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本书作者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龄化令人震惊而彼此连锁的影响,也解释了国家前景、文化与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因老龄化而发生的变化,勾勒出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
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分离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书从集体层次的角度来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估计的建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从约束性估计到年龄、期间、队列特征的应用,再到估计方程,再到方差分解。在*章对已有的APC研究进行简单而全面的介绍之后,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对模型识别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并顺便讨论了相对应约束性回归的估计方法。第四到六章通过原理和实例结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一些重要的研究策略,包括估计方程法、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割法、特征分析法等,其能在不直接依赖前述约束性估计方式的前提下对APC模型进行估计。第七章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案例,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本书前述方法应用于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估计上。作者对已有浩瀚的APC研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为人口数据来源、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价和调整方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测量、人口预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检验以及人口预测模型、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和人口预测应用研究案例五个部分。本书共计11章,从第2章到第11章为核心内容,覆盖上述五个部分,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章前言。本书的撰写目的、特色、目标和读者群体定位。第二章人口预测的历史与结果检验。本章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是介绍人口预测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是对部分重要人口预测结果的检验与评价。第三章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评价。本章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是人口统计数据来源及中国人口统计数据问题,第二部分是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第四章死亡水平测量。本章共分四个部分,*部分是假想队列方法,第二部分是测量指标的标准化方法,第三部分是生
《中国碳排放强度与减排潜力研究》首先在对碳减排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模型,证明了降低能源消费强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其次,比较分析了我国2010年各地区碳减排投入产出的效率,并参照高效率地区的投入指标,针对低效率的地区进行了各项资源的有效调整和合理配置,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碳减排效率存在地域差异,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达到了“投入少产出多”的经济效应,而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区则出现了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的现象;,本书研究提出,全国上下共同参与到碳减排的队伍中来已迫在眉睫,并结合了国外经验,基于我国实际,就如何实行碳减排举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可供环保部门、低碳经济研究者等相关部门和学者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 查看或编辑你的浏览历史记录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经济 化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程度,改变了既有的世界城市网络,将世界市场统合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城市之间突破了原先的边界束缚,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其中, 城市作为 或地区边界的经济关系的主要“节点”,成为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场所。本书以同化理论、治理理论与平等理论为基础,结合 城市中外来人口权利平衡的四大基本要素,即经济基础、社会支持、亚文化和政策制定,并选取作为 金融中心城市的纽约、世界传统移民城市的巴黎、民族熔炉城市的新加坡以及新兴 城市的上海为样本,用以分析和探索多元化外来人口在 城市中的社会境况、政府运行的方式以及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权利演变。
胡中生*,卞利主编的《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 究(精)/徽学文库》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存在 着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扩张的人文礼教环境,在人 口的持续增长下,徽州的生存压力在加剧,社会矛盾 在积累。为了生存和发展,徽州人口进行了多层次的 分流,形成了士 商、主 仆、小家庭 支派 大宗族、分支 本支以及小徽州 大徽州的 多层次的人口结构。徽州人口分流模式缓解了资源的 紧张,同时也完善了生存保障。人口分流强化了徽州 社会的宗族建设和生存伦理,影响了徽州社会发展方 向。保守的地方精英和宗族老人借助徽商的财力,将 徽州的宗族形态发展到*致,宗族的控制力覆盖了整 个徽州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宗族完善了徽州的社会管 理。由于资源和人口的紧张,生存伦理成为徽州重要 的意识形态。生存伦理主导下的徽州宗族与社会出现 了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老龄问题研究与对策项目中的一个课题研究成果。从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和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及政策建议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本书基于人口均衡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认为人口系统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的均衡性是人口系统乃至人类社会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以生育政策和人口流动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人口政策逐步宽松化,这不仅导致了不同区域在人口生育行为、人口流动与集聚方面的差异化日益突出,也使得通过人口系统自身的调整来匹配其它社会经济系统系统并推动整个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和可能性大大增强。书稿将在区域层面关注人口系统自身的均衡性,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等方面的均衡性,构建区域均衡人口的理论与分析框架,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新时期均衡人口与区域发展的相关关系,为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本书《群众文化在西方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旨在深入探讨群众文化的核心要素,从历史根源、形态、现代转型,到价值观念、教育影响,再到社会发展、媒体关系、全球化影响,市场化趋势,以及政策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本书将群众文化视为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领域,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还预示着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书中不仅审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还着重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创新手段维护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本书关注如何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护和促进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探索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可能性。通过对群众文化的多角度分析,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群众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还揭示了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书中融合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指导,
以18世纪初为分界点,我国人口的数量增长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18世纪之前,我国人口数量在起伏波动中始终没有突破性的增长,因而在很长的时期里,我国有关人口与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之间的关系一直以“地广人稀”占主导地位。但进入18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突破了以往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于18世纪初达到1亿,18世纪60年代超过2亿,18世纪90年代初增至3亿,19世纪30年代突破4亿。及至20世纪,我国人口增长更是快速,其数量先是从20世纪初估计的4.5亿人(无确切统计数字)增长到1949年底的5.4亿人。然后就以有时高些有时低些,平均每年大约递增2.1%的速度持续增长。1953年年中超过6亿,1964年年中达到7亿,1969年年末超过8亿。进入70年代,国家开始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