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当今社会热点:人口问题,人口创新、人口与经济、国家创新能力、教育等问题的关系。本书将详细分析人口如何影响创新力,而科技创新能力又将决定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能力。本书的基本的框架可以用以下的模型来描述: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内部交流量 外部交流量)== 创新力== 国家竞争力 本书详细分析人口规模效应,分析老龄化如何影响整个社会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讨论城市化对于创新的影响。人口聚集的大城市会如何影响创新力?对吸引创新型人才会有多大优势? 通过这个框架模型,解答中国经济现状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提出未来针对中国的人口政策预测和建议,其中包括教育改革的政策建议。
该书以先秦以迄清末迁入、迁出河南地区的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移民相关资料的全面系统梳理,研究了历史上的河南移民及其影响。全书引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地方志、家谱、今人论著等文献多达四百余种,资料丰富扎实。分析透彻,论述惬当,富有新意,尤其是对历史上东夷、西羌、匈奴、鲜卑、柔然、沙陀、契丹、女真等进入河南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问题论述充分;对河南移民对塞北、江南诸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繁荣的巨大贡献论述得当。总之,本书资料赅备,论述全面周到,不乏真知灼见及新意,是一部论述河南地区移民史的力作。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分析相应对策,厉以宁先生将2018年中国道路丛书的主题定为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先生在主题文章中分析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之一,是依靠新人口红利,即创新。全书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作者们的切入角度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健康产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资本、老年人的财富管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与乡村振兴、英国乡村养老项目对中国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建设步骤和常用的工具、方法,通过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胜任力模型构建、人才职业发展管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人才梯队资源库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和人才梯队建设管理等七个步骤讲述了人才梯队建设的各种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在各章节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图示和表单,配备了丰富翔实的案例,从而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希望本书能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提供系统的思路、操作方法和人才困境的解决之道。
《西汉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剑雄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的博学位论文,经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本正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重新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地理的特殊意义,分析了西汉两百年间的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其认为,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人口数量不仅反映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力量。当时,中国人口史方面没有任何中文专著,外文也只有一些论文和某一阶段的专著,《西汉人口地理》完成以后成为国内部人口断代史,开启了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 此后,葛剑雄的关注扩大至整个中国人口史、移民史,乃至人口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史》是作者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拓荒之作,带世人更清晰地正视“人口”这把达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新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和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融合、制度融合、公共服务融合和心理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调查数据、各城市统计数据以及政策性文件,建设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数据库。2017拟对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56个城市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形成年度报告(蓝皮书)。
巨量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融入流入地的经济社会生活;作为全方位实现融入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融入举足轻重。本书通过建构社会融入理论框架,采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模型分析技术,从单个指标和综合指数两个视角,从*经济地位和相对融入水平两个角度,通过双重比较,深入分析了经济融入的基本特点和影响要素。结果显示:基于户籍地点造成的“内外之分”和基于户籍类型形成的“城乡差别”对经济融入影响显著,且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的认识,为决策部门制定或调整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进而为流动人口创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打造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平等相处的和谐局面。
人与动物不同,毋庸置疑。我们与黑猩猩不到2%的基因差异,终究导致了人兽殊途。然而,人是一种动物,也毋庸置疑。人类还有超过98%的基因和黑猩猩 一致,因此,若从基因科学的层面来看,人类就是“第三种黑猩猩”。在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成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才几万年的历史。若以自然史的时间轴来检视,这不过须臾一瞬。那么,这种演化是如何发生的?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是哪些关键因素起了作用? 贾雷德·戴蒙德从多个方面讨论了上述问题。作为一个生理学家,他谙熟于人类的生理特征和演化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理基础,人类才得以演化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这是我们成为人的前提。但戴蒙德的叙述没有止步于对生理层面的解释,而是将眼光延伸到人类多层面的文化表现和社会发展。我们拥有语言、艺术、文明,自诩“万
