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样的婚姻才是幸福的?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人类的婚姻与性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上,关于性的知识一直是禁忌或处于灰暗地带。罗素主张让年轻人获得健康、正面的性教育,从而使他们对婚姻与爱情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他认为幸福的婚姻应满足一些条件,比如夫妻双方都感受到完全的平等、不干涉彼此的自由、身心完美地融合、价值观相似 关于爱情、性、婚姻、家庭、试婚、离婚、人口、优生等话题,罗素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时至今日,这些睿智的言谈仍然在启发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并收获幸福。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 非制度化 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 游戏规则 ,掌握其中 默认 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 上大学 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 文化工具箱 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
本书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先生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比较凝练地体现了费孝通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实际上它们在他写作中也是一个系列。本书正是这三本小书的汇编本,希望能借以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研究作一全面而系统地呈现。
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埃米尔 涂尔干的开山之作,最初出版于1893年,至今仍是社会学经典文本之一。 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动荡与冲突,涂尔干对劳动分工扩张的社会现象、影响及其与道德秩序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深刻解释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现代社会的结构构建提出了新的愿景。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 社会团结 道德密度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等一直为社会学界沿用的概念,也通过对 机械团结 与 有机团结 环节社会 与 分化社会 的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书中对重整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团结的回应,与今日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息息相关。
总是比周围人更勤奋,却一直处在抑郁之中;父母像小孩一样被白人训斥;为无法说地道的英语而感到羞耻;书写被白人的想象力塑造,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写作打上种族化的标签 韩裔美籍作家凯茜 帕克 洪从小事件切入,深入剖析了亚裔美国人日常感受到的一系列情感,如羞耻、偏执、忧郁、自我怀疑等等,称它们为 少数派的感受 (minor feelings)。这些感受折射出亚裔美国人生存现状、模范少数族裔神话、个人政治身份困境和种族意识等重要问题。 从个体经验出发,作者还将笔触拓展至美国历史和文化深处,剖析社会新闻、大众文化、历史事件中的种族症结,透视塞林格、王鸥行、裘帕 拉希莉、韦斯 安德森等创作者,对美国当代文学和艺术作品做出了辛辣的评论。在《一位艺术家的肖像》中,洪还以女性视角反思韩裔女作家车学敬在1980年代遭到奸杀案件,审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体制的活力来自哪里? 体制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本书以作者最近几年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呈现了县域政治运行的丰富图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书围绕县域治理韧性这一核心主题,从体制与机制关系角度切入,对县域治理体制、政府动员、干部流动、财政制度、政策转化与执行等进行了透彻解读。书中既有耐人寻味的田野故事,呈现县域治理经验,又有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和理论提炼。书中对县域治理中的一些重要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阐释,如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政治评价、条块关系、 任务包干、领导观摩、干部联村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于推动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提高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既可作为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公共管
许多企业和单位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虽然常提危机意识、风险意识,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却又鲜见其行动,危机预防往往最后流于一种口号和形式。然而,危机事件汹涌而来之时,管理者、当事人却又是乱作一团,甚至完全忽略科学的处置原则和正确的引导方法。一些企业和个人因此大受损失,声誉扫地,令人不免感叹惋惜。 本书尝试从危机的本质中探析规律性的知识体系,让管理者更能清晰地意识到危机带来的挑战,从传播的底层逻辑中揭示一些经典案例背后的原因,以帮助危机处置者从 知其然 上升到 知其所以然 !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何处养老?谁来养老?怎样养老?这些都成为家庭和社会无可回避的话题。本书作者以理论联系实际,耗时四年,深入调研吕梁山区乡村养老现状。