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发微》,是1932至1948年间余嘉锡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 辨章学术 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 《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另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著述体例问题,对汉魏以前古书通例详加诠释,不少认识已为出土简帛书籍所证实。
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 学 。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献
此书为著名古典文献学家王欣夫先生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所开设的 文献学与工具书使用法 课程的 讲稿 。分为八章,凡一百九十五页,后附 文献学参考资料 三十页,又七十五页,合共三百页。察其内容,前四章为 文献学 ,后四章为 工具书使用法 。 文献学 部分四章,分别为 第一章 绪言 (下分二节)、 第二章 目録 (下分十节)、 第三章 版本 (下分十节)、 第四章 校勘(校[雠]) (下分九节),共占八十七页。
清光绪时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和随员杨守敬将在日本搜集的中国散逸书籍二十六种二百卷选日本雕工刊刻,名为《古逸丛书》。此书历来为学人推崇。但实际上《古逸丛书》在刊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惜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本书作者从《古逸丛书》的编纂、刊刻流传、所用底本及刊刻过程中的校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比对和研究,除了文字资料的大量搜集外,更是亲自实地考察了《古逸丛书》现存版片情况,目验《古逸丛书》现存于各图书馆的藏本,从而使该书对《古逸丛书》诸问题的考证有了更直接充分的证据。
本书为***汉英对照竹林七贤诗赋作品选集,收录了魏晋时期 竹林七贤 七位名士中阮籍、嵇康、向秀、刘伶等四人的代表诗赋作品约八十首,如《咏怀诗》《幽愤诗》《思旧赋》《酒德颂》等,中美籍华裔学者吴伏生和英国诗人格雷厄姆 哈蒂尔合作翻译。两位译者以无韵自由诗的形式翻译中国古诗,译文准确流畅,是古诗英译实践的有益尝试。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
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够站在现代学术的立场,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并对所涉及的目录、著作注明出处,使得本书同时具备很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毫无疑问,直至今日,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的经典之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同志围绕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各项工作,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我们编辑了《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五日至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七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演讲、指示、批示等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同志围绕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各项工作,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我们编辑了《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五日至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七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演讲、指示、批示等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同志围绕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各项工作,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我们编辑了《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五日至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七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演讲、指示、批示等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同志围绕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各项工作,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我们编辑了《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五日至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七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演讲、指示、批示等一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纪念章培恒先生而设的高端讲座 章培恒讲座 每年会邀请海内外尖端的学者,以学术活动的方式纪念章先生,本期讲座请来了荷兰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伊维德先生,著名近现代文学史专家、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井上泰山先生,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安平秋先生,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亚洲学会副主席菲利奥扎教授。
每年,数以万计的研究结果发布在期刊、杂志、书籍和网络上。个人如何才能识别和了解教育、健康、社会福利、心理学和商业领域各个主题的海量现有信息?该使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好的和差的研究? 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任何希望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其主要目的是教会读者识别、解释和分析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文献。特别是在下列几个方面给读者以指导: ·寻找有效的在线目录/文章数据库 ·确定如何使用关键字、描述符、标识符和主题词表检索文献 ·使用布尔操作符完善检索 ·寻找和处理未发表的研究 ·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组织研究文献 ·设定取舍标准以产生有用且有效的数据 ·选择一种方法识别和综述那些“质量最高”的文献 ·准备一种结构化的抽取形式 ·确保并且测量综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计划书和论文的一部分里,或者在单
作者的《西厢记》研究,已放赵景深先生的指导和帮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最早的一批成果都是他亲自审阅、修改并推荐发表的。他的指导和帮助一直到他得病逝世之前从未中断。日本的汉学耆宿波多野太郎教授把日本有关的资料以及一批《西厢记》影印本赠送给作者,为作者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少波同志和徐朔方教授二十年来对作者的研究工作不断给予支持和鼓励。中国剧协1984年举行戏剧理论著作评奖时,刘厚生同志是评委,他和其他诸位评委对作者的部《西厢记》版本著作非常重视,并特别请对这方面颇有研究的周续赓副教授、黄克编审参加此书的评审,最后一致同意给予戏剧理论著作奖,作者对他们都衷心感激。 本书的作者把难得一见的《西厢记》的善本、珍本,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与比较,经过多年的研究,写成论文。本书是作者对《西厢记
这套丛书分宋本、元本、明本、清刻本、少数民族古籍版本、坊刻本、家刻本、活字本、插图本、新文学版本等等多种专册来撰写,力求反映出我国版本研究的最新风貌和水平。当然,有人怕这样体例会欠统一,还会出现重复,编者认为不必担心。体例是大体上做到统一的,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像教科书那么章节井然。编者回忆当年步入古籍版本领域时看了些什么书,有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有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有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有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还有各家的书目和题跋,真可说是五花八门,哪拘于一个体例,一个框框,可就是把版本之学学到了手。一套丛书十几种,内容有时出现点重复也不要紧,如有说毛晋汲古阁是家刻,也有说应属坊刻,各人写各人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尽一样,来点百花齐放,岂不比一花独开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