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阐释》中,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 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 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 之书。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本书是艾柯生前 一本论文集,符号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首先是一本关于符号学的书,其次是一本关于符号学历史的书,正如艾柯的副标题“对符号和诠释的历史研究”所表明的那样。艾柯意图从三条线索来刻画“符号”从树长成迷宫这一激动人心的情节,这一过程的形象化展示就是从树到迷宫。 树,艾柯这里指的是像波菲利树那样的分类或范畴系统。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在中世纪的一次形象化。以波菲利树的结构,人们可以获得一个东西的定义,以及它与其他东西的关系。这样节点与节点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有层级的符号关系(代表与被代表)。但在艾柯看来,这种树形结构至少有两个不足:一是它无法将所有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纳入树上;二是它将任何认识的存在放入这个预先设定的结构中太过僵硬。 而迷宫,尤其是作为网状的迷宫正好能弥补这两
本书采用条件概率的统计方法,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汉语条件句的事实性情况。数据表明,条件句句法上的一些常用表现形式,比如连词、时间词、否定成分、反问形式、代词等,在推动反事实解读的能力方面有强弱之分,是一个连续统。同时,本书简要探讨了汉语条件句事实性的影响机制,其中时间性、情感性、使用频率、量性、人称等因素有重要作用。
《古文字学初阶(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取名“初阶”,就是步的意思,是一本较浅近的小册子,帮助读者在学习古文字学的道路上走步。与整个漫长的旅程相比,步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步如果迈错了,常会导往的方向。入门书必须提供读者必要的、准确的知识,因此对作者的学识反而要求很高。
该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认知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识解、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等。尤其是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对词汇和句法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语言的一些基本属性和认知理据,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本书聚焦汉语的音义象似性现象,重点研究音质音位的象似和非音质音位的象似,前者包括元音和辅音的象似,后者包括声调、重音、音长和音节多少的象似。元音象似和辅音象似是语音象似,声调、重音、音长和音节多少的象似是韵律象似。由于汉语的声调和元音、辅音关系紧密,分析元音、辅音象似,很难对声调象似避而不谈,因而本书把元音象似、辅音象似和声调象似都归入语音象似进行讨论,把重音、音长和音节多少的象似归为韵律象似。本书先后讨论了元音象似、辅音象似、声调象似、音响度象似、复杂性象似a和轻重象似、多少象似、松紧象似等。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是对满语词汇语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本书在收集整理清代典籍满语书面语词汇与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参考相关满文文献、历史文化资料及大量现存满语材料,运用词汇语义学、人类文化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对满语词汇语义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系统、科学地描写满语词汇语义全貌,在理论上对满语词汇语义现象进行科学分类和归纳,揭示出满语词汇语义特点,为建构满语语音、语法、词汇语义完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本书是全面系统研究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的专著,首次把 乡土语言 作为术语给予了明确的界定;首次在自我构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视角下对汉语乡土语言翻译开展的描写性翻译批评研究;首次分专题构建了 葛(浩文)译莫言10本小说 乡土语言 翻译语料库 ,基于该语料库的有关翻译研究,是穷尽性的,避开了传统上先入为主式、举例式分析方法的不足;首次将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的研究层次化(分为文本研究、人本研究、策略研究、纵向考察、横向考察等),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的方法逐渐深入人文学科领域,并悄然改变着其研究方法。各种电子资料库、数据库的建立和阅览检索方式的改变,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纸质媒体为主要对象、细读为主要方法的人文学研究。本书讨论东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中数字人文与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蕞新进展,以及在中国人文社会学术中开展涉及文学研究、计量语言学等跨学科范围的数字人文研究的语境条件和技术需要。所选文章从文学研究的内部需求出发,针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化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深入研讨作为一种方法的数字人文对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意义,探索新的技术和媒体环境下各学科间融合之可能性,希望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贡献。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本书通过对犹太民族生存、智慧、经商等领域的展示, 浅显易懂地阐释了犹太人的经商秘诀。主要内容包括: 谋钱策略: 钱从智慧中来 ; 算钱策略: 把钱的观念记在心里 ; 挣钱策略: 擅长把机会变成财富等。
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除了学者搜集、翻译、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还以唱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后者是源,前者是流。本书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苗族古歌这一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进行田野调查,从歌词与民俗、唱者与听者、功能与传承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苗族古歌从演唱到记录的文本流变,在对不同方言区的苗族古歌进行深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苗族口头文化传统在中国多元文化格局里的价值和意义。
《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属古文字学教材性质,是学习古文字学的 书目。本书之前已分别在中华书局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过。本次出版在江苏教育版的基础上核对修订。战国古文字是衔接殷周甲骨文、金文与秦汉中古文字的中间环节,但形体较难识别,直到近现代,随着大量竹简帛书等的发现才取得了突破。本书通论战国文字的研究简史,介绍战国文字的研究方法,还提出了自己一整套战国文字的释读方法,因而既是一本入门书,又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书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便于读者深入研究时参考。因为本书填补了战国文字研究领域的空白,还荣获了 图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