20世纪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蜕变。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学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阅读指南,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本书勾勒出了20世纪西方人类学 故事 的主线。
《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护理员》紧贴《职业标准》,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依据职业标准要求的内容和结构层次,结合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坚持以操作技能为重点、相关知识为操作技能服务的特点,将操作方法按照流程顺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表述,明确了操作技能的目标、步骤、方法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使得操作技能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全面地体现和细化了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将职业标准中抽象、笼统的要求具体化,对于职业活动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并且突出了职业培训的特色。本书分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两大部分,其中技能要求又分为初级技能和中级技能。它适用于初级、中级护理员的培训,是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的指定辅导用书。
原华荣编写的这本《“生态目的性”与环境伦理——“小人口”原理(第3卷)》是“小人口”原理的第3卷,共8章(第16章~第23章)。主要内容有:“能量法则”和临界不确定性,生态系统、生态原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存适应和生命原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生命的维持与消亡;“生态目的性”、生物,人类的资源配置原则、生物平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地质灭绝与进化的“悖论”;进化的性质,双赢还是零和?生境冲突、人为灭绝和生命演化的危机;“文化适应”、人在本质上的外部性和反自然;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道德权利,选择、“外在价值准则”和“颠覆性”的生态学:伦理的主体和尺度,自然“本善”、人性“本恶”,“天赋生存权”、生态义务权利“基石”和“生物圈伦理”。 《“生态目的性”与环境伦理—
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人口数量问题与人口结构问题交织、人口理论研究与人口实证分析蓬勃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21世纪初十年的回眸与展望》呈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对21世纪前十年中国人口研究中的主要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以及对人口学学科本身的反思。
原华荣编著的《文明的脉动启迪挑战和应对--小人口原理(第2卷)》是“小人口”原理的第2卷,共8章(第8章~第15章)。主要内容有:文明的性质和形态,进步观、循环观和衰退观,农业文明的兴衰;人一地关系,表土 ,气候与文明,“环境寿命”与文明兴衰;人口周期与历史周期、“高位一低水平均衡陷阱”、人口与文明的传承;“哈伯特丘疹”与文明的“脉动” ,土地休养生息对文明演替的规定和调节,进步的“悖论”与“文化解”;数量原理和“层级一尺度”理论,人口波动与文明演替,决定论的历史;人 类活动与全球变化,气候变化的挑战和应对;生存的“蓝图”,农耕的“宿命”、生态文明和“后农业社会”;生存游戏与灵活性的保持,农业剩余率 与中国/西欧文明的演替。 《文明的脉动启迪挑战和应对--小人口原理(第2卷)》可供从事伦理学、历
本书基于 面向全国,立足陕西 视角,从全国的宏观政策和国内外发展经验入手,通过对国内外的先进产业发展经验进行研究,勾勒出我国智慧健康养老发展的现状和困境;然后基于陕西省的实践经验和微观调查,运用政策分析法对产业发展的沿革和政策维度进行分析,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对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技术及代表性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进行梳理,并对示范试点单位的创建内容和创新性进行深入研究,由此提出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4 1 1 推进思路、 五侧十化 战略规划和 234 整体性实践路径以及提出陕西省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实施路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之际,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主编完成的学术著作《历史的经验:中国人口发展报告(1949-2018)》出版发行。这本著作对新中国人口发展70年的历史进行了总体回顾,在对人口变动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对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历史经验进行了宏观总结,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的提出了具有历史眼光、具有理论性的讨论。 本书提出,建国以后的中国人口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死亡率下降驱动的人口转变时期(1949-1969),生育率下降驱动的人口转变时期(1970-1999),和后人口转变时期(2000年以来)。本书的总报告部分,从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的角度,对70年来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制度的变革、人口与发展关系的理解和对人口政策的启示进行论述。在本书的专题研究报告部分,针对人口发展的若
本书是围绕西欧历史上的婚姻、家庭、人口主题而展开的社会史研究。作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西欧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社会转型时期,力图通过观察那个时期欧洲人的日常私生活和基本的社会关系及其变迁,来理解它们与西欧社会发生转变的关系。 作者的研究表明,历史上欧洲人独特的婚姻形成途径、个人成长经历、家庭财产的分配和继承方式、老年人的赡养习惯等婚姻和家庭生活,与欧洲更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它们是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制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对宏观的欧洲社会及其变迁产生直接的影响。 作者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个人权利观念、独立和自主的意识、积累财产的愿望、生儿育女的策略、人口流动的习惯等等,与欧洲近代社会的起源和形成相适应。本书的主题虽然集中于欧洲的历史,但作者
《人口问题概论(精)》依据民国19[1930]开明书店于上海出版的(日)矢内原忠雄*、杨开渠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编入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的社会学系列。本书分人口与社会、人口问题之历史、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人口之增加,人口与失业问题、人口问题与社会制度等8章。
由石桥五郎*的《人口地理学(精)/民国西学要 籍汉译文献》依据民国27年[1938]商务印书馆于上海 出版的(日)石桥五郎*、沐绍良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 影印复制,编入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的社会学 系列。本书分5章。内容有:静态人口地理,动态人 口地理,移居人口地理,人口地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