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至的雪、偶然瞥见的夕阳或听到一首老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共鸣与惊喜。但这种感动通常是无法事先掌控的。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数字化的浪潮却使人们觉得可以掌控一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公司要考核员工的工作量、国家要确保经济总量的增长 无处不在的掌控或提升逻辑与渴望共鸣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困在其中的普通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强烈的异化或内卷。 如何破解迷局?罗萨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在掌控与不受掌控的交互作用中展开的,的掌控或 躺平 无法为自己带来共鸣与激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保持掌控与放手之间的平衡、破除数字迷信、激发共鸣能力,才能拥抱一个幸福的人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部分,社区安,国家安。本书作者亲身投入上海周家渡街道的社区营造创新实践,学者团队、街道、社区干部、小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共同奋斗,创造了鲜活生动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在这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作者总结归纳出社区营造的八大基本原理、整体设计构想、具体操作十二步法、六大运行机制、四大新型关系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深度指导实践。本书提出的社区营造整体治理模式的实践操作方法与发展理念,使上海的一个老旧社区旧貌变新颜,相信也可为国内更多街道社区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本书既可供街道社区相关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教师和科研人员教学、研究时参考。
在新媒体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给政府的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书聚焦于这一话题,分九讲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方法和技能:重新界定危机,应对三重危机;克服本能反应,健全预案体系;切断连锁反应,加强风险管理;化解集群效应,掌握疏堵结合;扭转舆情混乱,善用信息发布;把握公关要义,用好责任模型;分析社会心态,做好群众工作;识破舆情真相,直面社会倒逼;注重内外评委,权衡媒体技巧。
《社会的麦当劳化》是乔治 瑞泽尔批判社会学方面的开创性著作,在现代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在今天, 麦当劳化 已成为当代社会学的标志性术语和概念之一。 本版是该书的版(第9版),瑞泽尔继续以韦伯的理性化理论为基础,以麦当劳快餐店的诸原则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了当代社会生活过度理性化的表现、后果以及超越的可能性。但是,与以前诸版不同的是,瑞泽尔在本版中将关注目光转向了网络世界。在数字化时代, 麦当劳化 的特征是否依然存在?在网络行为、特别是网络消费行为中,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确定性等麦当劳化的特点是得到了加强还是削弱?这些特征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些都是本书本版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作者回顾自1979年起26年来奈良的社区营造历程,包括市民主体、地区经济活化、历史认同、景观资源保护、国际参与、永续居住等方面,并侧重特定背景下社区治理目标的设定、方法的形成、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如何面对,以及如何形成全社区甚至全社会的协作与不懈努力。社区治理没有特定方法,方法是为适应具体条件的探索;社区治理有心法,有温暖且负责任的市民才有共同生活的福祉。社区治理有无穷的各式各样的困难,有心法自然会找到方法,方法可以借鉴,但只有放回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借鉴才有意义,也才具有激励而非模仿作用。期望本书的出版对新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有借鉴意义。
本书叙述风格的优雅、思维的洗练,以及广博的知识涉猎,使这部实验性的民族志成为人类学经典中极具魅力的著作之一。纳文是生活在新几内亚的雅特穆尔人在其青少年成员取得有意义的成就后举行的一种庆贺仪式。作者围绕此一仪式,采用不同的路径加以分析,独创性地将研究者的思维工具和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在不同的研究框架下, 社会事实 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访谈是特殊的对话形式,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知识。质性研究访谈试图从受访者的视角理解世界,展现其生活经验的意义。本书为新手系统讲解了访谈研究的技艺,简单实用,方便上手。无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还是开展其他目的的访谈,这本书是访谈菜鸟的好帮手。清晰简洁的实操指南,深入浅出的理论解说,助力读者与受访者产生化学反应,走进陌生人的内心世界。 本书呈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访谈的丰富性和广泛性,重点讲解了访谈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围绕研究目的开展访谈对话时产生的伦理问题。从开篇至结尾,本书引证实例,为读者提供参考和指导,指引读者解决访谈中的实际问题。它还为理解访谈研究提供了概念框架,解决了质性研究访谈的认识论问题。
本书从分析传统行政模式出发,阐明了各国政府竭力建构新治理模式的原因,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梳理归纳出四种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政府行政部门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本书探讨的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正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由于组织间关系日益复杂,政府面临的诸多复杂政策问题,靠单一的组织、机构或部门往往很难获得有效解决。为了实现高效的政府治理,各级政府探索转变管理方式,完善部门间合作。为了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讨,本书基于资源依赖、整体性治理、无缝隙政府和博弈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建构了制度空间、合作机制、行为动机与策略组合的分析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政府部门间合作的行动逻辑进行分析。 本书全面梳理了政府部门间合作的组织路径和技术路径,深入剖析了影响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因素,并结合食品安全监管、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具体
本书从七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2)追求公共利益;(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6)服务,而不是掌舵;(7)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与版相比,本书第三版增加了 新公共服务与公民参与 、 新公共服务案例 两章,使其内容更为完整。
本书基于技艺和人工品的治理哲学范式和界面治理的理论视角,以北京市超大城市治理的变革实践为基础,尝试回答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何以可能,如何建构让人生活更美好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真正实现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 。通过建构多层次嵌套界面治理框架,提出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处理的战略议题、横向和纵向议题、自身议题、政民互动议题等核心议题,重点关注认知治理、关系治理、发展治理、基层治理、文化治理、互动治理、乡村治理、数字治理等内容,以期实现概念框架建构、理论阐述和案例研究三者统一,推动中国自主的超大城市治理知识体系形成,从而为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和智慧。
