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本书围绕中国创新人才培育途径与模式,采用文献调研、政策挖掘、国别比较与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全球16个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育的模式和特点,量化分析了中国创新人才培育的优势与差距,提出面向未来的中国创新人才培育的行动建议。 本书适合创新人才培育与管理、教育科技与政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人才科学管理与政策制定工作的政府公务人员、管理人员与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分析相应对策,厉以宁先生将2018年中国道路丛书的主题定为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先生在主题文章中分析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之一,是依靠新人口红利,即创新。全书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作者们的切入角度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健康产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资本、老年人的财富管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与乡村振兴、英国乡村养老项目对中国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是一部城乡聚落视角下的区域断代人口史学术专著,研究的对象是辛亥以前西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聚落人口。研究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西北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为主。研究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咸丰末年至宣统末年的五十余年间。研究问题主要包括清末宣统人口调查、城乡聚落人口、城市人口等级模式、城市与城市化水平、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聚落尺度的人口迁徙、聚落与人口空间分布等。
引自Springer出版社。本书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和实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在大型人群研究中生物样本库的规划、设计、创建、管理和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创新解决方案。该书图文并茂、思路明晰、内容丰富。除流行病和统计学基本原理外、还涵盖医学伦理、问卷设计、数据采集、样本管理、疾病分型、软件开发、信息安全、质量监控以及生物样本库建设等交叉学科内容。此书可作为公共卫生或医学研究生教学以及生物医药、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科研工作的参考书。
《以生物样本库为基础的人群队列研究》旨在连接传统流行病学和现代流行病学,并介绍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包含优化设计、开展和管理此类研究的步骤和质量保证框架。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1)引言(
《人口论》讲述了人文社会科学元典是人类对于自身及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研究,不对人类价值和精神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情感性描述和目的性表达,也有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类型、模式、变迁、机制及其多样性的事实揭示、因果说明和理想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塑就了我们的心灵、行为和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 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 反思 ,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100万人口增长到如今的70亿,经历了怎样的兴衰?为什么世界人口是70亿,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有人认为,地球能够容纳比现在多10倍的人口,真的有这么多资源可供人消耗吗? 实际上,全世界的生育潮已经过去。全球平均生育率日趋下降。然而,世界各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各不相同:许多发达国家面临人口危机,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很多非洲国家则面临人口过度增长,生存坏境日益恶化。那么,未来世界人口的趋势将是怎样的呢?人口与资源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 本书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直至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我们在书中能够看到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和人口迁徙的艰难历程,了解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规律,考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
......
《论语 学而》有言: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相关文献中, 孝 悌 二字如影随形。学界对 孝 的研究汗牛充栋,对 悌 的讨论却寥寥无几。纵向的 孝 是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角度,横向的 悌 可能是被忽视的另一重要视角。 本书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反观传统伦理文化观念,并结合地方历史材料,对兄弟关系伦理及其实践进行开拓性研究。 研究发现,汉人社会流行的平均主义思想,汉人社会组织的一些结构性特征,以及某些历史事件的演进逻辑等,都可以在 兄弟关系 中找到新的解释。
本书是在健康老龄化成为众所瞩目的问题背景下、在太原市社会工作名家工作室的资助下撰写完成的, 旨在激发老年人自身养老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提升老年人的观念, 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书以 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为主题, 以老年生活中的大量实际案例为基础, 分三部分阐述了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处遇方式, 低龄、中龄、高龄不同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 基本的社区老年服务方案等。本书为普及读物, 充分考虑到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适合老年读者阅读。
在当前城市抢人背景下,对我国人口流动的居留意愿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人口迁移的历程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尤其是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学历人口呈现高度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在空间地区、城市规模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同时,从个体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电子公共服务等方面研究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探究 留人 的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总结 留人 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