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辞典》由资深翻译家方梦之教授主编。方教授从事译学辞典编纂工作多年,曾主编过小型本的《译学辞典》和大型本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为满足初学者所需,方教授又以《译学辞典》为基础,以《大辞典》为参照,编纂本辞典。在《译学辞典》的基础上全面修订1100个词条,通过删除、改写、重写、合并,使收词和释义与时俱进;增加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翻译教学和语言服务等方面的词条;完善概念体系,增补之前某些概念所缺的对应词条;挖掘传统译论重要词条;将辞典正文改为按音序排列,调整附录的词目分类索引。这本《翻译学辞典》收词总数增加至近1900条,而释义变得精简实用,更适合翻译初学者使用。
《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为 当代外语研究论丛 之一,主要是基于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了外宣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包括外宣翻译研究之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价值论与批评观。该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彼此依赖,共同构完整的外宣翻译探索学科体系,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开展外宣翻译实践与研究工作。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14YJC740127)的后期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涉及大外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对外宣传与翻译,整体上属于应用翻译研究的范畴。本书可供从事外宣翻译或外事外宣工作的从业人员、学生、教师、官员与研究者等阅读参考。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本书涉及的研究对象为自然语言中的虚拟位移现象。前三章主要阐述了虚拟位移研究的起源、定义、分类及位移事件框架理论,以及国内外学界对虚拟位移的理论研究、跨语言对比研究、实证研究(包括心理现实性研究)及翻译研究;构式语法理论、语法构式的特征及构式语法的运用等;英汉两种语言中真实位移语言结构与虚拟位移语言结构所涉及的位移主体、位移路径、位移方式等位移事件语义要素的具体语法和语义特征等。第四至第八章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宏观与微观多种视角研究了英汉虚拟构式中位移主体、位移行为、位移路径、位移方式以及特殊要素(时间与距离)的翻译技巧。本书研究成果对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及我国的外语教学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比较翻译学,并主要针对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比较翻译学视角下勾勒出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范围;(2)厘清翻译的定义与分类,从当代和哲学的学术视角再度解构翻译的本质;(3)探索翻译的本体及翻译研究的本体,归纳各翻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4)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分析规范、描写与解释的研究途径;(5)分析翻译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尤其讨论译者主体的特性;比较中西译论所普遍关注的意义观、翻译批评、翻译美学等,且关注当前一些热门话题,包括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作为文化资本积累与流通途径等内容;后,讨论中西译论接受、融合与创新的途径。以上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译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动因,促进比较翻译学
《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5版是在2004年第4版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并根据新华社译名室在日常工作中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新译名的收集和整理而成。第5版对上一版中的少量内容进行修改,并增补了1.1万条新译名,共收录英语姓名约7.4万条,可谓中国*权威性的英语姓名翻译工具书。
费乐仁系人文学科国际知名学者,其汉学研究方法自成一家,是典型的史学、宗教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方法。 《 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费乐仁汉学要义论纂 》 选译并评注费乐仁的部分论文,展示其自成一家的研究方法,探析翻译与历史的互动。全书分为三个部分:(1)在历史的脉络中寻找翻译与社会的互动;(2)从诠释学的视角再现译者的思维;(3)如何做典籍译本的研究。
本书探讨了唐诗在英语世界中文本行旅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通过把握译介的发展脉络,考察了英语世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唐诗的解读与重构,指出唐诗在英语世界跨越200余年的传奇历程是英语世界在中西文明的对话中,对唐诗的诗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思考与探索,在探索中又折射出西方文化、文学批评的自身印记以及中西诗学的互动与再识,并在此基础上深思英语世界中的唐诗研究带给当今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文学翻译技巧散论》为著名翻译家曾胡集近四十年翻译经验写成的文学翻译技巧指导用书,旨在帮助文学翻译者和有志于文学翻译者了解文学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翻译技巧,望能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助一臂之力,其中的许多内容对其他文体的翻译也有参考价值。全书开篇为一篇导言,较细致地讲解了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正文分口语化语言、散文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的翻译四大部分,每部分包含大量典型实例,每一实例下附有一个或两三个参考译文,供读者比较参考,有些实例下有解说,讲解了各种文学翻译中的处理技巧和作者的心得体会。
《林语堂英文译创研究》首先以译创者主体性研究为起点,将林语堂界定为译创者,分析其在双重身份作用之下的译创动机、译创内容和译创思想方面的主体性行为。其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视角,指出其译创手段的复杂性以及同译创动机和译创思想之间的关联。后从海外出版情况和读者评论两个层面分析其英文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指出林语堂本人及其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揭示其译创动机的完成和译创手段的实现。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深人分析,全面、客观地在历史语境中审视译创者和译创文本,并归纳林语堂的主体行为和译创模式对文化输出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林语堂英文译创研究》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群体,如高校教师、在校研究生、林语堂研究人员等。
《中医跨文化传播:中医术语翻译的修辞和语言挑战》从多视角多?多维度探讨了中医术语的特性及翻译方法,借助中医学?翻译理论?术语理论以及语言学,对中医术语的生成机制?句法语义乃至修辞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术语翻译的方法,明确提出:中医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挑战来自中医中医术语的语言修辞特性,这种特性不仅源于汉英语言的差异,也源于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中医与西医的巨大差异,采用源语导向的方法(即以语义翻译为主),方能使中医思想不至于在目的语文本中失真,原因是,目的语导向的方法提供明显为读者熟悉的术语,便于理解,但掩盖了中西医的差异,未能尽显中医概念的深刻而独特的内涵,《中医跨文化传播:中医术语翻译的修辞和语言挑战》首先相关翻译理论和术语理论对中医翻译进行理论上的阐述,继而对西医术语英译?德
周红民教授的《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译》(科学出版社,2013,下称《功能》),围绕“功能”这一主题,以独有的言说方式,疏通了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将西方现代理论因子融入中国本土翻译经验,建构适应中国本土实际的功能翻译思想。
本书从翻译产业出发,总结了翻译从纯学术走向行业这10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就翻译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为翻译的实际工作和管理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人类从有语言的那一天起,一直试图通过发展语言技术来扩大语言的功能。文字是语言发展*为重要的语言技术,有了文字之后,语言技术开始成套成系统的发展。现代语言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诞生的信息技术。现代语言技术决定着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决定着国家的信息安全,制约着国家的“信息红利”。中国的网民数量、手机数量、汉语汉字信息处理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决定了中国信息化有着光辉的前景。我国语言规划的目标是使语言生活和谐——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语言生活和谐,中国的语言生活和世界的语言生活和谐。
《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是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翻译研讨会的论文成果,共收录会议的19篇文章和2篇会议致辞。论文主要围绕宗教经典翻译与文化自觉、宗教经典翻译的现状与问题、宗教经典翻译的本土化研究,以及宗教经典文本解读与翻译等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涵盖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等宗教经典的翻译现状、翻译问题、翻译研究方法以及与宗教文本翻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议题。
本书以语料库翻译学的方法为纵向线索,以学术文本翻译的若干问题为横向脉络,对俄语学术文本典型语言现象的翻译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和研究。论文首先综观了语料库翻译研究和国内外俄语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现状,继而详细描写了俄汉平行语料库的语料选取、去噪、入库和对齐工作。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我们对俄汉翻译中的显化-隐化、简化-复杂化、规范化-异化、对应等特征进行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