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 反智传统 已发展多年,几乎可以说是美国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的衍生物。作者理查德 霍夫施塔特是少数最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 反智 现象的学者之一。他从美国思想史角度出发,对 反智 进行了系统与具有历史深度的爬梳,试图挖掘其背后深层的社会背景,并予以同情性的理解。 因此本书不但是研究美国文化与思想的巨著,更可以透过它去思考一个更宏观的主题: 智识 与知识有何不同?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能扮演什么角色,又如何与权力共处? 该书一上市就造成轰动,并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的《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亦深受其启发。美国思想史名家施莱辛格也对霍夫施塔特推崇备至。可见,在这一研究领域,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传统》不仅是集大成之作,还是理解今日美国所不可错过的经典。
本书是作者在1996年5月 11月期间深入黄河流域的河南地区的田野调查实录,是一部当代中国少见的实证考察之作。作者足迹遍及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豫中,走访了数县、数乡、数十家农户,并通过市、县两级党校系统访谈了数十位县、乡、村三级官员,以逐日访谈纪要的方式,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正在剧烈转型中的中原乡村的社会生活,并着力反映社会转型过程中小农阶层的利益、情绪与态度,生动展现了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的广大农民与土地、与市场、与血缘人情网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化和问题,也揭示了无形的传统文化力量与人们迫切进行的现代化努力之间的强大张力。 本次全新修订版增加了作者近20年来对于中国 三农 的新观察和新思考,与原版本中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形成对比,体现了 三农 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
《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 1911)》从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农村经济发展、区域贸易与市场网络、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教育、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及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对1644 1911年间以四川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区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全书综合运用社会学、计量学、都市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对广大区域进行长时段、整体性的研究,被学术界视为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经典著作。本次再版,作者根据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删繁就简,使全书内容更加凝练、清晰。
《周易与应用》(新一版)是2014年《周易与应用》的新修版,是一部对《周易》思想及其应用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的学习型读物。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对于《周易》的诞生、《周易》体例结构和易学史概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将周易思想与方法系统全面地介绍给读者;第二部分是方法篇,介绍阐释了历史上的各种易图,将应用易学所需方法论做了系统的解读,对大衍筮法、梅花易数、纳甲筮法这三种预测筮术做了归纳介绍,最后比较了我国传统筮法与现代预测学之间的关系与区别;第三部分为附录,对于各类出土资料及各类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光荣与梦想》之后的美国新史,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 许倬云、刘擎、周濂、欧逸文一致推荐,一本书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 仿佛在一夜之间,世界轰然倒塌。所有老派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被抛在一旁,华盛顿的说客比政客还多,纽约交易部门不再有禁忌,佛罗里达州的楼价跌到谷底,铁锈地带的钢铁工厂相继关门,南方的农场不再耕种烟草。富者更富,穷人更穷。 《纽约客》专职作家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展现四段沉浮人生,揭开四种阶层剧痛,写出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 这是专享一代生活不断下沉的美国人:他们生在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后,却迎来
本书通过解读二手证据和三手证据,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属于全新的 环境决定论 。本书通过分析宋代的9种气候危机和9种社会革命来认识气候与社会的互动, 通过环境史和科技的经典古画,来认识古人的生活水平, 通过深入讨论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认识工业革命只能发生在欧洲的原因,解决李约瑟难题的前半段(即宋代科技为何发达的问题)。上一本书解决了后半段,即为何小冰河期促进欧洲工业革命;通过气候变化和不同文明的响应办法,认识货币原理、长城功能、农业改革、经济改革等背后的气候背景,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解读环境危机来认识导致每一场社会变革的外部原因。本书面向中学生团体,通过一点一点地深入解读《清明上河图》,让读者深入了解宋代的社会、职业、科技和政策,从而对历史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一种全新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生于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年度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大奖,1994年获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代表作品有《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重建》等。
本书内容出自汪丁丁教授近年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EMBA课程。作者认为,要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中国现象置于三重转型期的理解框架之内,关注转型期社会的伦理行为,其中涌现的问题,激发了作者在几十年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 原理 。本书共分四讲,先后探讨了稳态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广义的,蕞大适用范围的伦理学,用一句话概括,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智慧。中国社会处于三重转型期,于是才有中国当代独有的人生问题与企业问题。短期行为不能产生稳定的行为预期,于是也没有正常的企业文化。这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人人理性预期人人行为短期化。不如此预期的人,反而不理性。我们该如何求解社会生活的智慧?该如何达致人与人之
