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决定新闻》通过分析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的运作情况,论述了价值观、行业标准以及内部压力如何共同促使新闻工作者形成判断。《什么在决定新闻》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是新闻领域的经典之作,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论述新闻媒体的全面、特色的作品。去年作者推出了新世纪版本,结合新闻行业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论述。
《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是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在新闻领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策划和改稿记录,以及退休后为报纸写的少量时评。全书分明理篇、写作篇、编辑篇、策划篇、记者篇、夜班篇、标题篇、政治篇、记事篇、作品篇等,精选了作者任副总编期间对新闻工作的感悟和思考。本书是对梁衡新闻业务人身份的忠实记录。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忆录,是回忆加思考。 兼具思想性与实用价值。
学者在概念化新闻信息、新闻制作、新闻、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时有何倾向?他们运用了哪些解释框架来探讨新闻实践?他们在形成自己关于新闻如何工作的假设时借鉴了哪些探索领域? 在《严肃对待新闻:新闻研究的新学术视野》中,芭比?泽利泽探讨了新闻学术领域的活力问题,并将新闻作为一种专业、一个制度、一个文本、一类人以及一套实践进行检视。 《严肃对待新闻》指出,学者们始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固步自封,导致出现相互割裂的学术团体。本书次以整本书的篇幅批判性地审视了有关新闻的学术研究,并按照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地列举,回顾了诸如社会学、历史学、语言研究、政治学和文化分析这样极其多样的领域对新闻学展开的学术研究,并对每个学科领域为盛行和被低估的研究进行了剖析。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巴黎公社公报集(第2集)》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至2012年年初已先后分十三辑印行名著550种。现继续编印第十四辑。到2012年年底出版至60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研究:1931-1945》是我国***以战时日本报界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它尝试从新闻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日本的侵华战争,从而进一步剖析传媒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战时日本报界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终沦落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可以说,这个过程是日本报界参与战争、宣传战争、推动战争发展的过程,是日本报界对政治屈服、迎合和协力的过程,它对塑造全民精神总动员、构筑战时精神、统一国民思想、推动战时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本书从传媒与战争的关系角度出发,厘清了战时日本报界的发展脉络,勾勒了日本报界由抗争到妥协、*终沦落为军国主义宣传机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战时日本媒体 转向 的原因。同时,从政府、民众和媒体的互动中考察了战
《新闻改革30年研究书系》从“进程与逻辑”、“理论探索”、“实践轨迹”三个维度对新闻改革和新闻传媒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整体观照,形成了《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探索》、《历史的轨迹》三本著作。 本书揭示了新闻传播学者引领、推动新闻改革的坚韧、不懈的突破和探索。本书从汗牛充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论文中,以年度为线索,选择了30余篇能够代表30年间我国新闻理论研究探索成就的论文,试图呈现学者“历史的探索”的努力成果。尽管时至今日,中国理论新闻学仍然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和学术流派,也很难像转轨经济学、发展社会学那样高度概括其30年的学术轨迹,但学者们坚韧、不懈的突破和探索,仍然在中国媒介的现代历程中留下了珍贵的总结和纪录。也许受到种种因素的局限,导致这一选编还有一定的缺陷,但选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组织全国第五次换发记者证,在换证之前,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对全国25万新闻记者进行一次全国统一培训,为了让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原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原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负责,组织编写此教材, 教材具有权威性、时代感、专业性,附有国家关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以及汇总了权威新闻单位的采编管理规范,教材并附有考试复习题和答案。 这本《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不但是此次换证培训及考核的专享指定标准教材,而且是五年之内,全国新闻单位新入职记者的培训教材。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错误,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新闻报道与写作》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的经典教材。 第七版继续保持主题鲜明、实用性强的风格,并且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传授新闻学基础知识,也正是这一特点使本书在过去的15年中成为该领域的典范。 作为身经百战的记者,富有经验的讲师以及成功的教材编写者,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这支为人们所尊敬的作者队伍,运用他们丰富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融会贯通,卓有成效地向学生传授新闻学原理、新闻报道与写作的重要技巧。 --训练学生为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写作的能力。 --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报道及互网导航技术进行深入的调研。 --如何在报道与写作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数学和数据。 --运用模拟城市通讯录,提高学生掌握调查性报道和事实查证的技巧。
这是中国记者部系统记录东盟10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普适性书籍,也是一部深度发现、全新解读东盟各国的经典之作。 在极其舒服的阅读中,本书将带你潜入东盟复杂而精彩、朴实又旖旎的内部世界。 无论商企决策者、政府官员,还是对东盟有兴趣的学者、旅游者,都能从中得到丰厚、独特、珍贵的信息。其中,对东盟多位政要及商界名流的专访,实属难得的首次集中呈现。
