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书围绕 感官 技术 连接 展开。三个主题涉及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所面临的技术变迁,宏大的理论课题同时关联着媒介日常实践。全书暗含了中心的行动主体 受众 。作为传统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当前受众研究因新媒体环境的冲击,导致清晰的传播链条破碎,让受众面目模糊不清。本研究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受众感官成为技术承载的受体,媒介与个体的结合更为紧密。其次,技术产生了诸多问题,包括技术如何改变受众日常行为,技术与生命历程的关联。后,讨论落实到受众如何实现彼此连接的行动中。
本书以晚清上海报刊上的医药广告造假现象为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近代的两个著名假补药燕窝糖精和艾罗补脑汁展开,兼参考民国初期的医药广告资料,注重讨论报刊医药广告的制作过程、叙述结构和修辞特色,医药广告的读者及消费者反应,名人代言的医药广告情况,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等,并在近代中国的身体文化与消费文化打造的视角下检讨医药广告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如其对 东亚病夫 形象与记忆塑造的影响,藉此来讨论医药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导致的社会影响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希望与既有的医药广告研究进行区隔,同时也希望借助更为丰富多元的资料收集与较为细致的解读,能够补充和纠正之前的相关研究,填补相关研究中的空白。 自序 导论:晚清的广告论述 第一章 制造虚假广告 第二章 当糖精变为燕窝 孙镜湖
《政治传播: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成果》是德国政治传播学界的一本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德语政治传播教材。全书围绕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基于系统理论总结提出了开展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对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梳理。全书内容涵盖政治的媒介真实、传播与参政、选战、政治利益的传播管理以及媒体对民主的影响,读者不仅能通过本书来掌握政治传播的关键议题,也能更好地了解德国政治传播的实践与研究脉络。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 行凶抢劫 现象时会走入?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 暴增 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本书呈现了25位国际体育传播领域的学者围绕体育、媒介与重大事件展开的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奥运会、国际足联世界杯、环法自行车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等。本书将体育重大事件视为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凸显媒介在型构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全面而精彩地阐释了一个重要观点:以体育为中心的媒介奇观,远远不止于体育本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加快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紧迫课题。本文聚焦全媒体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分析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实践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挑战和机遇加以本质审视,力求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 变 与 不变 的规律性认识,明确全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与文化建设相融共生的基本遵循,探求全媒体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机制。
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却喜欢与虚拟世界中的陌生人夸夸其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我们会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无话可说,但却在网络世界敞开心扉?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社交。网络社交是一种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诞生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本书对网络社交的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按照个体-人际-社会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网络社交前沿研究做出全面总结,从幸福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友谊、社会适应和社会排斥六个方面,讨论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人际心理互动模式,以及虚拟网络对个体心理产生的诸多影响。本书关注了一个新的研究场域:中国人的网络社交,与国际相关研究不同,该研究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是一部中国人的网络社会人际群像。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
媒介、文化与知识传播,本身是三个不可区分、相互结构建构的整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闻传播主流学术话语中这一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本书将近年来在媒介、文化、知识传播三个概念弥合性研究的相关优秀的论文选编出来,以一种相对自洽的逻辑,编辑成册,从总体上使读者从文化与知识传播的时间,回望当前的新闻传播研究,并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视角,对新闻传播研究的范式转型有所裨益。
本书首版于1955年,报告了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迪凯特市所做的先驱性研究的结果。这项研究验证了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无意中的发现,即源自大众媒介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经由了 意见领袖 的中转 他们在其所处的人际网络中为其他人筛选、解释并扩散自己的所见所闻。本项经典性的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公共事务、时尚、电影观看、消费行为),为大众媒介与人际影响间互动关系的后继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2022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是由国家新闻新闻出版署规划发展司编写的对我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和统计的数据汇总,用直观的表格形式,对我国的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以及出版物发行,出版物印刷,出版物进出口,版权管理及贸易等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说明。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专业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全面梳理了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
本书基于生态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把多学科理论相融合,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传播。本书共八章,主要是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新媒体发展框架内,将生态学思想与新媒体有机融合,进而提出新媒体生态的理念,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传播变化与挑战、新媒体生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传播的生态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联动、新媒体传播载体中的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角。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3》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服务引导、促进和推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行业智库报告。 全书分为总报告、重点聚焦、行业报告、专研报告和融合精品分析五个部分,结合丰富多元的实证数据与典型案例,聚焦2023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与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热点、亮点与难点。本研究报告从新型主流媒体高质量融合发展和中国新媒体主流舆论传播创新力的全局出发,着眼系统层面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关注新闻媒体的平台化和自有阵地建设,紧跟新媒体发展进程中的新动态、新议题,总结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经验趋势与规律,为我国各级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实践提供决策依据与工作参考。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学术精神的流变,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映射。本书以三十位当代中国杰出的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传记为主体内容,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变迁、学术发展为背景,既分别展现出不同代际间新闻传播学者的生命历程与学术精神之间的相互勾连和个体轨迹,又对当代中国传播新闻学术精神的整体性特征及其传承与流变的规律进行了挖掘和勾勒。
本书作者以 莎莎舞 为一种隐喻,着重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讲述了如何保持热情地完成研究过程。原书通过莎莎舞与社会学研究方法二者皆可 训练 的共性,以删繁就简的思路将社会学研究路径也简化为理论和方法两个步骤,是一本为有方法论困惑的人而编写的指南。由此翻译而来的《莎莎舞式的社会科学 超信息时代的研究方法》全书共十一章,分别就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内容、抽样调查及其可操作性、实地调查、历史比对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简化和分析展开讲解,条理清晰,阐释简要,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社会学研究方法相关知识。
本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探讨了口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着重对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策划、口述史访谈如何准备、重点如何把握、文稿如何整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口述史访谈后期成果的评价问题,在国内尚属首次进行详尽探讨。实践部分,基于作者五年来的口述历史工作实践,选择 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 我们的文字 学者口述史 等专题进行重点介绍,包括作者所做口述史访谈准备、采访提纲、文稿整理、采访笔记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麦克卢汉是 20世纪*重要的媒介理论家,其建立在电子媒介基础上的 地球村 概念早已家喻户晓,其 电子媒介思想 在学术研究中已得到极度张扬,但作为其媒介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印刷媒介思想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象地说,我们所认知和熟悉的麦克卢汉,只是 数字麦克卢汉 这一副面孔,而非麦克卢汉的 整体 形象。因此,彰显麦克卢汉的另一副面孔 印刷麦克卢汉 ,成为麦克卢汉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有助于构筑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全貌,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今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相交织、相争雄的新文化状况。从美学视角研究麦克卢汉是当前国际学界的一个新动向。本书即以 美学 作为切入视角,对麦克卢汉印刷媒介思想中之于西方传播学具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 媒介人文主义 和 感知效应范式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发。在学术观点上,
作为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系列报告的卷,本书选取了21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并对各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图书出版、报刊出版、数字出版、全民阅读等情况进行整体梳理。这些国家分别代表了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有一定出版基础的国家以及出版业比较薄弱的国家三种类型,符合 一带一路 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报告》还收集了三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在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方面的成果。另外,《报告》还将各国的基本情况整理成表格作为本书附录,方便读者参考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