斯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契领式的总结,论述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 结构化理论 :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本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打破了以往的二元方法论,确立了 结构二重性 理论。一方面,社会结构本身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因此,它应当受制于人的活动,另一方面,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结构又是行动得以建立起来的桥梁和中介。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登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 阈限 与 交融 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热内普、马克斯 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 分化-阈限-再整合 的过程,这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为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专业的教学和学习需要而编写的研究方法指导书。本书将呈现社会研究过程中各种使用频率高、基础而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定量文献研究、实地研究、个案研究等等,讲解各种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运用方式,为读者提供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入门知识,并教会读者将其运用于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书中对定量及定性研究方法均施笔墨,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本书所介绍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人口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普遍使用的方法。本书适合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专业的学生及入门级研究者学习使用。
主义并非某一时某一地的特殊现象。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存在于骇人听闻的新闻里,社交媒体上的骂战中。它古老而常新,是人类社会中跨越意识形态与群族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J.M.伯杰从古今东西表现各异的案例中,澄清了主义的本质,解释了主义是什么、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构建,以及主义为何会升级。伯杰表示,只有理解了主义,才能减少它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了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诸多论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重要的著作。本书主要由以下七篇论文构成:《社会科学认识与社会政策认识的 客观性 》《文化科学逻辑领域的批判研究》《社会学与经济学的 价值无涉 的意义》《社会学基本概念》《边际效用理论与 心理物理学基本定律 》《 能量学的 文化理论》《正当支配的三个纯粹类型》,同时编入了赵鼎新撰写的导读文章《伴随我成长的韦伯》及阎克文撰写的译者说明。
什么是社会?它是如何运作的?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意味着什么?社会学的关注点在于:人们如何塑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以及社会如何塑造他们。简单地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现代社会如何构成以及如何运作的学科。 本书从工业化革命和启蒙运动,到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 一路追溯社会学的起源,向你介绍重要的思想家、社会运动和理论概念。当你运用 社会学的想象力 探索城市研究、权力和知识理论、民族、种族和性别身份以及其他更多领域,你将会培养出对身边社会世界的洞察力。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大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学与哲学之勃兴,恰恰源于人们眼见他们珍视的东西被他们想要的东西削弱或者摧毁。每个人对平等、个人主义、科学和现代工业等给予高度评价,然而同时也为传统生活、家庭伦理、与自然相契合大声疾呼。这两组欲求的冲突,不但象征和表达了人类深的社会冲突,也象征和表达了人性本身的深邃矛盾。 作者从德国的反现代化论者如哈曼、谢林和赫德、费希特等人的思想梳理开始,继而将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 如斯拉夫主义者,印度的甘地、泰戈尔,中国的张君劢、梁漱溟,日本的冈仓觉三和西田几多郎,一直到当代的埃吕尔和马尔库塞等的思想做了全面的梳理。 作者认为,持续的反现代化批判的贡献与意义是:在批
科琳 格莱斯(Corrine Glesne),质性研究方法学家和教育人类学家,曾在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美国进行过民族志研究。其著作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各种版本)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佛蒙特大学做了17年的教授。后来,作为一个国际教育项目的访问教授,陪同本科生到印度、菲律宾、墨西哥、新西兰和英国等地进行实地研究。2011年,为Samuel H. Kress基金会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示范性学术艺术博物馆的多站点质性研究,终出版了The Exemplary Museum: Art and Academia (2013)一书。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 译者简介: 崔淼,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及其他企事
本书是当代国际最著名的统计学家之一C.R.劳的一部统计学哲理论著,也是他毕生统计学术思想的总结,同时还是一本通俗的关于统计学原理的普及教科书。 书中,作者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统计学原理,通过实例,不仅证明了统计学是一门最严格、最合理的认识论和方法学,还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统计学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那些很深刻的理论是如何从一些非常简单实际的问题中发展起来的。本书前5章讲述了统计学从最初收集、汇编数据为行政管理服务,发展成为有一整套原理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的历史,第6章谈及了普通公众对统计学的理解,强调了从数字中学习有助于成为有效率的公民。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书中提到的所有科学的学科调查与决策和统计之间的关联是由一系列实例来说明的。本书使用非专业语言通俗地阐述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适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 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他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本书针对社会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从事实际社会研究的需要,围绕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两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部分主要围绕研究与设计的关系、研究问题选择、文献回顾等基础内容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在对研究设计一般原则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社会研究中常见的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的设计;第三部分主要围绕与写作相关的内容进行介绍。除了逐一介绍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外,还专门介绍了研究计划书的写作要求;第四部分通过详细介绍一个实际例子,将前面各章的内容融汇在一起,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问题选择、文献回顾、研究设计、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列举了各方面的实例,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研究生和缺乏经验的社会研究者一些实际的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