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自我修养》借助戏剧学校师生学习表演的故事,从艺术观、想象力、注意力、情感记忆等多方面讲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著作。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在许多方面获益,例如:欣赏影视作品和表演、学习真实表达自我的方法、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素材去实现目标、像角色一样去感受和思考。
《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从哪里来? 纪录片到哪里去? 为寻求答案,一代又一代纪录片工作者,在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的过程中,毕生求索,孜孜不辍,《纪录片简史》亦试图回应纪录片的这三大终极问题。 《纪录片简史》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纪录片百年历史,将纪录片的起源、纪录片观念的形成与演变、纪录片的创作规律等穿插其间,辅以纪录片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创作流派、理论主张和美学理想。 历史使人明智,理论滋养灵感。希望《纪录片简史》有助于读者了解纪录片百年文化,生发纪录片创作兴趣,知古、明今、创未来。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
该书次对我国网络广告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的与全景式的历时性梳理、共时性探讨与学理性归纳,分析总结了我国网络广告的中国特色、全球视野与发展路径,充实了我国广告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是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史的新成果。
本书所论述的对象是社会主义体制下中国电视业发展的内容,因此,要总结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电视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电视产生、发展与运营的基本规律,并对中国电视的实践进行反思和展望。本书的文风应尽可能活泼、轻松,宜采用以点带面,以论带史。本书不宜采用常规的线性写史的方式,而是抓取问题,诉诸于理性逻辑,但因问题的设定带有全局性,论述的发展有史实性,因而,点中有面,论中有史。努力解求新问题和提出新见解。本书作者对本书写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准确:有史有论,立论准;翔实:史料翔实,实事求是;丰富:内容丰富,顾及全面;生动:叙事生动,语言流畅。”
本书对戏剧、电影、广播和电视等各种类型美国娱乐业的受众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和分析。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和文化研究者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理查德·布茨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历史和精良的分析,他用的传统精巧打造了这部勘查史。 本书目的旨在提供一个受众的历史,尤其是通过比较年代较早的争鸣状况来揭示20世纪争鸣状况的历史。民众或学者对受众的讨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历史的语境。例如,对看电视的关注很难上溯到对听广播或看电影的思考,更不用说联系到流行于19世纪的娱乐方式,如:情节剧、乌脸戏、汇艺秀等。而作为当今论争核心的那些议题曾经被翻来覆去地倒腾过,有时名目相同,有时花样翻新。作者希望本书能为有关中国和亚洲娱乐观众的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提供借鉴。
新版书以更的逻辑、更准确的表达和更实用的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访谈的原理与指针。 作为人际传播与交往的重要手段,本书对访谈实现了两个层次的构架:层次着眼于访谈的一般规律(章到第4章),从宏观方面对访谈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访谈的基本理论、人际传播过程、提问的设计和应用、访谈构架作了简练深刻的论述。从第五章开始.八种主要访谈类型.包括探查性访谈、调查性访谈、招聘式访谈、面试访谈、绩效访谈、说服访谈、咨询性访谈、医患交谈,都在书中得到了切实而生动的阐释。 本书具有“经典“的所有品质:全面系统的框架.严谨实用的模式、生动鲜活的案例、立体化的学习系统。所有这些方面都服务于共同的目标——让读者高效地掌握有用的访谈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作者之一为中国的传播学者,为该书
冯晓临编*的这本《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研究》从形态的概念入手,系统规范地界定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概念,对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予以重新分类,梳理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进行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整体梳理,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的变化创新进行个案分析,对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媒体变革等影响电视节目形态的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本书从有利于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角度,向电视从业人员、电视媒体和行业管理机构等提出自己的建议。
《云南丛书》收录了明清两代记载滇史的重要文献,收录了有关云南学者撰写的各学科重要著作,共205种,其中已刊本179种,未刊本26种。《〈云南丛书〉书目提要》对《云南丛书》所收的各种著作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编排顺序上,是依照整理影印出版的《云南丛书》的顺序,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先对各部有一个概括介绍,然后叙述了每一种著作的作者生平及著述情况,对每种著作的特点、菁华有较为精要的点评,并逐一介绍了各著作的版本情况。
电影伦理学是继电影哲学、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文化学等之后,电影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新支点。如果说电影学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学科,那电影伦理学则是一门新新学科,一门以电影叙事形态研究为基础,以影片表现的伦理取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电影理论体系的新新学科。《中国电影伦理学 2017》开启了 电影 伦理 的历史性航程,电影伦理研究广受重视,成绩斐然。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8)》选择 电影理论的伦理建构 电影道德的多元审视 伦理视角的电影批评 三个维度,总结和梳理了近期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今后中国电影伦理学的研究规划探索方向,寻找话题。这三个维度中, 电影理论的伦理建构 可谓理论筑基, 电影道德的多元审视 可谓范式探析, 伦理视角的电影批评 可谓方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