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目录学发微》,是1932至1948年间余嘉锡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 辨章学术 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 《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另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著述体例问题,对汉魏以前古书通例详加诠释,不少认识已为出土简帛书籍所证实。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 学 。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献
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卷。 本书集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全国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党史正史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如何进行文献回顾》是一本关于综合文献回顾的操作化指南。书中将综合文献回顾的过程分解为七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向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进行全面的文献回顾。通过实施这七个步骤,文献回顾这项工作变得不再神秘、不再艰巨。 本书可以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人员的工具和指南。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位学术新秀,本书可以帮助你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文献回顾过程,同时也会为你的研究提供支持。本书建构了一个囊括研究实践的元框架,这对于进行综合文献回顾和开展研究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清光绪时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和随员杨守敬将在日本搜集的中国散逸书籍二十六种二百卷选日本雕工刊刻,名为《古逸丛书》。此书历来为学人推崇。但实际上《古逸丛书》在刊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惜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本书作者从《古逸丛书》的编纂、刊刻流传、所用底本及刊刻过程中的校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比对和研究,除了文字资料的大量搜集外,更是亲自实地考察了《古逸丛书》现存版片情况,目验《古逸丛书》现存于各图书馆的藏本,从而使该书对《古逸丛书》诸问题的考证有了更直接充分的证据。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舆图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审视舆图文献,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海防问题是很好的视角。《舆图文献视野下的明清广东海防》通过检阅国内外遗存中涉及明清时期广东海防的大量珍贵舆图文献,尤其是通过文献整理及舆图档案公开而涌现出的鲜为学界所知的稀见舆图文献,对广东地区重要的海门、水道、港湾等地理环境要素,以及受其影响而做出军事部署的水师战船、海防炮台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中国1192年至2015年县级以上新旧地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总汇目录。本书辑录的方言范围包括大方言区下的官话和非官话,也包括仅通用于个别城镇的土语;辑录的具体内容包括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辑录的资料主要来自方言专志,新旧地方志中专设的与方言有关的卷次,以及散见于风俗和舆地等篇中的方言资料。本书的排序按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中的地名为准,分上下编,上编辑录旧志中的方言资料,按照志书名、编撰者、版本、卷次排序;下编辑录新志中的方言资料,按照志书名、编撰者、篇章(含页码)、出版者和出版年份排序。本书为中国古代语言学、语音学、文字学、方言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方便研究者进行检索。
本书为***汉英对照竹林七贤诗赋作品选集,收录了魏晋时期 竹林七贤 七位名士中阮籍、嵇康、向秀、刘伶等四人的代表诗赋作品约八十首,如《咏怀诗》《幽愤诗》《思旧赋》《酒德颂》等,中美籍华裔学者吴伏生和英国诗人格雷厄姆 哈蒂尔合作翻译。两位译者以无韵自由诗的形式翻译中国古诗,译文准确流畅,是古诗英译实践的有益尝试。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
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够站在现代学术的立场,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并对所涉及的目录、著作注明出处,使得本书同时具备很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毫无疑问,直至今日,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的经典之作。
《清代藏书史论稿》是关于清代藏书史及古籍文献的研究论著。《绪论》从宏观论述入手,对清代藏书史的研究领域、史料范围、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上编 怀瑾握瑜 藏书之家 ,为清代藏书史的相关重要人物黄丕烈、袁廷梼、顾之逵的研究。中编 芸香永续 宋椠明抄 ,为古籍善本的版本学和书籍史研究。下编 丹黄灿然 文字犹传 ,为古籍题跋及古籍校勘学研究。附编 学步捧心 ,为仿效先贤所撰藏书题跋一束及国立北平图书馆抗战时期的馆史研究。全书所论,或有填补空白之意义,或尝试于旧问题提出新见解,在传统的版本、文献考订之外,亦尝试以社会文化史为背景的书籍史研究方法。
