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德国学者卢曼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出版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其实著作等身只需要每天记6张卡片笔记,就能拥有一个能够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是中文综合指南和说明,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个部分从写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书中详细解释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思考、理解和提出新的写作思路,而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寻找笔记、资料或参考文献上。 无论你喜欢用笔和纸,还是喜欢在Windows、Mac或Linux上做笔记都没关系,这个方法都能够被轻松应用。
《三国志校诂》以中古文献《三国志》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学和语言学两个角度对其中存在的文字、语词和语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以《三国志》原有篇目次序为序,依次考证文献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解决了一批学界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该书具有以下特点:(1)解说三国词语,发掘至深,结论多且可信。(2)考释文字,洞明声音条贯,多能言人所未言。(3)广泛参考众多版本,结论多妥帖。(4)博考制度、职官、风俗等,涉猎广博。
《古文字学初阶(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取名“初阶”,就是步的意思,是一本较浅近的小册子,帮助读者在学习古文字学的道路上走步。与整个漫长的旅程相比,步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步如果迈错了,常会导往的方向。入门书必须提供读者必要的、准确的知识,因此对作者的学识反而要求很高。
央视频 栏目《康辉说》中的优质节目《咬文嚼字》被无数网友现在追 ,呼吁出书。经过反复 咬文嚼字 ,补充大量内容,图书版终于面世了! 央视主持人康辉携手央视频平台 康辉说 栏目小编严晓冬,推出百科全书式作品《康辉咬文嚼字》。在书中,康辉撕掉 怼言大师 的标签,回归温润谦恭的 小康 形象,带着他的新绰号 行走的《康熙字典》 ,除 咬文嚼字 纠正发音外,从地名、民俗与美食、姓氏和日常等几个角度带领读者长知识。鄱阳湖、丽水、台州等美好的地名,螺蛳粉、芝麻糊、鳗鱼等挂在嘴边的美食,撒、纪、解等常让人不敢贸然开口的姓氏,以及呱、卡、冠等日常用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吗?书中内容不仅在已上线的节目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硬核知识,配有精美插图和卡通版 小康 形象,还附有40余个二维码,扫码可观看康辉字正腔圆的咬文嚼字、绕口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100个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写我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轻松起步的阅读中,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度;而100幅与词汇既相关又参差互补的图画,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 本书是继我社出版的《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之后,许晖“100词”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俗语,从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长起来。在千百年口口相传的常言中,封存着多少曾经鲜活可感的柴米油盐、花前月下?
《汉字形体史》对汉字历史发展全面阐述,每个环节,每个名称,都有说明,探索学界从未涉足的领域。内容之丰富,脉络之清晰,插图之精美,都是靠前。 汉字历史涉及音形义,形体是汉字的特点,因此汉字历史就是汉字形体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文字学界开拓了新的领域,现代汉字、汉字数据处理、汉字传播、汉字民俗等迅速蓬勃发展。同时传统古文字识读,特别是甲骨文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层出不穷的楚简、秦汉简牍,吸引了大量的力量,以敦煌文献为主的中古文字考释持续稳健推进。这些研究大致上覆盖了古今文字,成绩卓著。不过对于汉字学问的核心,从古到今贯通的历史,也就是汉字通史则迟迟不能面世。通史研究恰如像穿珠串,每一颗珠子需要琢磨光滑,还要有一根丝线把它串成美轮美奂的项链。这项研究十分困难,长期以来,基本的名称、概念
《图说字源》是一本介绍汉字起源和流变的读本,汇集了语言学家唐汉先生在汉字字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者秉承严谨地治学态度,搜集各方有关汉字字源的资料,从古汉字学研究等学科入手,发现了汉字形成过程中许多有趣而又有规律性的现象。本书从汉字与动物、汉字与植物、汉字与天地、汉字与人体、汉字与两性、汉字与战争、汉字与民生、汉字与文化等方面图文并茂地阐释了汉字的诸多奥秘。 《发现汉字》是一本研究汉字文化、介绍汉字之美的图书,作者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个从字根的角度分析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揭开汉字的造字之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 图说字根 ,从汉字字根入手,分析了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下编为 图说六
