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概述了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汉语语音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全书分为导论、历代的音系和语音的发展规律三大部分。在导论中,作者对研究汉语语音史要具备的四方面基础知识进行了论述。在历代的音系中,梳理了从先秦至现代的音系发展变化,并提供了历代语音发展表。*后,在语音的发展规律中,总结出语音发展的四种主要方式。
《《贤愚经》词汇研究》以北魏平城时期汉译佛经代表性典籍《贤愚经》词汇为研究对象,穷尽描写了其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张忠堂,男,1968年2月出生,山西长治人,教授,文学博士,民革党员。
梁远、温日豪编著的《实用汉越互译技巧》不从单纯的“翻译技巧”入手,而是从实践中更为常见的篇章切入,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各类文字的不同特点与翻译方法,从大处着眼,在大局中顾及具体的翻译方法,所渗透的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避免空洞、乏味,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结合篆籀古文字体,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系统地对中国文字作了诠释,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名著。陆先生从1956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说文解字通论”,本书为其讲义的整理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说文》的内容、体例,以及如何借助《说文》解释古书、了解古代社会。本书所贯穿的训诂方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和继承我国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启示。 本次出版,对引文作了覆核,对讹字作了校订,并请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对全书进行审校,原书凡征引《说文》某字,均依陆先生授课情形及征引习惯,详明卷次和所属部首,使便按检。并附录陆先生《我的学、教与研究工作生涯》《基础与专攻》《我与〈说文〉》等文章以供参考。
本书原名《龙龛手镜》,约编成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刻本因避宋太祖的祖父赵敬讳而改为《龙龛手鉴》。本书虽按部首编排文字,但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声读音分为4卷,共计240部,收有26430余字。《龙龛手镜》是我国辽代的一部佛教字书,对佛教在辽国的传播和普及起到很大作用,又由于它保存了大量的手写体的俗体字和异体字而引起当代文字学界、音韵学界、敦煌学界、佛学界的高度重视。
写作是很多人内心需求的一个出口,是一种疗愈方式。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写作是一种令人沉静的表达方式,它也正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很多人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想写却不知道写什么;好不容易确定了主题,又不知道怎么开头;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平时说惯了流行语,动笔的时候找不到自己的语言风格…… 在《非虚构写作指南》这本书中,作者邀请了非虚构写作领域的导师,如《智族GQ》杂志报道总监何瑫,战地记者周轶君,《人物》前副主编张卓,非虚构作家关军,《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知乎“盐Club”、TEDx演讲嘉宾张春,专栏作家覃里雯等,让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生涯,从题材、结构、人物、语言风格、故事细节等方面,为非虚构写作爱好者提供指导。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和学习非虚构写作,这本书还收录了普通人的作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