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文献回顾》是一本关于综合文献回顾的操作化指南。书中将综合文献回顾的过程分解为七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向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进行全面的文献回顾。通过实施这七个步骤,文献回顾这项工作变得不再神秘、不再艰巨。 本书可以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人员的工具和指南。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位学术新秀,本书可以帮助你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文献回顾过程,同时也会为你的研究提供支持。本书建构了一个囊括研究实践的元框架,这对于进行综合文献回顾和开展研究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将印本图书当作物质实体加以研究,不但可以揭 示图书的生产过程,而 且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图书的具体要素是如何通过设计 和排版逐步赋形,终 达成其传递意义的功能。《分析书志学纲要》对分析 书志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的 介绍,试图在回顾其历史的基础上,用明白如话的语 言,说明如何寻找并分 析具体图书生产过程的证据线索、如何分析评价具体 图书设计的意义。本书 作者G.托马斯·坦瑟勒是当今杰出的书志学和文本 学专家之一。本书既是书志学研究的实用 指南,也是对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的历史总结。对于 我们所有使用图书的人 来说,如果想要学会在阅读文本词句的同时也能解读 图书的物质特点,本书 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发点。
赵贞编*的《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由 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现有十三章,分为四编,大致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分为律令制度、社会经济、学术与教育、占卜与历日四编,具体内容涉及:唐尚书六部二十四格初探、敦煌出度文书所见唐代度牒的申领与发放、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 三贾均市 的制作与实践等。
该书稿从文献、历史的角度研究俗字,从俗字的角度探讨文献、历史,论证的角度新颖。该书稿对什么是俗字,俗字产生的原因,俗字的内涵与外延,俗字的类型,俗字的起源、演变、规范,俗字的识读等问题都作出了比较详实的分析。该书稿所选取的档案、文书等研究材料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档案、文书与普通传世文献更真实,更具有研究的价值。这种研究有助于释读文献,有助于编纂字典辞书,是汉字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切实的实用价值。
本书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所做的元代学术史与文献学研究,重点论述金元之际的理学北传及对北方学者理学思想的影响,朱熹理学正统论在纪传体史书中的实际运用,元代策问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国学策问与朝廷时政的关系,学者生平学术及其诗文集的文献学研究,同时关注元代文献整理,总结《全元文》清理收录元人别集的规律和特点。该书涉及的部分学者、文献和领域,如郝经《续后汉书》、陈基与宣城贡氏家族,尤其是对元代策问的探讨,以往学术界未曾关注,属于开创性研究。全书史料详实,分析细致,结论合理,富于创见,体现了深厚的学力和审慎的学风,值得资助出版,以嘉惠学林。
本书收上海古籍出版社 (包括本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6-2016年6月间出版的万余种图书内容提要及相关版本信息。按图书分类法分类,并结合本社具体出书情况,按,按文学、历史、哲学、考古 文博 语言 文字、艺术、文化、科技、教育、综合九大类排列,大类下再细分若干小类。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无署名者除外)、出版年月、开本、页数、装帧(不标明装帧者为平装)、定价、内容简介等内容。附录历年图书获奖信息、书名检索(笔画及书名首字汉语拼音检索)、丛书名索引(按笔画排列)、上海古籍出版社联系方式等。
本书是 元史专家陈高华先生关于元代文献研究的论文集。共收入19篇文章,除了深入探讨《元史》《元典章》《经世大典》《至正条格》等基础典籍的纂修情况、内容特色和研究价值,还介绍了多种以往关注不足的文献对于元史研究的价值。 本书系统集结了陈高华先生多年来元代文献研究成果,是元史研究者了解元代基本文献状况的入门书,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
学术评价属于评价的一种类型。学术评价不创造价值,但可以发现学术评 价客体的价值,可以判断学术评价客体的优劣或价值的大小。学术评价是学术 共同体成员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属于一种科学活动。因而,学术评价系统是科 学技术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学术评价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而且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一 个社会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世界性的复杂问题。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日本、 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于我国当前学术评价中存在的 问题,只是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环境、学术体制和评价 机制不同,学术评价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引起的社会问题也不尽相 同。总体来说,其他国家因学术评价暴露的问题没有我国这样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研究获得了前所
