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时尚角度为海派文化另启新机。由 时髦 、 时装 到 摩登 的历史轨迹显示,现代性幻影经由都市文化的万花筒不断生产与衍变,却根植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作者以图像资料建构新的历史叙事,试图完成 魔都 文化史方面的一种 视觉转向 或 图像转向 。 本书讲十二个词的故事。除 时髦 、 时尚 和 摩登 之外也包括 西方美人 、 丝厂女工 、 髦儿戏 、 电车 、 游泳 、 杨贵妃 、 富春老六 等,它们流行于晚清至民国的报纸杂志。书中收录近 300 幅图像,也来自当时各种媒介,是图像证史的一种尝试。 一 个 词 是 一 部 文 化 史 , 而十二个词展示都市文化生活及历史文化样态,涉及感情史、语言史、物质史、影像史等。女性史都市欲望的隐喻,折射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雅俗、高下与男女的权力结构难分难解。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本书从译文、译本、译者、出版者四个纬度梳厘了 中国诗歌通选 《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诗 唐诗 宋元明清诗词散曲 经典故事 古典散文 古典戏曲 与 古典小说 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现状,勾勒了中国古诗、中国古文在西语国家的译介版图,剖析、比照了经典译文;挖掘了经典译本并分析译本的生成过程;描述了突出译者的成长历程、学缘结构以及译作;对比译入、译出的对象选择、译介方式与传播路径,深入分析了重要译出机构。本书通过接受者的视角观照传播效果,从比较文学的视野窥探域外传播的内在规律,体现出译学、海外汉学、比较文学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完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体系。基于此,本书站在实践的角度,关注翻译的理论与策略,对中西翻译理论及文化视角、中西翻译批评的实践进行研究。本书的实用性较强,通过对翻译理论评估和反思,对翻译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旨在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估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提高翻译水平,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辅助与支持作用。
本书从语言、认知和交际维度出发,探究了如何通过翻译隐喻传播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并考察了译文的接受度。 书中分析了原文隐喻和译文隐喻在语言与认知层面能否保持一致,探讨了这种一致性是否显示了体验哲学的普遍性,以及能否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领域达成共识。书中还从语言、认知与交际等维度揭示了原文和译文隐喻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者利用目的语的大型语料库,研究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使用情况,为评估译文的接受度提供了实证方法。 本书不仅促进了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发展,也为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政治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原作《文化图式翻译研究》,于2014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刘明东教授。该著通过对文化图式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图式翻译从目的论、翻译选择适应论、文化软实力理论等方面的深入考察,有利于构建系统的文化图式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该著注重文献真实性、语料丰富、考证严谨、结论可靠,容学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译作选取《文化图式翻译研究》翻译成英文,章节也是按照原作的基本内容.......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 许渊冲卷》属于 中华译学馆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 。该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导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导言包括许渊冲生平介绍、翻译思想、对梁启超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以及编选说明等。第二部分为许渊冲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许渊冲译事年表,把许渊冲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发表渠道。
笔者结合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内有关生态翻译的研究成果及其经验,就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研究做了详细地阐述。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生态翻译学概论,简要回顾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路径,爬梳生态翻译学相关文献,反思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生态翻译学核心体系介绍,梳理、挑选、阐释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并对关键术语进行解读。第三章为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高校章程翻译研究。第四章为生态翻译学在涉外导览词翻译中的应用,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翻译实践。第五章为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的交通热词翻译研究,探讨生态翻译学在讲述中国交通故事中的角色与作用。第六章为生态翻译学与科技术语翻译的结合,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科技翻译中的可行性。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 高健卷》主要包括导言、高健译作选编及高健译事年表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导言部分系统介绍了高健先生的翻译生涯、翻译艺术特色及其译学五论思想,以便读者在正式阅读前快速了解译家及其翻译主张,并对本书的编选原则与依据进行了介绍说明。正文部分按照译作文类分为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三编。第一编散文包含英国散文和美国散文名作名译共30篇,并收录了译者本人所著 作者与风格 评介;第二编选录高健英诗译作28首,并于文末附有译者所作的 赏析 文段;第三编小说选录了《见闻札记》和《利考克幽默精华录》中的代表性短篇佳作共7篇,并选编了长篇小说《笔花钗影录》中的部分章节,以期能尽量广泛、全面地展现高健先生的精湛译笔和艺术造诣。文末的高健译事年表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高健先生的翻译生涯。
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严复是*早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如 天演 等曾风靡一时。但时至今日,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其原因是什么?本书聚焦严复,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本教程共20课,涉及30个实用话题,由导译、课前练笔、课前批评、全译知识、全译窍门、话题词汇、课后练习、比读体悟八大板块构成。全书共155篇全译实践,200道思考题,5014条专题术语,96篇比读体悟。全书以专题为单元,以翻译实践学得为主,以翻译基本知识和方法习得为辅,通过72学时的汉俄互译实践,实训至少20000字翻译量;通过全译七大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汉俄互译技能与翻译意识,奠定行业翻译基础。
《文学名著的翻译、改写与调控》是当代有名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的代表作,是翻译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名著。在该著作中,勒菲弗尔将翻译行为放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影响翻
本书介绍了影视翻译的特征,分析了语料库在影视翻译的应用,探索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研究意义。在论述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理论框架、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研究样本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设计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研究方案,探讨了影视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通过语料库与影视翻译个案研究对影视字幕翻译文本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最后提出和展望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与传播的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索影视翻译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本书是国内以农业和手工业典籍《天工开物》、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和航海典籍《赢涯胜览》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建筑和航海术语四大类科技术语进行系统英译研究的著作。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基础和可行性分析等。第二章对术语翻译和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第三章为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研究的立论基础,在简述相关翻译基础上,建构了指导后续案例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到第七章为个案研究,对上述四大类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英译进行个案分析,论述了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英译是否取得有效对外传播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总体翻译效果。第八章为结论,论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贡献,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徐光启生平介绍、翻译思想、对徐光启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徐光启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徐光启译事年表,把徐光启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发表渠道。
许钧主编 中华译学馆学术集刊第二辑 莫言题字 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翻译学科发展,助推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本书精选了20余篇知名翻译学者的文章,分为翻译家心声、学者访谈、翻译理论、中国典籍翻译、文学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教育、翻译技术等几个部分,讨论在新时代译学界不断涌现出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中国译学话语体系建设、典籍翻译与文明互鉴、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问题、翻译教育的发展导向与实践路径、人工智能与翻译技术等。本书植根中华文化、立足现实语境,旨在为翻译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本书属于“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选择翻译选题和传播翻译成果,是实现翻译价值整个链条中重要的环节。本书精选作者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涉及翻译出版的文章六十余篇。其中包括如何判断选择翻译选题,如何约请高水平译者,如何争取名家的支持,如何恰当处理译稿,以及采取哪些指施,最大限度地扩大译作的传播效果,等等。对于当前翻译领域出现的种种现象,作者也以翻译编辑的视野作出客观评论。如认为必须从学术和传播不同的层面,来判断翻译争议中的是非。对翻译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主张采取包容、引导和坚守的态度,倡导译者要做升级版的翻译家。此外,书中还收有作者与名家交往的故事,以及多位著名学者对作者观点和作为的评说。关心翻译和出版的朋友。将会从阅读本书中获得一些有益知识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