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 责权利 不匹配为何发生? 如何避免好政策 一地鸡毛 ? 基层工作如何考核? 如何激励基层干部? 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 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 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 万相 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 进化 成了 买卖机器 。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 消费者 的。
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 美国中心主义 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 日常 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本书按照议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 新社群时代 。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治理的最新基层实践的呈现,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下沉等,二是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思考,如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新社群生活等。如党建引领部分关注了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基层党建如何与陌生人社会相融合,党建如何转化为治理绩效等问题;社区治理部分关注到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比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城乡交错部分则聚焦都市与乡村结合和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社会地理空间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城乡交错地带的治理特点,并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郊区新城问题阐述
本书的内容架构,在于完整介绍问卷调查法中的数据处理与其统计分析流程,统计分析技术以SPSS统计软件包的操作界面与应用为主,内容除基本统计原理的解析外,着重的是SPSS统计软件包在量化研究上的应用。内容包括问卷编码、创建文件与数据处理转换、预试问卷之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以及正式问卷常用的统计方法介绍,包括相关、复选题及卡方检定、平均数的差异检定、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逻辑斯回归分析、区别分析等。 本书以实务应用及使用者界面为导向,对于以SPSS统计软件包来进行量化研究的使用者而言,相信有不少帮助,综括本书的内容,有五大特色:完整的操作步骤与使用程序介绍,研究者只要依书籍步骤,即能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操作画面与说明以SPSS14.0中文版窗口界面为主,符合多数研究者的需求
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本书是乔治 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 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 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称为 低端全球化 。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脑科学前沿译丛引进翻译国际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脑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本书是译丛中的一册。作者介绍了自杀行为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涉及从人口遗传学到大脑成像的各种方法。全世界每年有将近100万人自杀。然而,与人们普遍认识相反,自杀其实是可以预防的,本书通过用神经科学揭示了自杀是什么,它是如何引起的,以及如何治疗,为今后预防和干预自杀、降低自杀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指导。
现代社会为何不同于传统社会?这种差异的底层机制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吉登斯在本书中为现代性的制度变革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阐释框架,展示出人们对时间、空间、信任和个人亲密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已然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世界的面貌。 吉登斯提醒读者,我们正生活在一个 高度现代性 的时代,现代性的到来所引发的后果已经呈现出激进化的态势。只有理解了现代性制度和全球化的诸多维度及其背景下社会运动所具有的可能性,我们才能真正参透现代社会,审慎地处理现代性的挑战,进而迈向具有现实意义的 乌托邦 未来。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到近现代工业化之后的必然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率增长,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不止一次的开发。城市的建设者和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式。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对未来社区的理解和试验,是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国内外多个国家的城市更新案例,梳理城乡规划学者、建筑设计师、社区经营者等群体的观点与洞察,寻找未来社区的中国模式。
本书对扎根理论做了深刻、丰富、系统的阐述,意图引导读者在社会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的技术。全书分为12章,分别对扎根理论的方法学原理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该书使用了许多精选的例子,描画出了扎根理论的奠基人格拉泽和斯特劳斯所提出的扎根理论图景之外的另一种景象。 作者卡麦兹认为,扎根理论必须从其实证主义源头那里继续发展,把过去20年来由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入进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具反思性的实践。本书对于学生、研究新手以及经验老道的社会科学家都能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简约主义在现代乡村治理中,是否还有制度空间? 过去成功的乡村治理实践,对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有何启发? 乡村社会的变迁,对基层治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有为而治,有为但不乱作为。吕德文教授基于 广、泛、深 的田野调研,从节俭、高效两个关键词出发,对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及当前新的治理举措,展开了深入研究,尝试探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能性:通过激活简约主义传统来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作者扎根田野,基于实证经验,着重探讨了三大问题:乡村治理的制度空间,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以及乡村社会变迁视阈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归宿。书中解释了那些成功的乡村治理实践是如何创造性地转化原有的制度空间的,而一些现代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既有对乡村治理中老问题的新阐释,又有对乡村治理中新现象的理性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它带来的所谓挑战主要源自变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社会经济架构之间不匹配所产生的矛盾,这使治理模式与公共政策的调整乃至重构成为必须。本书由此从治理及政策安排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进而在剖析现有治理研究囿限的基础上论述了老龄社会治理思路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了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老龄社会的政府角色、家庭政策、社区服务、长期照护体系、就业与消费变迁、区域协调机制等议题,并对具体的战略部署要点及可能的政策选择进行了系统阐述。
所谓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就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的结合,它的表现形态包括但不限于 皇权不下县 的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 第三领域 治理体系等。在本书中,黄宗智教授从社会经济史的视野出发,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管理机制和绵延到今天的现代化路径,揭示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大一统的儒法合一的政治体制、正式与半正式共存的形态才是中国的真实,反思了西方理论的局限和幻想的偏差,其研究展现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历史逻辑。
脑科学前沿译丛引进翻译国际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脑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译丛由我国脑科学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李红、北京大学麦戈文大脑研究所教授周晓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跃嘉领衔翻译。本书为译丛的其中一册,作者安娜?亚伯拉罕利用神经科学的工具来揭示创造力这一广阔而复杂的领域和其他重要问题的答案。深入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复杂运作方式,解释了当我们在创造性模式和非创造性模式下运作时,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本书展示了创造力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对于揭示脑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农村出现了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治理形式。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依法自主管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其发展与推广过程中,有其艰巨性与复杂性。在中国乡村推行三十年后,当下,村民自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村民自治研究正伴随实践进行范式转换,由价值 制度范式向形式 条件范式转换。 徐勇教授二十余年来坚持不懈有关村民自治的调查研究,深入梳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本书的上篇由徐勇教授的博
本书收录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2019~2020年度组织开发的9个典型案例,每个案例都设定了一个应急管理领域的主题,包括 现象级 舆情事件处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综合治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协调、邻避型群体性事件风险防控、跨区域应急联动模式建构、敏感事件社会舆论引导。本书分析到位,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和改善应急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是一群 匠人 的故事。他们对手工艺传统的坚守,为 匹诺曹 注入了灵魂,他们是工业化、智能化的当下, 匠人精神 的最佳诠释者。他们是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 本书全景展现了手工制琴师的独特世界,在一个技术变革浪潮不断冲击传统行业的时代,在一个重视更快、更高效的商业模式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再现了一种奇妙而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方式,彰显了手工业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 克拉克和丹尼尔 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严飞,以 附近 作为研究框架,通过8个典型案例真实记录进城务工人群的生存现状,穿插以社会学学者的分析与反思,呈现出一幅 悬浮社会 的现实图景。书中的被访者小区保安阿微、菜场商贩红芹姐、水电工人小傅、家政阿姨小萍等人,都是生活在作者 附近 的普通人,也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 身边的陌生人 的缩影。作者认为,关注身边的小世界,关注数量庞大但鲜有发声机会的进城务工人群,关注当下社会中断裂与渴望并存的 悬浮 状态,都是社会学家愿与读者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书全面透视了国内外城市管理研究的历史流变,认为新加坡 超前治理 的城市管理理念是对传统城市管理实践范式的超越,并以此为框架,全方位解读了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组织框架、城市公共政策供给、智慧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等内容,尤其侧重于中国和新加坡的比较研究和中国城市政府可资借鉴的管理理念和具体实践。 以本书的理论部分为核心内容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于学术类期刊,以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具体政策和实践为核心内容撰写的多篇咨政报告发表于政策类期刊,并多次被省部级及以上部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