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是粤语学习入门级教材,从基础语音、词汇、语序读写到日常生活场景对话练习,每一个新字词都配有粤语拼音,全书有9个声调、60个常用词以及180个常用字,每天1小时的学习内容,非常适合零基础入门学习者。 《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交际篇》在姊妹篇《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的基础上,设计了20个生活场景,基本囊括衣食住行工作交友等生活各方面,并针对每个场景提炼出经典例句30个,为初学者进行类似场景会话提供方便,做足准备。每课分为单词学习和句子学习两大块,针对性非常强。 《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和《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交际篇》 是专门为粤语零基础学习者学习粤语而编写的入门级教材。从基础语音、词汇、语序读写到日常生活场景对话练习,每一个字词都配有粤语拼音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 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东言西语》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 绝学 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中国话》 本书从语言
昆明方言属北方方言中云南方言的次方言。由于昆明人口集中,历史悠久,又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昆明方言在云南省的言语交际中颇有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对昆明方言词汇进行了注音、释义、考订,是一本较为规范的汉语方言词典,不仅可供想了解、研究昆明方言的读者使用,还可供汉语方言编纂者借鉴。本书为汉语史的研究、现代汉语的研究和方言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对于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以及用地道的普通话正确地描述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云南生活和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发周长楫、王建设、陈荣翰编写的《闽南方言大词 典(修订本)》是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经过多年、大量田野调 查,收录闽南方言特有词汇1.6万多条,注厦门、泉 州、漳州三地读音。注音准确,释义详明,例句规范 ,辨别三地异同,考证部分词语来源。《闽南方言大 词典(修订本)》收录普通话闽南方言对音调2万条, 注厦门、泉州、漳州三地读音综述厦门、泉州、漳州 三地和台湾闽南方言概况附录厦门、泉州、漳州各县 市和台湾省闽南方言特征词附录百家姓、中国省市名 称、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难字等闽南话读音表配有 多种检索方法,近4万条闽南方言特有词、闽南方言 对音词读音光盘以语言事实,明证闽台同源、同缘、 同语。
本词典是一部反映当代生活、集字词为一体并有多媒体和移动产品的粤语工具书。本词典分单字条目和词语条目。单字收录范围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基础,同时增补了不见于字表而在粤语区流行的方言字,共计9220个单字条目。词语条目收录范围包括粤语跟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和部分俗语,粤语常用并跟普通话相同的词语,以及常用新词语和外语译音词,总计17000多个词条。本书主要针对大众实用研发,基本覆盖广州话日常用语。
全书共十七章,从温州话的概述、语音系统、特点、语流音变、文白异读、异音字、同音字汇、词汇、语缀、方言特征词以及中古音与温州话的传承、温州话的探索和传承、温州话散讲、用温州话吟诵唐诗宋词、温州地名解读等方面,全方位解读温州话,系统地阐述温州话的起源、形成特色以及传承意义,是温州方言研究领域的力作。温州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独特的奇葩,与中原古汉语一脉相承,现今的温州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征和读音,被学术界称为 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极具地域性,极具研究价值。本书作者沈克成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温州话的研究,出版有多部温州话研究专著。本书在《温州话》与《温州话(增补本)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增补,作者细细打磨,精益求精,进一步凸显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广州话正音字典:广州话普通话读音对照》是一广州话正音字典。由粤港澳三地粤方言专家共同审订广州话标准音读,采用国际音标标注广州话语音,正文按部首笔顺编排,备有部首检字表。...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构筑天津城市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文化的交融与经济的发展,有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津方言和俚语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语言专家指出,再过20年,恐怕很难听到纯正的天津话了。因此,记载和保存原汁原味的天津话就显得意义非凡。 全书收录约7500条天津方言里比较常用的词语、俗语与谚语、歇后语、名俗文化词语等,词汇量丰富,是掌握天津方言词语、了解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大型方言工具书。该书是在原《天津方言词典》的文本基础上,以点读笔的形式对方言例句进行惟妙惟肖地诵读,使简洁生动、质朴幽默的津味跃然纸上。通过原汁原味的天津方言语音点读,为了解和传承纯正的天津话提供了鲜活的蓝本,留住了乡音乡愁。这种以有声读物的形式结合地方方言词典的出版
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使得人类语言的多样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濒危包括许多汉语方言的濒危特征越来越突出,这迫切需要汉语方言学界对濒危汉语方言进行持续的关注并积极进行抢救性的调查研究。本论著应形势所需,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个案、从国内到国外、从语音词汇到语法等各个方面对濒危汉语方言进行了讨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濒危汉语方言的分布;②濒危汉语方言的类型;③濒危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④濒危汉语方言与国家语言资源;⑤濒危汉语方言的保护;⑥濒危汉语方言的个案研究。
自1993年以来,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差不多每隔两年召开一届,第十二届研讨会于12月3日、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此次会议既继承历来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求真务实的传统,又在客家方言比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在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客家方言语法、客家边界方言点、海内外客家方言文献、客家方言有声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丰富了客家方言研究的内涵,为新形势下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开辟了新路。本书选取了该次研讨会的40篇论文,内容涉及客家方言的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客家方言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既有共时层面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历时层面的客家方言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材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收有23篇单点方言论述,主编本人的综论是《湖南方言中代词与代词之间的音韵关系》。该文利用湖南86个方言点的共时资料,讨论代词与代词之间的音韵关系,并构拟湖南方言代词的底层系统,讨论其历史的演变。作者认为湖南方言人称代词之问、指示代词之间、人称与指示代词之间,都有着音韵上的联系。在对湖南方言代词底层系统的考察中,作者指出,、第二、第三人称代词以及近、远两个指示代词均为舌根音。
暂无内容简介。。。。。。
邹德文*的《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主要根据几部反映清代东北方言的韵书古籍,如《黄钟通韵》、《音韵逢源》、《奉天通志》等,以及日、朝等国反映东北方言的域外文献《华音启蒙谚解》、《你呢贵姓》、《骑着一匹》、《学清》、《支那语讲义》、《满洲土语研究》等,在研究过程中,以中国古代韵书所见语音特征为主,以朝、日文献所见语音特征为辅;以前者立论,以后者验证并且兼顾发展变化的考察。全面、系统地探讨清代汉语方言语音系统的若干特征,并对这些特征的形成、发展、对后世语音的影响作出说明和合理的解释。争取实事求是,客观地、科学地对待近代音韵材料,打开方音史研究的大天地,把方言韵书的真正价值发掘出来。全书共分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