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本书是对《中国手语日常会话速成》一书的全面修订,以2018年3月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为标准。需要说明的是,通用手语与地方手语是共存的。表达同一事物、概念的手语词汇,存在地域差异或多种打法,本次修订将其以并列方式呈现,文中以"或 标注的是国家规范打法之外的常见打法,读者朋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学习。 本书特别邀请著名的手语专家杜银玲老师编写了这本手语普及读物。全书按照日常生活的内容分为10个部分30个场景,为方便大家学习,每个场景都配有视频,读者扫二维码即可观看。
1.词条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书后另附笔画索引。 2.全书收语词约一千条,以虚词为主,实词主要收用法比较复杂或比较特殊的。量词只收了一小部分,另附《名词量词配合表》;所收量词不列度量衡义项。 有少数条目(如:有点儿、差点儿、来不及)也许还不能算是单词,因为用法值得注意,所以也收录了。 3.本书目的在于说明一个个词的用法,力求少用术语,多用简明的文字说明。书前有一篇《现代汉语语法要点》和一些句式表,为的是供初学的人参考。汉语语法中有许多意见分歧的问题,该书不在这上面进行讨论。 4.各词条都标明词类。如一词兼属几类,在同一条目下分项标明。词类的排列顺序为:名词、量词、指别词、代词、数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但如果名词是由动词、形容词产生的,放在动词
本套书是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广大汉字爱好者、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的一套字理快速查询工具书。让读者对于汉字字理能充分借鉴古今专家学者在文字学、声韵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及自身的汉字文化水平。 本套书分两册,分别是《常用汉字字理 象形指事会意卷(修订版)》和《常用汉字字理 形声卷(修订版)》,两册共计收录常用汉字3000个,全书采用字典式编排,含音序、部首两种查字模式。本次修订版根据近年来的新标准、新规范进行了大幅修订,同时也对某些旧的提法和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更新修正。
本书是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通过语言文字塑造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国语运动研究 的结项成果,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结项结果为优秀。 国语运动作为现代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既有文化想象的层面,也有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参与和实践过程,作者引入社会文化史的视角,透过这一场上下合谋的文化运动,可以透视出现代中国国家重建的艰苦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福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一系列讲稿和文稿,以这十年中在福柯思想中占据中心位置的疯癫、语言和文学为主题。这些文稿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域来组织:疯子在社会中的身份和位置,疯癫、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20世纪60年代文学分析的演变。作为Vrin出版社近年来新近整理出版的福柯作品系列中的一种,本书所收集的内容大多为此前没有刊行过的文稿和发言,在福柯著作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对于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众多学科的人文学者来说,本书也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提供了令人激动的观点和启迪。
1926年,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参展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黎先生采用 图解法 讲解汉语,极富特色和创造性,此图在绘制过程中还获得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三位先生参订。看到此图后,外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钦佩不已。 这份珍贵的汉语文献,版本稀少,我们花费很大力气才从民间打捞整理而成,并辗转联络到黎先生后人获得授权。我们邀请国内文学、语言学专家对 潮流图 进行解读,用通俗的语言,把有史以来直至现代的汉语文学演变潮流的概貌呈现给读者,力争为汉语言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留下一部严谨的小传。
《语言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内容包括:语言的研究、语言的用途、言语社团、世界上的语言、音位、语音结构、句子类型、语音演变、文字记载、方言地理学、语义变化、文化上的借用等。
本书稿为 熊猫叨叨 系列丛书,包含了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中文教育,以及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推广这几大话题的分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的中国需求也越来越多元。然而,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着 说不出 讲不明 没人听 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有效建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非凡。
沈钟伟教授的A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汉语音韵史》)202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早期官话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提供了各个历史时期标准语音系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汉语语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也是一本面向其他相关领域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是了解汉语音韵学基本常识和最近进展的很好的参考书。
