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出版史系列 。施普林格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书用生动文字和大量图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施普林格出版社从诞生、发展到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历程,完整地展示了施普林格从一个家族出版社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知名科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德国医学、机械、工程、电气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其中交织着施普林格在一战、二战中不畏艰难险阻组织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精彩故事。哈格尔、西门子、波尔、阿尔茨海默、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各个领域的科学巨匠的著作,都在施普林格的出版下,影响了世界。施普林格掌门人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 斗智斗勇 ,施普林格出版的大量科学图书在战争中又被美国人公开盗版,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历史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书中还展现了德国出版社
本书为 数字传播理论与实践丛书 之一。本书分七章,主要介绍了网络文学出版的基本理论、我国网络文学业务运作原理、我国网络文学制度研究、我国网络文学阅读产业链研究、我国网络文学作品IP开发研究、我国网络文学影响研究等,并在分析网络文学产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政策指引、管理制度、著作权保护、评价机制、出版机构转型、网络文学品牌化发展方面提出推动网络文学发展的建议。本书不仅对我国网络文学出版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未来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在其最为鼎盛的年代,一年最高发行总量超过八亿册,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小人书”曾有的风光,它以特有的方式在几代青年人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小人书”的发展历程正好见证了中国历史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一百年。它从侧面映照出这百年里中国社会变迁中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从而成为中国出版史上一枝分外艳丽的奇葩。
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服务于皮书研创机构、皮书作者、皮书读者的专业学术报告的集结,《皮书研究》每年出版一本,目前已连续出版9本,其在提高皮书研创质量、促进皮书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2023年版《皮书研究》将以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皮书研创、出版与传播 为主题,探讨皮书研创平台作为智库,皮书作为智库产品,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参与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中等所起的作用。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品牌战略;学术出版规范;专题研究;学术评价等。
认真研究新中国40多年来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规律,这是加快出版改革、发展出版事业的重要条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先后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他们的讲话、报告和文章,曾经具体地影响和指导了一个时期的出版工作。虽然其中某些内容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总体上,不失为一笔反映我国出版历史进程的宝贵财富和研究当代出版事业的可贵资料。有计划地、系统地加以整理出版,对推进出版科研工作、从理论上总结出版实践经验,对加快出版改革开放、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都是有意义的。基于以上认识,经袁亮同志建议,新闻出版署同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决定联合编辑出版《中国出版论丛》。
本书立足于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系统地论述了数字资产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探讨了数字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数字资产管理的概念、发展与内涵、数字内容的类型与特点、数字内容的采集获取技术、数字内容的组织与存储方法和策略、数字内容的检索与重组技术、数字内容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数字资产的价值评估等。 本书的编写目的是适应数字时代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总结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前沿成果,为各行各业数字资产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书是对晚清“卫生”书籍的一个初步梳理,源自作者的博士论文;以当前流行的文化史研究方法,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角度切入,研究晚清生理卫生特别是生殖医学书籍的出版与传播,进而探讨人们生理卫生观念、生殖观念乃至性观念的变化,在新型消费文化、阅读文化的背景中,人们的集体心态如何被打造,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情况。书中挖掘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卫生”书籍的广告资料,对以前研究中关注不够的晚清“卫生”书籍进行钩沉索引,将实证研究与理论表述较好地结合起来,如结尾一章对消费文化与近代中国泛政治化现象的分析等。同时,作者还发现和使用了大量以前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资料,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不少线索。
《书业行知录》共分为六编。其中编“改革嘹望”主要对中国出版近几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如公司法人治理,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的新情况,出版集团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中国出版如何做大做强等;第二编“民营书业”主要集中于民营书业在中国出版中的作用,国有出版如何与民营书业合作,民营书业在发展中自身要解决的问题来思考;第三编“出版杂论”主要是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的时评。这些时评围绕出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与应当警醒的苗头进行评论;第五编“出版与阅读”主要谈读者阅读的变化,图书市场的变化和阅读中应当注意的倾向。第六编“书旅留痕”是作者在参加各种研讨会和书博会后写的游记,因与书有关,故称为“书旅”所得。