选取黄土村这一典型,聚焦农民养老涉及的方方面面,对老农生产、饮食、经济、村庄环境、家庭养老、易地生活、看病、葬礼等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并以黄土村小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中心,进一步剖析 乡村养老 这一千家万户面临的问题,同时描绘了一幅幅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动画卷。为谋划完善 一老一小 的社会保障制度,系统性缓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美墨绵延的边境线西部,是有着 不毛之地 之称的索诺拉沙漠,这里长期充当拉美无证移民的 走线 通道。高耸的隔离墙在此终结,闯过沙漠里一道道死亡关口,移民就能如愿成为美国非法劳动大军的一员。只不过,无数人命丧途中。人类学家杰森 德莱昂亲历沙漠移民路线、采访越境者,收集衣物和骸骨等物质遗留,沿途救助伤者,亲眼见证死亡。在他看来,沙漠是美国政府精心打造的异质集合体:诱导移民铤而走险,把脏活外包,借自然环境 洗白 自身。这片死寂大地充满着生命消逝的苦痛,而背后是两个世界巨大的经济鸿沟与难除的政治顽疾。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特殊的劳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劳动者却在市场上被视作 无业 ,且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这项工作被人们称作家务劳动,从事者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 在本书中,上野千鹤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义之路的起点 主妇研究。 她讲述了自己开始研究女性学的契机,正是从母亲不幸的婚姻中发现了主妇们无偿进行家务劳动的普遍状况,影响日本学界的 无薪劳动论 则脱胎于此。 她从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不被认同、不被回报作为入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持续剥削、长期隐形的社会病灶。在此基础上,她将性别问题纳入到更广泛的权力结构中,从追求 弱者也能安心生存 的社会理想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从 主妇研究 到 照护研究 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其基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的无薪劳动理论、劳动市场底层中的女性
有效的减贫治理是如何在中国政治中实现的? 贫困村庄是如何在中国的减贫治理中被唤醒的? 如何增强村庄的政治动员能力和集体行动能力? 县乡干部为什么能在脱贫攻坚中焕发出政治活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基层政治中如何生长? 为什么我国拥有超出外界想象的治理能力? 本书以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分析了中国县域减贫案例中体现出来的 中国之治 。作者基于对山西省岢岚县村庄的三次深入调研,以前沿政治学者的理论视角、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剖析了中国减贫治理在村庄、县域和国家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过程,不但可以让中外读者深入理解中国治理背后的细节,也以雄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理回应了西方政治学界提出的前沿问题。这是一本少有的既具有大众传播力又能对外开展严肃学术对话的中国减贫研究著作。
《街角社会》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 科纳维尔 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 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本书是为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青年研究者定制的案例分析型研究实战指导书。 社会研究方法专家风笑天老师从自己已公开发表的150余篇学术论文中,精心挑选了10篇论文作为例子进行解析,详细地讲解了每一项社会研究从浮现初的想法,到提炼具体研究问题,再到实际开展,后撰写论文以及发表的整个过程。 书中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研究案例,从 问题哪里来 研究如何做 论文怎么写 三个角度入手进行讲解,同时特别增加 研究评价与启示 模块,专门结合研究实例对选题、设计、实施、写作各个环节中值得注意的方法问题进行提示,以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全书以 庖丁解牛 的方式,结合实际的案例,从操作化的角度,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研究的实际过程,慢慢体会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是如何 从选题到发表 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切实理解和掌握研究
这是一部全面揭示县域教育运行状况、聚焦县乡学子困境与前途的调查研究著作。作者们通过对县乡学校、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及基层社会的全方位调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学校的运转、教师的想法、家长的诉求、学生的心态、政策的执行等教育一线状况,探寻县域教育的现状、问题、前途。 书中重点探讨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比如超级中学、县中衰落、分班管理、校长治校、学生沉迷游戏、校园欺凌、非教学任务大增、青少年抑郁、家校关系、陪读妈妈、 双减 政策及其执行、 普职分流、寄宿制、 教育新城 等。 书中提出了县中、乡校、村小的教育发展模式,认为三者构成当下的县域教育体系,既公平又有效率,明确反对对小规模学校过度投入。书中对超级中学跨区域招生进行了批评,认为超级中学制造了教育竞争压力和全民教育焦虑。书中对
