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中国计划生育制度的理论、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著作。 作者分专题探讨了中国计划生育60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重大事件和主要阶段的历史问题,不仅界定了节制生育与计划生育等一些重要范畴的科学含义,还揭示了几十年来因为制度不透明而笼罩在这一问题上的一系列谜团。譬如,人们一直说“一胎化”是邓小平和陈云提出来的,作者则证明它是以陈慕华为首的计划生育部门在1979年实际推行;1980年党中央致党团员的《公开信》是刚刚担任总书记的胡耀邦的一个临时性安排,是由“一胎化”走向现行的生育政策的一个过渡、拐点和转向路标;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以“女儿户”为核心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一胎化”政策的妥协和纠正等等
《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是我国生育文化学学科建设丛书之一,与已经出版的《中华生育文化导论》、《婚育观念通论》和待出版的其他专著构成一个系列。它不以理论探讨为主,侧重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不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或中华民族生育文化,而是突出民族特色,详细描述各少数民族的生育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是我国生育文化学学科建设丛书之一,与已经出版的《中华生育文化导论》、《婚育观念通论》和待出版的其他专著构成一个系列。它不以理论探讨为主,侧重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不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或中华民族生育文化,而是突出民族特色,详细描述各少数民族的生育文化。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问题就一直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以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计划生育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女性在这一生育政策当中不仅成为重要的节育动员对象,而且是这一政策主要的身体实践者和动力。胡桂香编著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西村妇女1950-1980》把农村妇女置于现代化发展和妇女自身解放这一历史语境中,通过口述资料、田野调查与档案、文献资料的交互运用,试图展示计划生育这一历史性事件对农村妇女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被女性纳入自身的生活轨迹。同时,本书还试图揭示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同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关联的,并将考察 公 私 领域之间的交融与冲突。
《淑种之求:优生学在中国近代的传播及其影响》以优生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为主线,勾连起中国近代社会复杂的思想变迁,系统梳理了优生学在中国近代的传播过程,总结了这一具有特殊历史、科学和文化意义的学科之传播特点,并系统分析了优生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人婚姻、恋爱、生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彰显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中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中遗传学对社会文化变革的特殊影响,对于人们了解优生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特点、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与文化关系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选材丰富,视点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