《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构建研究》以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进程为经,以学人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学术研究、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为纬,阐明唯物史观在构建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与研究范式上的巨大作用,揭示唯物史观的旺盛生命力和中国自主学术体系形成的方法与途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学术现代化提供一种理论与方法的视野支撑。
士绅化是全球范围的普遍现象,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心引擎,是学术界和大众媒体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本书详细地梳理了士绅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回顾了西方城市地理学学界关于这一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机制以及时空演变过程和空间社会影响的讨论。作者们援引大量西方城市的案例,使读者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不同的理论立场和研究方法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以及它们之间的分歧。作者们从批判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观点鲜明地评述了不同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贡献和局限,并对如何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提出了独到见解。
本书是冰川思想库创立七年多以来精选文集。本书秉承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的主张,由多位公众熟悉的媒体人、作家和学者,针对社会、经济、国际、教育、生活、艺文等诸多领域发生的热点现象和热点话题,通过不同角度分析背后成因、剖析内在逻辑,提出富有创见而又不失理性的观点,探求本质、启迪思考,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和世界。 本书记录了一群前媒体人如何转型成为新媒体写作者,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不服软、不媚俗,不问前路、坚持言说, 即使改变不了潮水的方向,也要坚持不被潮水改变方向 ,力图重塑一种严肃、健康和思考的写作风格和精神气质。从这层意义上讲,本书也是一群人、一个时代的记录。 本书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深入理解社会,洞悉问题实质,激励人们在社会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的时代,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针对公众理解科学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家级调查。本书梳理了美国、中国、日本、阿根廷、法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过去几十年来调查中公众对科学观念的变化,并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和比较分析。本书探讨了基于调查的科学文化指标的构建及演变,以及如何改进科学的认知指标、科学的社会传播和表现指标等,并论证了科学文化指标的新的概念化发展,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了解科学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提供参考。
1953-1954年,新疆人民政府派出访问团对塔吉克族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1956-1964年,全国人大民委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了包括新疆调查组在内的十几个调查组,对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1958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单位,为编写《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简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又进行了大量补充调查。这一时期调查的重点是塔吉克族的社会历史情况和语言状况。
本书以一对 50后 医生夫妇的职业流动为线索,将 基层医疗实践 具体化为三个 代表性 时空场域(1952年 1989年的小镇卫生院、1989年 2000年的国企卫生所、2000年 2016年的半公立半私立医院)中发生的医患故事,系统考察了一个中原小城在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医疗领域的变迁历程,力求对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医患之间的建构性关系互动以及医患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展开历时性分析,*终回到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 这一社会学的核心命题。
《有土兹有财》为张佩国教授《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的增订本,此次再版,书名上,摘去了 历史人类学 的标签;内容上,增补了近20年中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原版图书有反思,有补充,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本书摆脱了近代中国乡村史惯有的 概念化 书写方式和单一的学科意识,一改单一论域的思维定式,转向多维度的全方位透察,从 旁观 到 贴近 ,融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法制史等学科于一体,突出社会历史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试图从乡村社会固有的乡土概念,如村界、村籍、家产、家业、家计、田面、田底、宗祧 继承、族产等层面展开论述,全面地再现了中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演变的历史过程。
亲历者视角全景式还原9 11始末,聚焦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个体与细节 这是一个关于坠落的故事,却处处闪现着重生的力量 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晴。起飞的航班上,乘客们有幸赶上一个飞行的好日子;曼哈顿下城和五角大楼里,上班族迎来一个忙碌的工作日;宾夕法尼亚乡村的草地上,主妇们在晴朗的暮夏之日晾晒衣服。直到四架喷气式客机接连从天而降。新的一天刚刚开始,近三千人的生命却走向结局。 9 11事件震惊世界,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当天,米切尔 祖科夫为《波士顿环球报》撰写9 11事件头条新闻,并在后续报道中搜集了大量亲历者的故事。通过缜密的调查与动人的叙述,祖科夫以上百名亲历者经历为主线还原当天具体经过,以分秒为单位呈现袭击与救援的惊心动魄,并讲述后9 11的重建工作与人们的后续生活。
