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出版史系列 。施普林格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书用生动文字和大量图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施普林格出版社从诞生、发展到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历程,完整地展示了施普林格从一个家族出版社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知名科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德国医学、机械、工程、电气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其中交织着施普林格在一战、二战中不畏艰难险阻组织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精彩故事。哈格尔、西门子、波尔、阿尔茨海默、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各个领域的科学巨匠的著作,都在施普林格的出版下,影响了世界。施普林格掌门人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 斗智斗勇 ,施普林格出版的大量科学图书在战争中又被美国人公开盗版,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历史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书中还展现了德国出版社
本书对学术期刊出版流程4个基本环节质量控制分析与论述,并分别在不同环节引入主流学术期刊在数字环境下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出版模式,阅读与引用跟踪技术、元数据标识技术、论文传播推广应用、最新审稿模式、数字第三方服务平台对我国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实现融合出版具有参考性和可操作性。本书从8个方面开展研究,包括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理论研究,国内外学术期刊质量问题及研究进展,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质量控制及面向出版流程的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本书以20世纪以来的畅销小说为研究对象,汇集了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诸多知名学者的前沿研究,围绕书的封面和互联网书店,书籍、音乐产业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文学奖项和书籍销售,亚文化和青少年小说的销售等重要议题,从多角度论述了图书封面的视觉特性与功能,探索图书、媒介与营销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思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展示了关于图书封面的新的学科观点。
南方报业融合发展的生动记录,南方报人精耕业务的战法秘笈,南方特色运营管理的智慧结晶。 以凝心铸魂、深度融合、智慧转型、多元开拓、人才支撑、治理赋能的 六步赋能法 ,讲透南方报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壮阔新程。 《新程 南方报业融合发展之路》是新时代南方报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的生动记录和全面总结,是全体南方报人传承弘扬75年前《南方日报》创刊的初心使命,不断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时代注脚。本书由胡正荣、支庭荣两位专家的专业观察开篇,分 凝心铸魂 深度融合 智慧转型 多元开拓 人才支撑 治理赋能 六大板块铺开,既有对转型历程的呈现,又有对壮阔新程的前瞻;既有对战略思维的提炼,又有对实操案例的阐析,述论结合、图文并茂、可读可感。全书旨在通过探寻南方报业守正创新、不懈探索的坚实足迹,展现其推
作者青年时期曾以编辑家龙世辉、茅盾的个案研究奠定其出版学术基础,并开启治学生涯。本书精选作者从教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后出版个案研究的精品力作。案例选题更为典型,材料搜集更为厚实,分析揭示更为深刻,精彩呈现了中国当代出版实践中所凝结的知识和文化创造的复杂甚至尖锐矛盾。 走出个案是每一位个案研究者深入个案后的向往。本书思想却徘徊在出版个案之间、之后。基于出版人性把握出版社会性,基于普遍性理解特殊性;出版人事中的偶然性渗透着出版社会的必然性,出版时空中的现代性映现着出版人文的传统性。沿此解释路径,或可逼近出版理论。
如果把一本书解剖了会是什么样的?当然,首先是正文,也是作者自豪地提交给出版商的文件。但围绕正文,无论是把它夹在书页中间,还是把它夹在书的前后,还有几十种其他的文本。《拆书》有别于一般的图书史著作,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地将图书 拆解 为22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书籍各个构件的故事:从书名页到衬页,从护封到索引,以及介于图书首尾之间的一切。 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惯例和自己生动的历史。追溯印刷技术出现之前的书籍历史,展望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汇集当今图书史领域顶尖专家的成果,《拆书》从全新的角度看待我们日常阅读的书籍,深入分析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图书元素。
数字时代,出版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出版物形态的变化,出版物已经从单一的纸质形态转化为以纸质和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多元形态。其二是出版传播渠道的变化,传统的印刷平面传播已经拓展为印刷、多媒体、网络等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传播。其三是出版的影响范围无限扩大,互联网把出版物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使得任何一个出版行为都可能成为国际出版。 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让人类享受方便快捷传播的同时,也给各民族的文化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经过出版人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在出版物数量上已经成长为出版大国。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出版话语平台和话语影响力方面差距巨大,必须做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缩小差距,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要增强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影响力,首先得从构建中国国际出版话语体系着手。
本书阐述了于1985年创立的学生社团——广东省中山大学求进报社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本书通过报刊、亲历者的忆述文章等大量一手史料,细致梳理了求进报社成为中山大学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下第二课堂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内容包括求进报社的创办历程、办社宗旨、经费来源、组织结构、报刊体系、社团活动、荣誉奖项、育人成效等,文末附有求进报社35年工作纪事、报社章程和亲历者忆述文章,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在对历任学校主管部门负责人访谈的基础上,清晰地勾勒出中山大学在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下进行红色学生社团求进报社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推进过程,再现了中山大学第二课堂——求进报社的历史原貌。本书总结出了求进报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中的历
本书为 数字传播理论与实践丛书 之一。本书分7章,在厘清网络出版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数字出版中主要的新型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对象局限在网络上文图作品的出版活动。主要围绕网络上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新型出版模式,如开放获取、维基类百科全书、网络文库、移动出版、网络原创文学等,对这些出版模式的内涵、发展历程、个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探讨网络新型内容出版模式的特点、运营方式、存在问题等,并反思了我国网络新型内容出版模式现状。
内容简介 赵家璧,著名出版家、编辑家、翻译家和作家,在出版事业上功勋最为卓著。他21岁加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先后主编《中国学生》、 一角丛书 、 良友文学丛书 、 良友文库 、 万有画库 、 中国新文学大系 等重要作品,结交了一大批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家。1946年,赵家璧与老舍共同创办晨光出版公司,主持出版了 晨光文学丛书 、 晨光世界文学丛书 等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继续出版事业。晚年赵家璧笔耕不辍,撰写了百万余字的出版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内容简介 章锡琛,民国时期出版机构开明书店创始人。他1912年进入出版界,任《东方杂志》编辑,并从此供职商务印书馆长达15年。1926年8月1日,章锡琛在上海创办开明书店,从而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章锡琛任出版总署处长、专员,后调任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他学术精湛,著译有《文学概论》、《文史通义》(选注)、《马氏文通校注》、《助字辨略》(校注),还有散见于各报刊上的著译文章近七百篇。
本书为 数字传播理论与实践丛书 之一。本书分七章,主要介绍了网络文学出版的基本理论、我国网络文学业务运作原理、我国网络文学制度研究、我国网络文学阅读产业链研究、我国网络文学作品IP开发研究、我国网络文学影响研究等,并在分析网络文学产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政策指引、管理制度、著作权保护、评价机制、出版机构转型、网络文学品牌化发展方面提出推动网络文学发展的建议。本书不仅对我国网络文学出版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未来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近代新文学名著系列丛书》整理再版了近代在中国用中文出版的经典新闻学著作,所涉及的图书既有专著、教材,也有译著,全面涵盖了新闻学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等领域,成书年份前后跨越40年。在这40年间,中国的新闻学科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创新,成就巨大。对这些著作的再次出版,为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绘制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全景,度量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厚度,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也为纪念中国新闻学诞生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中国近代新文学名著系列丛书》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首席专家雷跃捷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