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讲谈社 现代新书 总编辑鹫尾贤也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构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熟悉营销与销售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本书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是什么?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如何和作者打交道?新书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书要往哪里去?本书均有详尽的说明。
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树立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创新等战略决策和要求,对文化出版单位来说,参与这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是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也面临着重大考验和挑战。出版单位的核心战斗力是编辑,提高编辑素养,是打赢这场文化自信、创新战的关键。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先生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合作,专门为青年编辑撰写了十二封信,弘扬韬奋精神,提升青年编辑素养。以此十二封信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集结、设计并出版《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图书。 书中,聂先生以书信的形式,与青年编辑进行交流,为青年编辑答疑解惑,向青年编辑传递著名出版人的情怀、理念、经验。书中还收录了聂先生关于编辑出版的随笔,包含了其对出版精神、编辑素养、精品书编辑等问题的理解感悟。
本书作者是一位老编辑、老出版,在厦门大学出版社担任主要领导长达20年,收入本书的文章,见证了一家出版社从初创时期的艰苦探索,在改革发展中成长壮大,直到成为国家一级出版社的历史进程。本书所呈现的作者在编辑工作中的感悟与心得、精品图书的策划与审读、编辑出版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一家出版社在特色品牌的创建与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队伍素质建设等进行的全方位展示,不仅有理论价值,也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全书分四辑:编辑絮语,审读文档,出版理念,制胜留痕。本书是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良师益友,也是高等院校传媒专业、编辑出版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是一本与青年编辑交流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书。
《编辑语词规范手册》整理汇编了编辑、写作工作中须要学习、查核的语词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全书分通用语词类、专有名词类、禁用词类三辑编排。通用语词类收录了十八大以来常见政治术语、264组异形词整理表(草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内容;专有名词类收录了民族、政治、宗教、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用语规范;禁用词类收录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新广告法规定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正确使用涉台涉港宣传用语等规范。本书基本涵盖了新闻出版、文字写作、教育教学等语言文字工作者须要学习、查核的语词规范,实例丰富,查阅便捷,实用性强。本书编者专门为多数规范撰写了按语,交代背景,点明关键,提纲挈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把握和使用这些规范。
本书理论与实务兼备,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重在论述书刊编辑工作的基本原理,下编着重介绍书刊编辑工作的实务方法与技术。 全书依托图书、期刊、报纸、电视、广播、电影的大众传媒背景,结合书刊编辑的觉政要求、文化诉求与市场制约的出版社会环境,注意通过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剥丝导线,论述书刊编辑工作的基本原理、行业规范与实务技术。书稿论述问题,讲求结合书刊界人士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与作者本人的出版工作实际,关注当下书刊出版的热点现象、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起对书刊编辑工作带来的挑战。 本书将书刊编辑融于一炉,这在国内属于首次尝试。 现在奉献的这部书稿,在内部使用的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当的修改,充实了内容,强化了所述对书刊编辑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
1 产品好.才是真的好 2 打造设计之翼 3 建立你的品牌 4 开拓你的思路 5 选择好渠道 6 让促销活起来 7 严防盗版 8 畅销书的整合营销
新闻编辑正呈现一种液态化趋势,我们必须熟知这一内容生产过程。本教材通过国内外*案例关注不同媒体形态的新闻编辑操作,力求启发读者: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编辑如何突破?走向何处?前沿在哪?
肖志芬主编的《平面媒体电子编辑实训教程》主 要介绍了报纸、杂志、DM广告的版面编排技巧,并列 举了大量案例,以实训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各 类版面编排技巧。本书选用的实训案例实用性强、可 操作性强。每个实训案例都有完整的素材供读者上机 练习。同时,还可通过每章后面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 ,来检查和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平面媒体电子编 辑实训教程》可供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和新闻广告从 业人员的学习和参考之用。
历史已经证明,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如果没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便失去了发展的根基。而出版工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文化责任、文化运作能力和学术品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文化的坚守,不仅是一种出版理念,也是一项出版实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中,能否坚持文化本位,能否坚守文化责任,对新时期的出版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书林守望丛书》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新中国出版人的精神文化启示录。其中反映出的经过沉淀而彰显的文化品格,尤其应该成为新时期出版工作者的精神支柱。这套丛书的作者,是一群深深地钟情于出版事业的文化守望者,他们在 书荒 时代辛勤耕耘,在 书海 时代坚持方向,恪守文化的尊严,组织、规划、策划、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界在国际新闻报道上进步很快,1986年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报道之所以至今仍被看作国际新闻报道的典范,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国际新闻报道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中国电视界对国际新闻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和相应的理论研究却一直落后于实际工作的进步。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只有年轻人才能适应那种高度的紧张状态和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工作几年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囿于时间之类的问题,多数人也只是写一些文章,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这是其一。另外一个情况是,国际新的研究兴趣以前多是集中在对国外媒体经验的引进和吸收上,这方面的研究兴趣以前多是集中在对国外媒体经验的引进和吸收上,这方面的著作成书早、数量也比较多。而对中国电视国际新闻工作却妈终没有一个全面的总结,这里既有无暇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由詹新惠所著,本书注重实务性与可操作性,运用大量的案例和详尽的解析,归纳、总结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的原理、方法与技巧,内容新、涵盖广、针对性强,让学习者既能从宏观上把握网络新闻的理论框架,又能在微观上了解、掌握网络新闻实务。
本书以大文化的理念、编辑的眼光、书评的语体纵论出版,品味阅读,反思学术,解读人物,这是近年来著者前行的学术探索和思想小结。在作者看来,文字就是精神新陈代谢的载体,生命随思想而升华,意义籍追寻智慧的活动而丰富。这就是编辑人生的意境! 出版是一种文化,编辑是一种文化选择。文化出版始终与人类文明共荣辱。文化,镶刻着民族的精神,书写着人民的良知,昭示着国家的未来。学术文化是民族的魂,国家的根。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如是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
本书作者是知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的创办者和主编,对于编书与编刊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本书记述了作者从事编辑行业的历程,分享了作者多年来从工作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思考,真实且实用。其间的人物掌故、品评鉴赏以及对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的探索,均具有宝贵价值。本书作为 书林守望丛书 的一种,将为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积累与借鉴。
五关、四识、三戒、二顺、一规范 五关,即政治关、理论关、学术关、法规关、政策关。听起来是些老生常谈,但在实际审稿过程中,能够把住这五关却不那么容易。许多大是大非问题,明明摆在眼皮子底下,愣是看不出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非审稿人在立场观点方面固执己见,实是因为欠缺敏锐的目光。所以,像关云长那样提着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不能不让人佩服,功夫了得! 四识,指的是学识、智识、常识、见识。学识,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很重要,而求门门通,没有可能性,但基本的学识素养不能没有,起码知道有关问题到哪本书里查考。智识,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还要坚持原则性,并将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等有机融合,才会在处理稿件时得心应手。鉴别力也在其中,不至于优秀的作品到了手里不识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