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媒介理论”系列丛书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传播系主任王鑫、学术发展部副主任丁凡担任主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多位教师参与了翻译及审校工作。德国知名媒介理论学者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建筑师及媒介理论家丹尼尔·里伯斯金担任丛书顾问。本套丛书聚焦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媒介理论的思想、学派以及研究成果,致力于将经典、创新、前沿的媒介理论引入学者和公众视野,适用于对媒介理论研究、学科交叉及创新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受众。 本书记录了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在其主持的媒介思维谱系论坛上与欧洲多位著名学者的对谈以及延伸的思考。对谈的主题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主导地位到视频实验主义以及声音媒介研究,再到拓展的图像概念;从控制论、技术哲学到信息科学和其他符号机器实验;从美
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出版业大事记等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以“融合创新,协调发展”为主题,全面梳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还梳理了港澳台的出版业发展情况,并整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大事记,全面回顾和梳理了2023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发展全貌。
智能传播,这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一个与科技同步演进的领域。在这个信息风暴不断升级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本书则在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的多重层面。本书从计算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了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其定义、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图景,探索了智能媒体是如何通过技术改变传播介质,如何与媒体业务深度融合,以及如何智能感知并满足用户媒体需求;梳理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及其在社交网络、舆情监控、个性化推荐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也正视了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试图引导这个领域迎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书定位为一本主要给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了解智能媒体、智能传播相关概念、技术及应用的书籍,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借
伊尼斯的著作本身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只要尝试读那么一次,显然就可以知道,他是值得一读的。这样去读它,虽然要花掉一些时间,但还是节约时间。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篇浓缩的专论。他的每一页书上都是一个小小的藏书室,常常还有一个参考文献库。 新闻与大众传播事业在现当代与日俱增的影响与地位,呼唤着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相应跟进和发展。而知识的传承,学术的繁荣,思想的进步,首先需要的是丰富的思想材料的积累。“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的创设,立意在接续前辈学人传译外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的事业,以一定的规模为我们的学术界与思想界以及业界人士理解和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精华,提供基本的养料,以便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进一步的探究,而不必长期在黑暗中自行摸索。
议程设置理论描述了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近年来,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议程设置过程的各种结果。由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的《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2版)/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既有对议程设置理论各个研究侧面的归纳概括,又涵盖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成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这一理论是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理论,适合作为这些学科的入门参考书。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传播学经典。这部学术力著以辞典形式,将传播与文化领域的所有重要概念、范畴、理论、观点,问题及研究等等汇集起来,然后加以凝练的论述与有机的链接,构建了一套立体的、交叉的、开放的理论话语,由此形成一个互文参照、彼此应和、钩联繁复、层出不穷的思想场域。本书共有大小286个涉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辞条,几乎囊括这个学科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它们犹如286个战略高地或制高点,一旦掌握它们也就无异于控制了传播与文化研究的整个领域。其次,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辞条不是孤立的,自恰的、各行其是的,而是由网络式链接形成“勾心斗角”、“相依为命”的血肉关系,即所谓立体的、交叉的、开放的理论话语。这部著作的价值是为新闻传播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一部系统的、完备的
本书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赵振宇40余年来在新闻传播与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本书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聚焦新闻策划、舆论引导、人员激励和决策程序四个议题,尝试探析协调四者运行关系的科学方法与实践路径。 新闻策划论 围绕什么是新闻报道策划,分析了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和原则; 舆论引导论 研究了突发事件的传播规律、应对策略,对如何建立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等提出对策建议; 激励方法论 探究激励的作用、问题与对策,对不同人群的激励方法、激励原则展开论述; 程序科学论 分析了程序科学的运行规律,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程序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本书既针对新闻工作的实际,追求研究的应用性,又在奖励学、程序论等研究上
经由电视人的记录,重大活动电视直播的“高光时刻”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 《高光时刻:重大活动电视直播全攻略》的作者自80年代末进入中央电视台后,经历了国家层面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电视直播。作者将指挥直播的心得与经验教训总结成书,帮助后来者在直播工作中迅速进入状态,在实战中少走弯路。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于重大活动电视直播的方方面面:团队组建、活动策划、系统搭建、技术和设备准备、机位和镜头设计、分镜头脚本创作、镜头切换奥秘、解说词撰写、应急处置措施及原则、直播新技术的运用等。这些宝贵经验对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书可作为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全媒体机构一线从业人员的业务提升操作手册,也可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实务训练参考书。
