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芷兰斋书跋四集》是芷兰斋书跋系列书籍的第四种。《芷兰斋书跋四集》主要收录作者所收藏的重要名家稿钞校本30余部,像丁祖荫题记、鲍份过录吴蔚光批《绝妙好词》七卷,夏承焘题记、佚名批校《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等,都极为珍罕。在向读者展示善本秘籍的同时,在版本*录与鉴定上,承继书志学的优良传统,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纸张、墨色、装帧、序跋、印章等方面确定雕版年代,审定版本之优劣,包含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除此之外,还讲述了每种图书背后所隐含的逸闻趣事,几乎每一部书都有新知创见,足以增广见闻。作者还为每部书精选若干幅具有代表性的书影,图文并茂,可谓内容极其丰富的书志学佳作。
本书以新见稿本《复堂日记》为中心,同时结合谭献现存已刊、未刊别集、选本、日记、书札及其他相关著述,以期将谭献置于更加丰富的文献集群中加以观照,改变以往依靠刊本日 记所呈现出来的单一面向,从而多层面、多角度地发现谭献、理解谭献。其中重点解决了日记文本改编、谭献词学、书籍与金石收藏、日常文学交游及相关著述撰作等重要问题。《复 堂日记》作为谭献书写的一部 我史 ,其内涵本当涉及其人生平行事、交游、治学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人理解其人的一个重要入口。本书作为对谭献稿本日记的研究,发掘了更为丰 富的日记史料,更加丰富了谭献的心灵史。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国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组于2018年10月联合主办全国高校 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专家学者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特集结成本书。书稿主要内容有:三十余年来古籍整理工作的经验教训,*高校古委会联系的各古籍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历史、代表性成果的得与失,文献学专业的内涵、特点、现状、知识与理论建构、人才培养现状与隐忧、学术平台建设与未来发展等。书稿重点关注我国古籍工作的三大部分,即古籍的收藏与保护(主要工作由图书馆为主体进行)、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主要由高校担任)、古籍的出版与规划(主要工作由出版社完成)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探讨三部分工作的协调机制,以及三部分发展都涉及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的培养
《清代藏书史论稿》是关于清代藏书史及古籍文献的研究论著。《绪论》从宏观论述入手,对清代藏书史的研究领域、史料范围、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上编 怀瑾握瑜 藏书之家 ,为清代藏书史的相关重要人物黄丕烈、袁廷梼、顾之逵的研究。中编 芸香永续 宋椠明抄 ,为古籍善本的版本学和书籍史研究。下编 丹黄灿然 文字犹传 ,为古籍题跋及古籍校勘学研究。附编 学步捧心 ,为仿效先贤所撰藏书题跋一束及国立北平图书馆抗战时期的馆史研究。全书所论,或有填补空白之意义,或尝试于旧问题提出新见解,在传统的版本、文献考订之外,亦尝试以社会文化史为背景的书籍史研究方法。
赵贞编*的《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由 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现有十三章,分为四编,大致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分为律令制度、社会经济、学术与教育、占卜与历日四编,具体内容涉及:唐尚书六部二十四格初探、敦煌出度文书所见唐代度牒的申领与发放、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 三贾均市 的制作与实践等。
本书目收录自建馆以来(一九○八-二○○八)入藏的古籍活字本一一一六部,其中原版八九一部,影印本二二五部,另收少数外国人刻印的中国古籍活字本。 本书目按照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编排。各部类图书,按其不同内容,再细分子目。编排方法原则上悉遵《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本书目条目按书名项、著者项、版本项、稽核项、附注项顺序著录.凡属丛书、合刻、汇印本均列出于目。
《中国古书版本笔记》是作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善本古籍采访、编目、整理工作时的学术笔记。作者撷取流传至今的宋元版等珍籍五十余种,以雅俗共赏的笔调,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在典籍层面纵深挖掘,多方位考索,以充分揭示它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在撰写时,注重行文的严谨有据和雅俗共赏的统一,并配有相应的书影,以直观展现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涵养心灵、滋润新知方面的作用,激发爱护古籍、保护古籍和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感。