语言障碍是儿童常见的发展性障碍,儿童语言障碍服务的关键环节是精准筛查。本书基于汉语语言特征和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综合采纳语言学、神经科学、数据科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开拓多种创新性、综合性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案;在概述汉语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障碍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介绍了儿童语言障碍精准评估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译著为学术专著。 作者聚焦1953 1968年的俄国文学史,以苏联战后的文化语境为切入点,系统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在艺术策略上的演变过程,同时考察了此间俄国文学中的先锋派及后现代主义,其中涉及列昂尼德 列昂诺夫、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瓦尔拉姆 沙拉莫夫等系列作家及诗人的作品,可谓对该时期俄国文学的面面观:一方面描述年代序列中的诸种文学现象,使读者对该阶段苏联文学的整体情况有直观把握;另一方面展示所研究周期内文学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倾向,及其内部逻辑与相关动态。 本书研究视域广阔,且阐幽发微,极富见地。目前国内尚未见对此时期俄国文学作专题化研究的专著和译著。 译者为以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志强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翻译专业、贴切,译文流畅,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及俄苏文学爱
语言不仅与个体和群体健康关系密切,也关乎 健康中国 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健康治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为反映我国语言学界在语言与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收录20篇文章,涉及语言与健康研究的多个维度,具有极强的跨学科属性,既有语言与健康关系的综述性研究,也有研究方法的探索。这些研究既体现了语言表现是反映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标记物,也阐释了语言如何作为健康活动的核心媒介来促进医患沟通,同时关注了如何充分利用语言资源帮助个体达到健康活动目标的问题。本书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多模态与特殊人群话语丛书 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反映我国语言学界在语言与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书有关古文字方面的入门读物和书。涉及古文字的起源发展,古文字学习的理论方法,古文字字形的发展演变,字形结构解析,又将形与韵、义相结合,全面阐释古文字学习的要义。另有 甲骨 金文 简帛 玺印 货币 陶文 等分章概说和选释。自2015年出版后,广受学界好评。 此次改成精装,做了以下修改: 一、有些图片(甲骨、楚简等)原图不甚清楚,此次全部重新扫描原图(300dpi,灰度)并替换。部分本来拓片就不好的找了更清晰的拓片替换上去,原来没有缀合的也重新拼合。 二、有些图片不清楚是因为直接在计算机上截屏保存,作者重新根据原来像素剪裁替换。 三、材料选读部分的释文和注释吸收了一些较新成果做了改动。 四、材料宣读部分的释文和注释格式之前不甚统一,而且不便使用,现在统一加注码,方便读者精确查找。 五
本书选取了九位符号学代表人物,以九篇论文为基本语料,每章又由符号学关键词、符号学核心文献、符号学思考以及译文四部分构成。第一是 符号学关键词 ,凝练该学者的符号学理论要点,第二是 符号学核心文献 ,列举能代表该学者符号学思想的文献、著作,第三是 符号学思考 ,评述该学者与符号学的渊源、符号学理论、研究方法、著作内容、与其他主要符号学派的可能关联和区别,第四是 译文 ,则是原文的汉译,以供符号学初学者或对符号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本书以符号学权威学者的论文为起点,以核心文献为拓展,以个人思考为重点,并尝试联系我国文化开展批判研究,以期为符号学入门者提供学习材料,在繁杂广阔的符号学领域中打基础、辨方向。
本书从回鹘语摩尼教、佛教文献里存在的大量粟特语、吐火罗语借词入手,探讨了回鹘语和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接触关系。本书特点是研究了回鹘摩尼教文献中的粟特语等大量中古伊朗语借词、粟特语语法对回鹘语语法的影响,维吾尔语中保留的粟特语借词以及回鹘佛教文献中的大量吐火罗语梵源词。本书在系统研究回鹘语与粟特语、吐火罗语之间的历史接触方面有重要意义,在丝绸之路语言接触和阿尔泰语言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作者的研究方向为阿尔泰语言研究,生成语法。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借助大规模真实语料探究人类语言的本质规律及其机制,是数智时代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书精选了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以大规模依存树库为基础,围绕语言的线性结构和网络结构对语言这一“人驱复杂适应系统”所做的探索,其中包括已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依存距离最小化”和“依存方向连续统”等。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明晰、友好易读,较好地回答了“什么是数据驱动的语言研究”、“为什么要开展相关研究”,以及“应该如何开展”等问题。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信息社会符号学的论著。它视符号为世界本体,把人类对社会的感知(阅读)、表征(书写)及其解释(接受)等全部实践活动看成符号行为,以信息社会的符号行为及符号文本为研究对象,着力考察并深刻反思信息社会的意义建构方式及运作方式。本书认为信息社会具有媒介、智能和消费三副面相,因而它是媒介社会、智能社会和消费社会的三位一体。媒介、智能和消费的符号互动各有侧重地构成了信息社会意义建构的表意机制、生产机制和动力机制。超连接、拟演示、诗性符号、装框则分别呈现为信息社会的文化主型、体裁偏向、文化景观和意义生产方式。本书在对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生存等的分析中指出,信息社会已经演进到元意识、元时代阶段,它召唤一门新的虚拟性的符号学的出现。
本书运用语言学中的具体例子,讨论科学精神、科学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演化语言学的方法论等问题。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演绎逻辑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 假设 演绎 检验法 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除了一般原理,本书还辨析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什么是客判思维。新版第四编有很大增补,由语言学成果出发,并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语思文化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