全球各类自然、人为灾害事故频发,不但给民生造成巨大损失,也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不可避免地对政府的管理形成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的提升,公共安全管理作为一种行业和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广泛研究,本书正是基于这些研究的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具体介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理论、历史沿革,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公共安全管理组织、管理系统、管理阶段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公共安全管理现状,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政府及民间组织如何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如何制定有效可行的灾害减除和应变措施,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了解公共安全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本书主要通过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案例展示和分析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保密、自决、价值中立、公平等伦理原则对于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意义。全书由9个案例构成,呈现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常处理的伦理困境问题,并介绍应对伦理困境的方法。
本书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本书从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对社区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讨论了社区的概念、功能,论述了社区工作的含义、目标、特征以及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介绍了国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和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社区工作的价值体系和基本原则;书中更多的篇幅较详细地介绍了社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会照顾、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矫正、社区组织以及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本书选取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过程中的创新典型案例,通过深入分析与总结提炼沿线城市 文化引领、环境保护、旅游发展 的创新发展经验,形成可供参考的创新思路、核心路径、基本措施等经验模式,探索大运河沿线人文、生态、产业、城市等方面的未来发展实践。
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韧性是世界各国发展中关注的重点与焦点,也是城市经济、城市规划和经济地理学者亟需研究的新命题。在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冲击干扰下,中国的城市始终表现出强劲韧性,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基础和城市发展现实,运用理论探索、实地调研、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全方位探讨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系列性问题。本研究在构建起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基础之上,实证测度并分析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差异、关联性及其作用因素,为韧性城市建设和韧性水平提升找到了依据;并通过对黄石市韧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剖析和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经验梳理,提出了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目标模式;进而根据实证和实地调研结果,制定出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政策创新思路。本研究既能够为城市韧性水平提升找到现实依
作为知识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诺伯特 埃利亚斯(1897-1990)的《符号理论》旨在阐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的思维、语言和符号相互交织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功能。作者受到当时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的影响,以社会学的视角挑战了关于知识的哲学观点的主流看法。埃利亚斯秉承了德国知识哲学的传统,他的知识社会学系列著作是这一系统性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号理论》作为埃利亚斯死后才出版的一本著作,代表了他晚期较为成熟的学术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式现代化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深刻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历程、科学内涵、科学依据、发展愿景、重大意义等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深入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实践进程中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从价值愿景、实践逻辑、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等多层次系统地研究和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体系,及时解答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回答时代之问、回应人民关切。
与政治外控先于行政内控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1999年以来实施的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在内的一系列行政内控改革,旨在提高行政部门内部的预算分配效率和运作效率,以人大为核心的预算外控机制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以致于政府收支预算领域里,长期存在的两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制度化的解决:一是现有政府收支未能全部纳入政府预算;二是并非所有已经纳入预算的政府收支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基于此,本书以多个地方人大公共预算监督问责实践探索为研究对象,主要沿着历史制度变迁的变化逻辑和参与式治理的行动逻辑对真实公共预算世界中地方人大的制度运作及制度绩效展开研究,旨在回答在看似改革阻力重重的情形下,以地方人大为中心的政治外控制度是如何兴起并逐渐成为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公民责任的结合点,甚至是生长点。
《个案工作》*版自2007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出版至今的十余年来,社会工作专业的长足发展和实践领域的日新月异,使修订工作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新修订的教材保留了原有的框架和体例,希望学习者能够从知晓个案工作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开始,逐步深入,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及从事个案工作对工作者自身素养的要求以及开展相关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此外,新版补充了近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调整了部分章的结构,更新了有关残疾人辅导的内容,以使学习者获得更佳的、前沿性的个案工作价值理念、知识和技巧。
人类作为灾害的主要承灾对象,其面临的不仅仅的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也会因灾害而产生心理创伤。面临潜在的、高度不确定性的、负面的后果,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反应,这是众多灾害研究者们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研究公众的灾害行为不仅可以为理解公众在不确定性情境下行为决策机制,也将对设计合理有效的灾害宣教策略,提高公众应对或适应灾害能力有所助益。本书将聚焦于地震灾害情景,从公众灾害行为研究缘起、灾害行为类型、灾害行为影响因素、灾害行为研究理论基础、灾害认知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地震灾害行为研究案例等方面系统阐述相关研究进展及本人的研究认识。
该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书稿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珠三角社区矫正生态系统的事件,对社区矫正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主体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恰如其分地对系统中的所有角色、参与者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确保每个主体在既定的轨道上成熟的运行,并产生良性活动的效果,从而达到优化社区矫正系统的结构,增强社区矫正系统内各主体的性能,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系统气候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