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彼得?海斯勒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很好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他的家。在这里,海斯勒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2001年,也就是这本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的《江城》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接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2003年,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