《中国近代新闻学名著丛书》整理再版了近代在中国用中文出版的经典新闻学著作,所涉及的图书既有专著、教材,也有译著,全面涵盖了新闻学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等领域,成书年份前后跨越40年。在这40年间,中国的新闻学科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创新,成就巨大。对这些著作的再次出版,为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绘制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全景,度量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厚度,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也为纪念中国新闻学诞生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由于历史原因,本丛书中的个别图书存在一些问题,为保存历史原貌,为研究者提供一手的参考资料,影印时均基本保持其原貌,未作大的删改,希望读者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借鉴。原书中存在一些错别字、漏字和排版错误,我们在影印时均未做改动,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全国各级各类媒体按照统一安排部署,精心组织策划,创新理念思路,创新方法手段,认真做好建党90周年宣传报告,退出了一大批吸引力感染力强的优秀新闻作品.为集中反映纪念党90周年新闻报道成果,我们从各级各类媒体正式刊登的新闻作品中精选了90篇优秀作品结集出版。
同仁袁德礼,是我三十多年的老朋友,尽管平时跑动不勤,各自忙着手头上的杂事,然而彼此都能惦记对方。记得26年前,我得知他的女儿袁靓患病全盲,他一下子掉进人生痛苦的深渊后,我曾上门探望抚慰过他。当他看到女儿喜滋滋地玩着我带去的“博士兔”等玩具时,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三十年前,他曾在团市委研究室写内参,我在《青年报》当编辑,经常碰头谈人生、谈创作。在我印象中,每次见面,总是见他满头大汗,不停地擦拭,说是从基层跑新闻才赶来。他是一个浑身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人。他敢怒敢言、敢爱敢恨,生性热情好客,豪爽大气,很有悟性。他也是一个颇有才气、锐气的人,乐观开朗,不会轻易被人生悲剧击垮。一个月前我突然接到他的来电,要我为他60万字的新书《记者写天下》写篇序。尽管我很少为他人作序,尽管手
本套丛书包括了:《人民时评》和《人民论坛》。汇集了“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两个专栏2010年刊发的全部文章,其中“人民论坛”192篇,“人民时评”190篇。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和优势,是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是人民日报两个重要评论专栏。2010年,按照“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总要求,专栏文章针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不避尖锐、及时发言,在党心和民意的共鸣中保持锐气,通过自己独特的定位所具有的权威性影响各级领导和决策者,促进政府和民众的意见沟通、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
调查性报道的运用,会有诸多的困难和障碍,甚至会有很大的风险。本书评述中,郑字丹女士引用的材料是很有代表性的,她说:“‘水门事件’调查过程中,尼克松总统威胁要吊销《华盛顿邮报》颇为赚钱的电视*。曾在著名电视节目《60分钟》担任记者的查尔斯,刘易斯调查过150起事件,只播出了3起。”相比之下,新快报算是比较幸运了。首先是她被“枪毙”的调查性报道不能说没有,但比例是极低的,其次是也有面对诉讼、人身威胁和纪律处分的压力,但还从未陷入“杀身之祸”的绝境之中。在我的记忆中,压力*的还是2003年秋冬之交“日本游客珠海集体嫖娼”报道引致地方当局的严厉批评。客观地讲,报道中的事实是准确的,但在处理手法上确有不妥的地方。那年的平安夜是我的生日,联想集团的朋友专门从深圳到广州给我安排了一个生日聚会,还邀请了同
本书探讨了文学新闻写作与新闻客观性的关系,认为文学新闻是写作者在完全得到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用更人性化、艺术化的方法将它描写出来,让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故事中的自己。本书将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文学主题的研究及分析交织在一起。历史研究与文学理论研究相结合*终使文体的理论研究在新闻史中找到落脚点。强大的综合性给全书带来广阔深厚的学术价值,同时行文优雅思辨,使专著即被广泛选为新闻学院本硕学生的教材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曾获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历史奖。
本书是一本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系统新闻学教材,其主要特点是紧跟时代,涉及面广,实用性强,深入浅出,案例具体。一书在手,新闻采编不愁,新闻讲学无忧。作者积三十余年办报、办刊、办网的经验,对新闻理论与实务操作的讲解明晰且生动。此书适用于对新闻宣传及企业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的企事业高中层领导、企事业报刊主编、网络负责人、部门主任及内刊内网编辑、记者、通讯员、党政工团妇有关领导,也可作为新闻系学生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包括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主要观念和具体的业务。 本书注重实用性,作者结合自己教授新闻采写课的经验,总结和分析了学生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的主要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论述。 本书案例丰富,既包括知名媒体的报道,也包括一线记者、编辑的采编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传媒实际运作,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同时,本书还选择了一定量的学生作品,增强了教材的地气。通过对学生新闻实践的点评,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为本书使用者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本书专门设置互联网对新闻业务的影响一章,从新闻线索的获取、用户生产内容的盛行、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挖掘和核实、在线采访、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了介绍,并指出新媒
2012年,财经频道陆续组织了“打造央视财经体”系列研讨会,201 3年又连续召开了“提升专业能力骨干记者座谈会”,主要内容都是结合财经频道一个个具体的报道案例,研讨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在这些会上,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反复向大家提出同一个要求,那就是:提升专业能力,要“投入感情,保持耐心,进入圈子”。 这一要求,是在财经频道走过了开播的头三年创业阶段,进入专业化发展平台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009年7月接到开办财经频道的任务,财经频道的同事们一起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充满创业的激情和热情。2009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创业,我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财经频道专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专业能力建设方面,节目选题进一步聚焦,调查式、研究式报道手段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微信发展状况、微博发展态势、社交媒体舆情、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产业发展、主流媒体舆情引导、网络助政、青少年新媒体使用行为、新媒介素养、电子书包等重要问题,总结了数字电视、手机游戏、网络视频产业、IPTV、新媒体广告、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状况,解析了中国新媒体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刻影响,展望了中国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