《中国文献学(第10卷)(精)/ 张大可文集》,编列文集为第十卷。 《中国文献学(第10卷)(精)/张大可文集》既是作者编著的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作者建构综合性通论文献学理论的尝试。作者认为,《中国文献学》不是传统文献工作产生的分支文献学,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的叠加,而是20世纪产生的一门综合型的文献学新兴学科,它的理论建构还在探索之中。该书重新定义文献,指出:“一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史实和经验,通过某种载体表现的文字资料、图物资料、音像资料等等,均为文献。”文献学应以一切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包括古今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新理论。全书十二章,前十章以20世纪传世的古文献和新增的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别具一格。第十一章为本次入集时所
本书收录了我国明末至民国初年近6000种汉译西学书目,部分重点图书撰写了内容提要,编著者以其发掘的新史料,阐释了包括洋务运动在内的近代“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史上深远意义的独到研究心得,是这个历史时期“西学东渐”的如实记录和全面展示。填补了中外文化交流史和近代出版文化史史料整理的重大空白。 这项本应由专门团队担当的艰巨工程,却由一个人二十几年孜孜不倦地投入而完成。编著者张晓同志先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文系资料室,担任社会科学咨询以及图书采购、编目等工作,在无立项、无资助的情况下,克服困难,默默坚持。正因为一个人的精力、能力和财力有限,本书难免有遗漏和舛错,期待读者斧正。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极具特色的住宅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石库门与上海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相当数量的居民就生活在这种石库门里弄住宅之中。 从作为一种建筑本身的营造,到石库门街区所居住的人们生活与人群的变动,围绕石库门的种种,都无一不体现着近代上海的百年变迁。营造石库门,营造近代上海人,营造海派文化,人在石库门中生存,文化在石库门中诞生,这三种 营造 即是 营造 了上海。从某种程度上说,石库门是孕育近代上海的 容器 。 石库门作为上海城市的重要人文遗产,是充满历史信息的载体,这些历史信息与其他多种信息共存,而大量的信息就散落在各种文献之中。这些文献是了解石库门相关信息的 钥匙 ,也是解读石库门人文遗产的 密码 。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纪念章培恒先生而设的高端讲座 章培恒讲座 每年会邀请海内外尖端的学者,以学术活动的方式纪念章先生,本期讲座请来了荷兰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伊维德先生,著名近现代文学史专家、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井上泰山先生,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安平秋先生,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亚洲学会副主席菲利奥扎教授。
科学博物馆在不断地探索新的运作方式,为的是使参观者能够洞悉各种学科的基本原理,熟悉现有的技术,了解科学的研究,知晓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统而言之,就是要使他们萌发出一种意识,从而明鉴科学技术正在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 展览、演示、解说、研讨及各类活动在不断地变换更新,一句话,所有供人们前来参观的活动项目每日都在变化中。博物馆是项目丛集之地,是持续创新之所。 今天,创新的呼声越发激烈。新的传播技术、密切关注公众需求、政府裁减经费、价值观念质询等问题日益突显,所有这些因素迫使博物馆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难以两就的未来期盼。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变革运行的方式,不仅如此,他们还必须重新思考其历史使命的真正内涵。 本书的目的旨在概要描述当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旁观者看,可能是一种可叹的孤独,而从当事者看,也许正是“唯我独尊”。而要真正产生有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往往是既重视史实,又重视现实并带有超前性,即前鉴于古人,后不让于来者。至少,包括WIPO知识产权教程、Geller及Nimmer等人的版权法在内的一批庶几可立于世的专著,是绝无“唯我独尊”式的孤独。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份史料,初看也许会给人一个问号:在因特网时代,它不显得多余吗? 正如80年代有关“信息社会”论的热,是由计算机广泛应用带动起来的,目前,“知识经济”论之热,则是由计算机网络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起来的。当人们谈及,传统的农业经济及工业经济的特点是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无形资产起决定作用时,均会想到:知 识产权恰恰是无形资产的重要(或重要
福建连城县四堡书坊是我国清代四大刻书中心之一。从清代初年起至民国末年,四堡乡邹、马两姓人皆以刻书为业,家有藏版,经营书坊持续时间长达三百余年,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书坊集群,所刻书籍林林总总,行销海内外,名噪一时,被时人称为“汀版”。著者从版本学的视角,系统而全面地叙述了清代四堡书坊刻书,首次披露了各类刻本和其它印刷实物。全书辟为12章,分为4个部分,即书坊概况与刻本价值描述,版本介绍,书坊人物,刻本图录。《四堡遗珍》是我国部研究“汀版”即四堡刻本的学术著作,填补了福建古代刻书的某些空白,其史料翔实,观点鲜明,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可读可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