本书从城市内部空间网络化、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圈域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城市国际化网络(区域层面、全球层面)三个维度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定性分析网络空间的同时,利用社会网络与复杂网络分析法等量化手段描述网络结构特征,并探索 一带一路 全新背景下我国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空间联系格局与空间发展响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提供参考。
制冷及低温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获得低于环境温度的技术。制冷及低温技术是国家重要战略支撑,在能源电力、军事空间探测、医疗卫生、气体液化、量子通信、大科学工程等领域占据必不可少的地位。制冷及低温技术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城乡建设、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等领域。因此,持续开展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研究,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重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以视点透视聚焦德国观念论对康德的 完成 以及海德格尔与德国观念论之间的对话与争辩。随着知性反思被智性直观和理性思辨所取代、理性对理性边界的突破,德国观念论者对康德哲学体系的 完成 同时也意味着 背离 。在海德格尔看来,德国观念论围绕着 物自身 与康德的斗争,本质上是用 认识 消除此在的有限性问题。海德格尔站在此在的实际性的生存的立场上,与康德的自我、德国观念论的主体进行对话与争辩,将西方主体性形而上学问题格局中的 有限与无限 问题展开为存在者之存在问题,关联着对人之此在的存在意义的追问。无限性与有限性、确定性与可能性(时间性)、一般主体与在世存在之间的争执既组建了德国观念论的终结,也组建着海德格尔实存哲学的兴起。
《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指出,要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 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在此背景下,本年度报告以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睡眠健康行动 为主题,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数据,采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了2024年中国居民的睡眠健康状况,编制了睡眠指数来综合衡量民众睡眠状况及其变化,呈现了睡眠健康产业/企业、医院等不同主体的睡眠健康促进行动,并对承担母职的女性群体、不同就业类型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等的睡眠状况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改善居民睡眠状况提供理论指导。
推进上海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作为2023年度上海文化和旅游行业二十大新闻事件中的头等大事,以 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公共服务新路径 为主题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4)》可谓恰逢其时。本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对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深度探讨,也有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对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总结,还有对公共文化机构展览服务、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品牌建设等具象化议题的关注,以期推动上海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加快建成,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实践地。全书共分为总报告、理论研究、创新实践、高质量发展等部分。
本书是一部基于全球视野,聚焦社会服务国家建设,总结中国改革的精品力作,系统地回答了 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超越福利国家 这一重大问题。全书首先植根西方发达国家 社会服务社会化 现实,一是从发展趋势、改革路径和主要模式,二是从体制比较和理论解释,创新性地提出超越福利国家的 社会服务国家 。为此,从中国社会服务发展历程和转型动力出发,提出以社会服务为基础,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中国社会服务国家的建设。全书重点研究了我国在社会养老服务及其管理、社会医疗服务及其管理、流动人口服务及其管理、社区治理和服务等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社会服务供给、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管理方面所进行的改革探索,*后总结了在社会服务管理制度、政策体系等关键领域所开展的创新。
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积极倡导公众参与,但公众环保素质仍是 洼地 ,主动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出现在环境治理领域公众被寄予厚望而实际参与有效性不足的尴尬局面。为此,本书从公众参与问题出发,探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制度根源,并结合对环境治理中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梳理分析,构建公众有效参与治理环境的路径机制。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趋势进行阐述:①对环境产权理论、环境公共信托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进行阐释,分析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等进行梳理,根据法律释义和政策变迁分析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③从国际视野出发,对环境治理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的总体特征、热点主题聚类及其演进脉络、前沿发展趋势等内
本书描述了台湾从光复到21世纪初,其人文学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演进、政治形势变迁的共生互动关系。全书系统地梳理了战后初期的 去日本化 和 再中国化 思潮,1950 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1970年代的 科际整合 思潮、文化 回归 思潮,1980年代的 中国化 思潮,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 本土化 思潮等重大社会文化思想的发源与流变。 全书共分九讲,深入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氛围,探讨人文学术在不同背景下的问题意识、理论方法与发展路径等。在人文学术与政治、社会、思想、期刊著作、人际网络、机构社群与芸芸大众之间,析出有机的互动与紧张,力图从细节与整体上揭示60年来台湾人文学术的发展与其政治变迁、社会演进、制度嬗变、思想脉动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