《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的原作是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本土新闻事业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和审视的域外研究成果。原作尽管完成很早,但其在当时西方产生的影响仍为今天的文化精品(包括学术精品)对外译介和对外传播带来很好的启示。在文化外译“热”犹胜往昔的今日,学界需要的是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如何切人和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阅读期待,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以实证的方式考察西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阅读空白乃至误读,并研究采用何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和传播模式,从战略高度有针对性地筛选一些满足阅读期待、更正误读的文化精品对外译介和传播。
《高校新闻传播学案例教程丛书:图书选题策划案例教程》本着真实性、典型性、创造性、借鉴性、前瞻性、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原则,在案例选择的标准上也采用了不同向度。人选案例从市场上看,有书、常销书、精品书和品牌书;从策划机构上,有国有出版社和民营出版传媒公司;从策划人方面,有出版社或民营出版公司老总、资深出版人和普通编辑;案例分析有描述型、探索型、解析型、研判型,各不相同。
本书由出版、印刷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入,着重介绍了字体字号、印刷及印后工艺、纸张及原辅材料的规格与性能、印刷机械技术参数、企业生产管理表格等多方面内容,更附有印刷行业的主要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本书较多表格及数据,是作者在几十年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的积累和整理,便于读者从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信息,查阅方便,对印刷企业日常实际生产过程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可作为书刊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企业生产实际操作人员、业务员日常的技术手册和参考资料,也可供包装印刷企业及相关印刷企业从业人员参考。
《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的原作是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本土新闻事业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和审视的域外研究成果。原作尽管完成很早,但其在当时西方产生的影响仍为今天的文化精品(包括学术精品)对外译介和对外传播带来很好的启示。在文化外译“热”犹胜往昔的今日,学界需要的是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如何切人和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阅读期待,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以实证的方式考察西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阅读空白乃至误读,并研究采用何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和传播模式,从战略高度有针对性地筛选一些满足阅读期待、更正误读的文化精品对外译介和传播。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属于文献传播研究的范畴,以16—19世纪的中国出版为研究对象,所论各题大都属于开创性质,无论是对明代杭州府私人出版机构数量的考论,对晚明科举与出版业关系的阐发,对《嘉兴藏》资料的排比,还是对清代满文出版的研究,对海关造册处与中国近代出版的探讨,都能发人所未发,踏踏实实做实证研究。《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作者章宏伟坚持使用手资料,注重文物与文献的结合,经过认真的考据,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凭资料阐发虽然有些琐细,结论或许还可讨论,但都是实学。
在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书被用于统治、记录、敬神、教育和娱乐。你手中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谈论的正是这历史记录有用、很多能、很经久不衰的创造之一。 马丁·里昂斯著,龚橙译的《书的历史(西方视野下文化载体的演化与变迁)》梳理了在世界范围内书的发展和影响,从古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板,到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再到现代信息革命的兴起。在本书一系列精挑细选的插图里,你会看到玛雅抄本、埃及莎草纸卷轴、中世纪装饰繁复的手稿、来自古登堡和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的早期印刷作品、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地图册、识字课本和童书、廉价小说、日本漫画、小说《堂吉诃德》、全世界靠前本“数字小说”《二十六关》,不一而足。 这本书既是传统书籍爱好者的盛宴,也为新兴电子技术拥抱者提供了灵感。这本书制作精美,赞颂了书籍长盛不衰的魔力。
《中国图书年鉴》2006卷除了客观全面反映图书出版业的成绩和改革外,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一、2005年是总结“十五”和规划“十一五”的特殊年份,本卷突破年度界限,对“十一五”期间图书出版业的整体情况作了专题回顾,总结了成绩和经验;二、本卷在统计资料部分作了新的探索,即对京版和沪版图书进行了横向比较,虽不够深入,但体现了我们对年度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提升所做的努力;三、在书业竞争加剧、出书特色日趋明显的形势下,本卷特辟“名社动作”专栏,对在本年度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图书出版单位的工作实绩进行介绍,以资借鉴;四、为了满足读者对华文图书的全面了解,本卷新增了“台港新加坡华文图书出版单位简介”,使收录的资料更显丰满。
《中国图书年鉴》2008卷一如既往,以丰富实用的信息,对各地出版发行集团的组建、出版单位的转制改革、以“农家书屋”工程为重点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业界的上市风潮,以及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等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全方位记录和深度解读,对前景广阔的数字出版、大有可为的“走出去”战略等的未来发展也给予了大力关注。同时,本卷也如实反映了该年度出版业面临的诸如成本增加、国民阅读日益下滑,以及出版诚信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等问题,客观而全面地展现了2007年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