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本书考察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现象的创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考察了语词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等几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本书阐释的具体现象和文艺作品既有涉及中国的,也有涉及西方的,力图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作品的分析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巴黎烧了吗?》 作者:(美)拉莱 科林斯;(法)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 译者:董乐山 装订:圆脊精装 规格:195×135毫米 内文:70克瑞典环保纸 页数:496 定价:58元 书号:ISBN 978-7-5447-5460-6 出品:读库 出版:译林出版社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两位作者拉莱 科林斯和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gaoji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
本书基于广阔的思想史渊源与深刻的社会史背景,对霍耐特的《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德文扩充版)这部重要著作的基本思想进行深度解读;在此基础上,对从青年黑格尔承认学说到霍耐特承认理论进行系统重构;并结合着当代国内外社会现实,在社会哲学语境中对霍耐特承认理论进行具体评判。
本书是一本关于研究真人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本书在理论基础的章节中阐述了“社会认识论”、“知识交流论”等与真人图书馆的关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等;在真人图书馆实现条件等操作说明中,论述了信息不对称、知识成本和知识贡献评价体系等理论问题。本书还罗列了大量的外真人图书馆案例,国外有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各种真人图书馆,案例齐全;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公益机构等不同主办方创办的真人图书馆,类型丰富,详略分明,具备明显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海量数据获得的日益便易与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新闻传播学者利用计算思维来研究传播问题,从而催生了“计算传播学”这一传播学领域的新兴前沿方向。计算传播学致力于寻找传播学可计算化的基因。以传播网络分析、传播文本挖掘、数据科学等为主要分析工具。大规模地收集并分析人类传播行为数据,挖掘人类传播行为背后的模式和法则。分析模式背后的生成机制与基本原理。 《计算传播学导论》旨在以“计算社会科学”为背景,系统介绍“计算传播学”这一全新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使读者具备利用跨学科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日后志在进入相关领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打好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此外,《计算传播学导论》通过对数据收集、分析以及结果呈现等方面的实践训练,为将来有志于投身新兴媒体行业(如IT行业、社会化广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又一力作,全新中文版序 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一项涵盖科学、 、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科学》《伊希斯》《选择》《美国历史评论》《科学教育》等 刊物联袂 精装四色,起鼓工艺,70余幅生动精美插图 本书主题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传播,伯纳德·莱特曼探讨了30多位高产、有趣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者。这项跨学科研究涵盖了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对科学知识的市场、 与科学的张力、科学职业化与文化 的角逐、科学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意识、进化论的传播和争议等议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共十七章。 部分采用抽样和人工编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并对中国情境下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态势进行分析,该部分主要对应本书 章。第二部分主要对调查法、实验法、元分析、机器学习、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知识组织技术等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分析各研究方法的适用情境并提供参考范例论文,该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十七章。
这本指南手册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罗夫·凯西(Ralph D.Casey)和布鲁斯·兰尼斯·史密斯(Brace LannesSmith)编纂,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l935年出版的《宣传和推销:注释参考》(Propaganda and Promotional Activities: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的续作。 本书由4篇引导性的文章和书目注释文献组成。文章旨在概括当今世界上流行的传播效果的相关科学知识,并着重研究其中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有目的的宣传活动(这里,“宣传”的意思是对符号的有意选择和传播,以便影响大众的行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详细列出大多数相关科学信息的来源及其作者,以及(迄今为止)这些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信引导性文章的话题是赋有意义的,而注释文献部分也是按次序排列的。 本书包括的话题如下: (1)1934年中期(以前的文献已经出版)至大约1943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称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人物,在许多美国人看来,逝世的肯尼迪有着“比其在世时更为强大的力量”。对大多数成年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发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形成的记忆是难以磨灭和刺痛人心的。那些在当天受命前往达拉斯负责“报道身体”(cover the body)的记者——这是一个用来形容无论总统去往哪里都被贴身报道的新闻术语——不过是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然而,“报道身体”却变成了“报道肯尼迪之死”,记者报道的该事件至今仍搅动着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 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媒体记者在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们成为可信的、权威的和优选的刺杀事件讲述人。芭比·泽利泽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叙事”(narrative)、“新闻权威”(journalistic authority)和“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之间的
2023-202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数字蓝皮书”2023-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等四大部分组成。本报告采用数据实证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着力从产业主体、产业行为、产业绩效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环境加以阐析,以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脉动进行准确把握,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依据。
如何从社会和世界的大格局来理解媒介?尼克·库尔德利的书值得精读。《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凝聚了库尔德利15年思考媒介与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心得,为了破解如下谜题:媒介如何推进了社会和世界?本书吸收社会理论,提出一套理论概念,以廓清这个错综复杂、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贯穿起媒介的诸多重大命题一媒介实践、媒介仪式、网络化社会、网络化政治、媒介与资本及权威、媒介文化、媒介伦理与正义。在阐述时,作者继承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媒介中心神话,破解媒介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西方中心思想。诚如当代传播学大师彼得斯、利文斯通所言,本书“洞幽烛微、睿智犀利”,视野广阔、思想新锐,“在研究范围和学术雄心上都酷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