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没有人会忽视舆论的力量,然而舆论是什么?如何产生?有规律可言吗?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 长期以来,舆论学研究曾经是哲学家对话的天空,现在却沦落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角料。而大众对舆论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公共事件、明星热点等范畴。《弱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把研究视域扩大到了与现实世界共存的舆论世界。 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
《舆论》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本书也是德文原版的首本中文译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 舆论 这个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舆论,它如何产生,又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发挥哪些作用呢? 诺尔-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里描绘了舆论对于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她描述了公众的同意或反对所带来的无休止的戏剧性场面:那些赞同社会上普遍流行观点的人们的感受,以及那些孤零零地拥有 少数派 观点的人的想法和恐惧。 沉默的螺旋 意味着人们一直在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并且记录下来其中的增减变化。当人们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的支持,变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人工智能媒介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使媒介技术本身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一种以媒介技术为入射角透视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论范式正在快速崛起。这种理论范式以媒介环境学及其思想先驱作为起点,正不断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等层面重塑新闻传播理论。 《西方媒介学名著导读》汇集了媒介环境学、媒介化社会理论、媒介技术哲学、媒介地理学和媒介考古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尝试通过名著导读的方式,从历史、结构和未来发展等角度勾勒当代媒介学的知识地图。
本书根据威廉 弗卢塞尔生前的手稿整理而成,收录其三十三篇文章,具体分为 表象的礼赞 符号化的世界 基于新媒介的图像的后历史 新的想象力 四个部分,对应着他赞扬生活世界、肯定虚拟性、鼓励超越历史和推动意识维度转向四个层面的数字媒介思想。 基于对虚拟化数字世界的肯定,弗卢塞尔尝试为人类传播赋予新的意义,并形成了其两大基本理论 数字本体论与数字人类学。一方面,弗卢塞尔指明,人类已从异化了的文字符号世界跃入数字符号世界;另一方面,他强调人类本身的扩张,即从所谓的 自然人 (Human-being)转变为 数字人 (Digita-being),进而成为 游戏的人 (Homo Ludens)。 弗卢塞尔颇具预见性地洞察了人类的 数字化生存 图景,呼吁人们警惕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陷阱,其理论为我们反思当今的技术图像世界、廓清数字迷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
《数字交往论》作为 传播人三部曲 中的第二部,是杜骏飞继《弥漫的传播》之后所推出的重要续篇。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Web2.0以来人类交流的全新思考,讨论了与未来数字生存有关的基本问题。本书植根于数字实践论,探索了一种结构性的交往理论以期迭代传播学认知,并试图以 数字交往 为方法,以新人类的 数字团结 为旨归,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广泛对话。 本书的思想线索包括但不限于:交流-行动,与交往的实践性;交往具身,与分身认知;互利共生主义,与数字公正;普遍联结,与数字团结;未托邦,与可知论的怀疑主义;数字人类世,新人类观,与多项式生命本体。
作者根据十年的学术期刊主编经历,发现当前学术论文作者欠缺学术研究基本知识的情况相当普遍,比如不知道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不知道论文的一般结构,而更为严重的是不知道在学术研究中需要运用研究方法,或者如何设计研究方法。 作者希望借助《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讨论和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与论文的结构如何安排,它们是串联全书内容的两条线索。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部分提出学术论文的特征,提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思辨研究三种范式,力图建立起对学术论文和研究方法的整体性认识。第二部分采用实证的方法,选取刊登在《新闻界》等期刊上的100篇文章,观察这些文章运用了哪些种类的研究方法;并选择其中的文章为案例,具体地阐述如何设计研究方法与如何安排论文结构。第三部分讨论 应该如何避免 出现失误的
《作为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精选了作者的论文和演讲稿,从文化角度研究传播手段和现代技术、媒介与社会。作者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在书中考察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文化的传播》初版的中文版曾于2005年推出,作者从人类制造符号、建构现实、维系传统这样的文化角度重新构想传播与传播研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集壮观、有趣、人本、理想为一体的新画卷,得到不少中国传播学者的精神共鸣,对拓宽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本书为全新修订版,加拿大教授G. 斯图尔特 亚当和著名华人学者潘忠党教授做了学术导读。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为 好新闻 系列丛书第二部。写好消息是记者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本书精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70篇作为分析对象,加之赏析文章。赏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消息写作技法与技巧,此外还延展了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传媒学界和业界的精彩点评,并探讨了获奖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与指导性。本书为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如何打造好新闻等提供了翔实又生动的方法论,适合新闻工作者、新闻爱好者和新闻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什么样的东西才会流行?时代潮流的本质是什么?不论在潮流内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哪些东西是始终应该放在首位的?对于这些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流行事物,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是积极拥抱,还是提高警惕? 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才是平衡之道。 胡泳在本书中聚焦潮流和热点问题,但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论是对 顺流 的思考,还是对 逆流 的反思,都透过他的专业视角,为所有或主动或被动地置身潮流之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思想支点。