郑张尚芳(1933—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答,指明真相"。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92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微信之父张小龙喜欢在演讲中提到「150魔咒」,说是从《人类简史》这本书中看到的。\"人类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村落只有 150 人左右,因为当时没有语言这样一个工具,一旦超过 150 人,就没有办法维系起来一个人群;我们的记忆里面只适合处理 150 人以内的人际关系,一旦超过 150 人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社会化的组织。这个时候对个体来说是不太舒适的,已经超过了他的舒适区。”其实,这个\"150魔咒”的始创者并不是《人类简史》的作者,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150被称为邓巴数,是本书的作者邓巴教授, 个把人类的群体规模,和语言沟通的效率,还有灵长类动物大脑的表面积,这几个看上去互不相关的因素连接了起来。我们为什么拥有语言,它从哪来,又在何时产生?在这本书里,你将与各种意想不到的生物学理论不期而遇,既有从历史到生理的阐述
词汇学是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词语研究虽然不断,但汉语词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很晚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汉语词汇学是怎样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同传统训诂学有什么联系?这是值得探讨的。本书即是对汉语词汇史的一个概述,全面介绍我国汉语词汇史的发展进程和特点。
本书是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的2023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为办刊宗旨,多年来紧跟时代脚步,紧贴语文生活,与时俱进地反映我国乃至整个华语圈当下的语用情况,为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和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收录在年度合订本中。耕耘二十多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已经成为市场认可的品牌出版物。
话语分析探讨的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如何促成社会文化观点和社会文化身份。本书假定读者没有语言学知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呈现了独特的综合式话语分析方法——既是语言使用的理论,也是语言研究的方法。 《话语分析导论》结构清晰、风格独特,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交际学,其目标是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和学者形成自己的话语观点,从事自己的话语分析。第4版经过全面修订更新,新增了两章:一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什么是话语?”,另一章是全新的结论。《话语分析导论》可以作为一本独立的教科书,也可以与《话语分析:实用工具及练习指导》配合使用,作为所有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话语分析的基础教科书。
潘新和著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共4册)(精)》是一部系统而深入地总结了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吸纳了欧美存在哲学和语言学心理学新成果加以融贯并推陈出新的一本涵盖面广、体大思精的语文学理论巨著。2014年开始,作者对该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了对学界这十多年来的新理论新成果的介绍以及作者的新思考,丰富和发展了初版的内容。修订版相较于初版,在理论厚度、说理力度以及实践深度上都得到了加强。
为了给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和年轻学者提供学习、研究汉语史的经验,2020年5月初,编者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倡议开展“汉语史研究系列访谈”活动,得到汪老师的首肯和支持。后来又就具体问题征求了方一新等几位老师的意见,均得到热情鼓励。经过设计问题、酝酿人选、联系沟通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按照收到来稿的先后次序,6月20日在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推出首篇访谈,之后每周推送一篇,至9月26日结束。本次系列访谈共邀请了十五位从事汉语史研究的青年学者。这十五位青年学者出生于1970—1980年前后,在年龄上与在读博硕士生和年轻学者比较切近,研究领域兼及汉语语法史、语音史、词汇史和汉字史,在相关领域内均做出了比较优异的成绩。他们结合自身成长、学习和研究经历,在访谈中讲述
汉字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汉字文化则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通路。本书是一部讲述汉字演变与发展的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专为初学者设计,题为“古汉字入门浅谈”,带有导读和总论的性质。下编题为“一百个古汉字浅解”,以一个字为一个字条。每个字条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其甲骨文、金文、小篆三体字形;二是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基本依据,解释每个字的构形意义和构形方法,说明其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及其在卜辞、铭文中的用法,其中一些字条还连带介绍了少量与被解释字相关的其他字。每个字条均附有作者书写的金文书法作品。 本书凝结了作者在书法、文学、文字等方面的综合成就,对读者了解汉字本源、汉字演变、中华文化和历史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并描写古汉语重叠类型,发展音义互动理论以构建形成这些类型的机制,以古汉语重叠为证,重新审视一般性的重叠理论并论证若干相关的古音构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