《美杜莎的笑声》是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 西苏的代表作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开端之一,它呼吁女性在文学和社会中发现自己的声音,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写作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美杜莎的笑声 是一种象征,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女妖,她具有将男人石化的力量,同时也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创造力。作者借此传达 女性需要找到自己的语言和文学,以表达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观点,并摆脱单一性别主导的文学和语言的束缚。这种写作风格强调直觉、感性和非线性的思考方式,这是不同于男性写作的写作。作者认为,女性的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她们重新获得力量和自我认同,同时也能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单身人士是增长很快的群体。 根据预测,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新生儿将不会结婚。在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单身家庭约占所有家庭的40%。在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另据估计,到2021年,独居人口将上升到9200万。 尽管社会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单身,仍是很多人难以坦然接受的事。 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多个方面,分析接受和享受单身的案例。讨论内容包括: ?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 催婚的社会压力和单身歧视 ? 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 ?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单身的关联 ? 单身人士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 单身人士的未来 ? 国家、城市和社会制度可以为单身人士做什么 作者力图为单身人士指明一条按照自己的意愿
阿克塞尔 霍耐特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当今国际上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保持着批判的立场,尤其是对现代社会哲学的批判,自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以来,现代社会哲学预设了个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每个人都希望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 霍耐特从黑格尔开始,从 为承认而斗争 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人类的冲突:他强调了任何对抗中所固有的道德维度,并在真实的或象征性的斗争基础上重构了社会进化,在这种斗争中,个人寻求的与其说是压制对手,不如说是让对手承认他的个性(爱、法律、团结即三种形式的承认)。 在这部作品中,对应于三种形式的承认,霍耐特区分了三种形式的蔑视:身体侵害、法律侵害和个人尊严的侵害,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批判工具。霍耐特的承认学说对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这是关于摩萨德、辛贝特、以色列国防军定点清除计划的部权威史。 犹太法典有言: 如果有人来杀你,你就先杀了他。 这种采取一切措施甚至手段来保护犹太人民的本能,深植于以色列的基因中。建国后,这更是以色列情报部门和武装部队的责任。 以色列的多项武器技术是毫无争议的全球领先。还有一种用来对付严重威胁的手段亦令世人侧目,那就是定点清除。全球追捕纳粹分子,解决频发的劫机事件,诛杀认定的恐怖分子,刺杀敌方的核物理和生化学家等危险人员 迄今以色列已针对大小敌人使用了无数次定点清除。 定点清除需要跨部门协调、精密的策划和安排,行动人员也必须十八般武艺在身。即便如此,面对面的刺杀也会出现客观意外,亦可能因行动人员的瞬间迟疑而功亏一篑。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定点清除行动的执行者变成了无人机,
八篇文本细读,八个 要命的地方 ,法学领域中坚学者赵晓力新作。本书尝试在一些根本性的人类生存处境中呈现法律问题,通过对《祝福》《窦娥冤》《鲁宾逊漂流记》《局外人》等经典叙事文本的精读与推究,带领读者整体地理解家庭、生育和与之相伴的法律问题的复杂、持久,深描并重现了人所处的具体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
.
唐人街,有人称之为西方世界中的 小东方 。没有一个地方像唐人街那样,近切而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文化的会合与碰撞。在这一独特的地方社区,华人紧密交往,自成一体,仿佛这里便是海外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唐人街成了华人设法在外国土地上维持集体和个人生存的标志。而另一方面,唐人街又是华人作为一个群体,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枢纽之处,不同文明在共生中逐渐融合。 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先生,借助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概念 共生 与 同化 ,从大量珍贵的美国早期报刊与档案材料中,梳理并阐释了华人华侨初涉美洲大陆,在风俗、制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美国社会既碰撞又互通的多面关系。这段中美人民相逢之初充满波折与激荡的历史,仿佛一阙主调,其音绵绵,回旋至今。
本书作者根据 社会各 层的人 征、普遍的生存状态和 理状态进行了归类梳理,将 社会分为当代资产者 层、当代 买办 者 层、当代中产者 层、当代知识分子、城市 民和贫民、农民、 农民工、 当代 黑社会 、 灰社会 等 层。 作者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 层的人们,寻找 份 灵上的寄托与 上的充实,探寻 系列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以 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 态进行 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各 层的现实生活寻找他山之石。作者以 的经历和生活感受,从现实与 两方面对社会各类问题进行了凝练,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状应该抱有怎样的生存态度。虽然该书于2 前出版,但是它的深刻内涵和 值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被稀释,对当下仍有借鉴意义和警示意义。而且,此次出版对原作进行了 期新的修改和增订,拉 了时代,丰富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