本书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本书以场景传播为主题,以传播的时空观切入,探讨新媒体技术发展下,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媒体产生的时空分离、时空压缩、虚拟时空等新的场景,以及新的场景对于用户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日常行为产生的新的影响。本文将场景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通过量化和质化结合的方式,解读场景传播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在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域下研究场景传播的概念、本质以及发展趋势,并给出了本研究的界定。本书认为场景传播总体上强调以人为中心,人与媒介、场景之间彼此融合的生态传播,这种传播并不是强调新的传播技术,而是回归对人所处的时空、心理等综合场景实时的、连接的、适配的、体验的传播过程的关注,是以技术为基础,但是去技术化的智人传播。 另外,该书附录中含有大量一手调研资料,附录处扫码可免费获取。
以新闻和新闻业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已经成为传播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对于新闻学研究的回顾、反思、推进和展望也成为各国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究竟何为新闻学研究?新闻学研究的价值是什么?新闻学研究何以形成当前的面貌?新闻学研究应该走向何处?回答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是 重访 经典。 《西方新闻学名著导读》以导读的形式 重访 了西方新闻学领域的20余部经典著作,呈现了西方新闻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每篇导读兼具 解读 与 评析 ,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并做到触类旁通,探索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带来新的研究想象力。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成的》向读者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在本书中,丽莎 吉特尔曼探讨了新媒介的新奇性及其对媒介史的意义。通过早期声音录制和数字网络的案例,吉特尔曼引导读者思考:媒介如何同时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和工具?在对爱迪生的早期留声机和美国国防部的早期分布式数字网络 阿帕网络的原创性个案研究之中,吉特尔曼极具洞见地指出了19世纪末(声学的与非声学的)记录的文化定义和20世纪末(数字的与非数字的)文件的文化定义之间的相似性。正因如此,本书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新媒介研究领域,也面向整个人文学科。毕竟,记录和文件都是人类思想的核心,是保存与诠释文化的组成部分。吉特尔曼的观点启示着 人文计算 的创新语境,也为文学史等传统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档案资源的广泛应用,吉特尔曼描述了声音录制和数字网络文本如何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惊异现象而出现,又如
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大卫 休谟 媒介化 自己,在文坛暴得大名,引来英国一代文宗约翰逊的讥讽;对书籍出版不闻不问的莎士比亚无心插柳, 促成 了莎剧千古流传;《霍比特人》从家庭晚间口述故事一步步走向英国民众,最终成为 托尔金神话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四处碰壁,几经周折方成文学经典;冷眼看世界、看人世的鲁迅,以扶助困厄中的文化青年助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进;武侠小说作家如过江之鲫,独有金庸造就了 传奇 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知识经由媒介传播进而社会化的规律。 本书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 私人化知识 到 社会性知识 的转变进行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化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 私人 到 社会 的复杂过程,社会性知识不是 创作 出来,而是 制造 出来的。在制造知识的过程中,媒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本书作为新闻专业的教材,由法治报道、财经报道、文化报道、科技报道、体育报道、交通报道、乡村报道、教育报道、就业报道等21个专业报道领域组成,每章开头设置 导语 ,由导师用简短、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引出此报道主题,结尾设置 课后思考题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开拓学生思路。书稿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讲解,使报道的专业性与深度有机结合,对新闻专业的师生及新闻从业人士均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为第七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2023)的会议论文集。论文围绕 整合 突破:数智时代的主持传播 这一主题,针对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语言大模型问世对主持传播领域的挑战进行了深度研讨。本论文集精选了会议论文20篇,具体内容主要涉及数字智能时代主持传播的知识体系建构、AIGC与主持传播的发展革新、新媒体主持传播的劳动与规制、语言合成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口语传播、高质量主持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及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一流专业建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