何山*的《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专刊)》以“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为题,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作封闭、系统研究,主要就直接构件、基础构件、构件构字的组构属性和规律、构件系统性、特殊构件、高频构件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总结碑刻文字构件变异通例,描写核心构件的演变历程,揭示该时期碑刻文字及汉字系统的构形特点及状况,全面清理因构件变异而造成的碑文释读问题,提出并深入阐释汉字理据的层次性、汉字的书写理据、构件的发展与传承、构件的属性与系统、构件变异与字形创新、汉字构形和构字部件之间的选择与适应等理论问题,涉及汉字内部构造、发展演变等核心内容。讨论这些问题能够从理论上回答汉字构件的特点、基本功能和系统状况,基础构件于汉字构形的直接与潜在作用,以及两者之
该书稿从文献、历史的角度研究俗字,从俗字的角度探讨文献、历史,论证的角度新颖。该书稿对什么是俗字,俗字产生的原因,俗字的内涵与外延,俗字的类型,俗字的起源、演变、规范,俗字的识读等问题都作出了比较详实的分析。该书稿所选取的档案、文书等研究材料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档案、文书与普通传世文献更真实,更具有研究的价值。这种研究有助于释读文献,有助于编纂字典辞书,是汉字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切实的实用价值。
本书共分为八章,从方法论角度对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进行了综合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研究、比较研究、综合方法研究、应用软件与工具的开发研究、综合应用研究。我们力图在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将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构建一种新的分析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简称 综合方法 );重点研究其方法论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的原理、基本流程与模式,以及技术实现与实际应用的范围、应用案例和主要影响因素等。在比较研究部分,主要是从总体上比较这两种分析方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系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在基本构成,方法论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模式与基本程序,适用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应用案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异同点,弄清两者各自的特点、
史树青先生对此书的出版起了决定性作用。史先生与先祖亦属故人。当年先祖是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的善本书顾问,而史先生也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他们相熟相知。史先生在精我送去的资料之后提出,原来我们拟做附寻的相当一部分论著本身就有出版的价值,其中尤以《古籍版本学》和《古籍善本经眼录》为。他建议出版《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全三卷,《古籍版本学》和《古籍善本经眼录》为、二卷,其他论文、信札等作为第三卷。史先生的意见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开始认真设想如何把主要是为纪念先人的传略性文集转变成以学术价值为主的主集。
是书为国内部从出版人的视角来结撰的独立的中国书籍史。 著者使用出土文物实证和当时文献互证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地还原了简帛书籍——中国早的书籍形态,先民原创性思想的载体——的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传播以及阅读的整个过程,揭示出书籍的遗传基因。
主要栏目有:经典重刊、原创报道、学术综述、争鸣书评、青年论坛。
这本集子选录了作者自1983年至2003年二十年间整理古医籍时所撰写的前言、序例和书后附录的研究文章,以整理书目计凡十种,分别是《小品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药王千金方》、《华佗遗书》、《历代中医名著文库》、《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素问》、《药王寿养集》;以所收篇目计凡二十五篇,大体反应了作者对不同性质的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文献学概要(修订本)》内容有: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版本鉴定;明确撰写年代;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周秦私家藏书概况;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造纸术的发明;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卷子等等。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爱日精庐藏书志(套装全二册)》三十六卷、《续志》四卷,收录宋元旧椠及世人鲜见的版本近800种,是为有清一代著名的版本解题目录。每著录一书,先列版本,其次辑录各家书目、历代文集中有关序跋及识语,再就原书加以考证,然后汇辑所得,各为解题。依《四库全书总目》体例,对四库未收之书也按类增入。
全书以重要的古文献学家及其著作为纲,以古文献学的成果,方法和理论为目,经纬分明、史论兼备。论及重要专题三十余个,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上百人。占有资料宏富,立论公允,难易合度,分量适中,宜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