《江苏地方文献书目(上下)(精)》由江庆柏主编,本书所说的江苏,指截至2013年江苏省所管辖的地区。历史上属于江苏省而今已划归其他省市者(如松江府,今属上海市)不收,历史上不属于江苏省但今已来属者(如盱眙县,原属安徽省)予以收录。本书所说的江苏地方文献,指专门记述江苏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藏书、出版、家族、综合等内容的著作。酌收虽非专记江苏,但内容以记江苏为主、或所记与江苏有密切关系之著作,如《吴趋访古录》。本书收录1911年之前出版或形成的上述文献,择要收录1911年至1949年9月30日期间产生的同类文献。1949年10月1日以后出版或形成的同类文献,酌收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或具有工具书性质的图书,如《江上词综》《江苏艺文志》;同时酌收与传统
《猎书客》是一部缅怀英国中世纪和 18 、 19 世纪那些醉心痴迷于图书、一生孜孜不倦收藏的爱书家们的传记,也是一部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介绍西欧各国如何印刷出版和保护图书文献的文化传承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作者约翰希尔巴顿以诙谐、幽默、写实的手法,从描写猎书家因爱书而在收藏书籍时出现的种种嗜好和怪异行为,以及他们为建立个人藏书而苦心经营的情景开始,依次介绍了那个时代图书市场交易、大图书馆的创建、图书俱乐部的形成和俱乐部的文献出版状况,等等。作者时而带领读者徜徉在文化艺术王国的森林里,时而又把读者引入历史法律文献的峰峦叠嶂中,一路上引人入胜地指点迷津,诙谐精确地披露所经之处的奇文珍书和伟人怪杰。 读《猎书客》,称得上是一次对西方文化的穿越之旅!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关于郭沫若生平的文献基础上将研究成果集结而成的作品。其主旨是进行对郭沫若生平文献史料工作的回顾与考察,并同时梳理、发掘、考辨有关的文献史料。本书对郭沫若生平原始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填补了郭沫若生平叙述的历史空白。同时,作者订正了郭沫若生平重要经历的历史叙述偏差及舛误。在考订、辨析史料的同时,将郭沫若生平活动、思想发展、创作著述中的相关问题予以解读,并做出了新的学术分析和研究。作者为郭沫若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书版本笔记》是作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善本古籍采访、编目、整理工作时的学术笔记。作者撷取流传至今的宋元版等珍籍五十余种,以雅俗共赏的笔调,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在典籍层面纵深挖掘,多方位考索,以充分揭示它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在撰写时,注重行文的严谨有据和雅俗共赏的统一,并配有相应的书影,以直观展现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涵养心灵、滋润新知方面的作用,激发爱护古籍、保护古籍和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感。
王青*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研究特点:其一,关于《曹沫之陈》一书的成书时代,书中从多方面论证了《曹沫之陈》当初成于春秋中前期的鲁国史官的记录,而非如后世诸子那样,为诸子或其诸子师徒的*述。其二,《曹沫之陈》一书的性质非是兵家的书,而是近似于《国语 鲁语》的 语 类 *作。其三,《曹沫之陈》的理念是春秋中前期的社会思想的表现,而不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的思想。 显然,这三项都是关于《曹沫之陈》研究的核心问题。除了这三项以外,读者还会发现书中对于相关简文的考释、编连等,亦每有立论坚实的新见。
《四库全书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四库馆开、闭馆时间;四库馆的机构;四库馆的运作;四库馆臣的数量;四库馆臣的工作等。
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回鹘文献梵语借词存在是回鹘与古代印度文化在语言上存在的 化石 ,本研究不仅为语言学、语音学提供了较好材料,同时也为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路径。本研究广泛地搜集各种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尽努力作穷尽式搜集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基于梵语借词材料,作 回鹘语 梵语 语音对音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对梵语借词在回鹘文献中分布、存在缘由作了简要的分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未曾中断的文化,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浩瀚的古籍文献。从古的甲骨刻辞、 青铜器铭文、石刻文算起,到简帛书和写、 印在纸上的书籍,中华古籍文献历时三千多年,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这些珍贵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