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与社会》讲述了可怕而震撼人心的千年瘟疫史。微生物的致命威胁无数次逼近人类:鼠疫、天花、黄热病、痢疾、斑疹伤寒、霍乱、结核病、疟疾、脊髓灰质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 针对这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流行病,斯诺登将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与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 本书论述范围极广,跨越古今,遍及全球,深入展开医学与社会历史间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流行病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一方面,疾病如何推动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塑造艺术、宗教、思想史和战争形态;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又如何让疾病获得适宜环境,迅速传播,肆虐人类。
本书可被看作 布尔迪厄基本思想手册 ,旨在阐明支撑布尔迪厄科学实践的原则,为读者提供理解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布尔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第二部分展现布尔迪厄在芝加哥大学研讨班上对话的内容,澄清了他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研究实践的要点,并对这两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是布迪厄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讨班所做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在此他强调能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倡导并采纳了一种总体性的自我指涉教学法。
从各类草药、引起痛苦的置入器,到避孕药物、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安全套,现代避孕药具如何变得更加科学、更加触手可及? 作者唐娜 J. 德鲁克追溯了现代避孕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女性生活的深刻影响。通过回顾避孕技术的历史,作者剖析了避孕与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的复杂关联,进而指出,避孕技术的研发及使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重视个人自主权利的外在标准,并且构想了避孕及养育的未来。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於1928年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於中国妇女史部系统性的论著,对于后来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该书时间跨度从中国上古至民国,以朝代分章,各章中又以主题分节,例如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在观点上该书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於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於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多有描述及批判。该书资料极为丰富,且论述范围甚广。
本书是作者三年多来走访、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的成果。主要内容围绕乡村振兴,从县、镇、村多个层面展开,涵盖剖析基层领导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讲述乡镇在城乡间的发展困境与机遇,探讨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呈现了真实、丰富的乡村与县域实践案例。 本书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大量一手资料和实例展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阅读这本书,读者能清晰把握乡村振兴的现实状况和未来方向,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提供思路。
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 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 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 W. 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 《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
芝加哥学派究竟指什么,或者曾经是指什么?它是一群人,抑或是一种思想?它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还是一个长期的传统?它来自个体力量,还是在更大力量的影响下产生?长期以来的研究文献都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本书详细考察了芝加哥学派、其知识遗产及其与更大的学科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对该学派及其实践的分析中,嵌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理论论点,阿伯特用它来重新定义社会对象,将其视为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而不是固定的实体。阿伯特的理论直接源自芝加哥学派将社会生活定位于时间和地点上的坚持,这一传统自一百年来一直是该学派的核心。
1980 年,14 岁的克里斯蒂娜 J. 沃利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所在的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厂突然倒闭,接下来的几年里,近十万名附近的居民也将失去工作。 30 年后,沃利成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无地可依》中把人类学视角带回家,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结合个人叙事和家庭照片,对 去工业化 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在其精辟的分析中,每个读者都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什么向上流动从集体性转向个人化,以及哪些政策错误导致了这种困境。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遭遇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崩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城市中的自然感兴趣。城市迫切需要重新自然化的河流、修复的湿地、恢复的潮汐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阴凉树冠,来抵御气候危机。如果你想象未来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术、飞行汽车和摩天大楼,而要多想想层层叠叠的叶饰、平屋顶上的农场、粗糙的城市草地,以及茂密的森林。 本书不仅是要唤醒读者认识城市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大城市内部,也包括紧邻大城市的周围区域。城市化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入且固有的联系,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去发现或再发现这种联系。本书最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渴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中拥有绿色植被,为此他们与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和投
文明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不同文化因子的 混合而发生互通互融,而不是冲突。 尼尔 弗格森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 科堡 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作者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观察这些网络的运作及其建构的世界,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和它潜在的不同面貌。 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他们中有人 适西再未归 ,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至上游,更成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华人流寓的源头之一。
40年很长,足以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长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栋梁;40年也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仅仅是白驹过隙的瞬间。正因为如此,当回首改革开放所走过的40年时,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和事已恍如隔世,但转念一想,又发现这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总是和回忆互相交错,这是时间带来的诗意和力量。本书精心选取了近300幅中外摄影师的作品,多维度、客观地展现了1978年至2018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消费理财、社交互联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也许我们没法找回失去的时间,但可以打开影集,通过照片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艰辛。
本书作者创造性地将遥远的未来形象化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立方体,从立方体的六个面 快速发展、城市化、群体化、全球化、激进变革、道德价值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向读者展示了2050年乃至更遥远的未来2120年的人类生活,以及如何塑造你的未来。本书希望告诉读者关于未来的辩论将不再是针对一些显而易见的趋势,而是针对至关重要的时机,要把握住未来,否则未来就会掌控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这本著作正是他们的案头之书;对于那些渴望更好地享受科技便利、适应未来社会的个人来说,这本著作也是其可靠的生活指导和思想准备。
在过去的现代化理论逻辑中,现代化从来都是与西方社会相联系的。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快速发展,提出了 东方现代化 的可能性问题。特别是中国等大国的兴起,不仅会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会形成一条与 西方现代化 不同的 东方现代化 道路。所以说, 东方现代化 不完全是一个具有地域规定性的概念,它应当包括所有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新经验的发展道路。本书对 东方现代化 的概念进行了深刻阐释,从社会学的视角以中国的经验为例探讨了东亚社会现代化的路径与经验。
人类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处于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从而导致人类灭绝的边缘。面对这样的威胁,我们几乎无动于衷,甚至仍然在从仅有的回答中试图寻找商业的利益。本书对人类本身、人类伟大的优势与巨大的弱点做出了真实的描述。本书提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挽救人类亲手制造的厄运。在关灯之前,请行动起来!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络社会结构变迁与演化趋势的结项成果。本书通过对近些年发生的重要网络群体事件的深入调查研究,考察和分析了在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区域、群体和阶层等特殊条件下,网络社会发生的空间分化、群体整合、缺场交往、传递经验、社会认同和社会权力等方面的结构变化,进而揭示中国网络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演化趋势,同时对网络社会呈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创新网络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