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ZUI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YI,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 好学求知之人 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 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为何而存在 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策展工作实践和现代博物馆使命的发人深省的书,堪称当今艺术专业人士和学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全书探索美国和欧洲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 随着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 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执行主任、费城展览计划主任葆拉 马林科拉邀请14位世界顶尖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撰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审视了博物馆展览制作的要素,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这些人士的专业背景,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罕见和宝贵的;其思考与观察,无论是对耳熟能
内容简介 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是保存时代印记、 让参观者获得艺术熏陶的文化机构, 还是政治与权力语言的遮羞布? 作者詹姆斯 库诺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这四大角度出发,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丰富意涵作了多样解读,并主张 文化没有政治的边界,文化永远都是动态、混合的,产生于不同人群的沟通与交流之中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不同展品是如何在时光的河流中游荡并汇集于一地,会看到观赏者经由博物馆的引导能获得怎样的个体体验,会看到不同流派学者的思辨火花,也会看到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
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该书1993年问世,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四个版本,展现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博物馆的新问题与新尝试。作为国际博物馆研究手册,《博物馆基础》经历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和遗产形态、专业政策背景下的博物馆从业者的广泛使用,在新版本中更多地关注信息化与国际交流传播的内容,同时持续性地吸收了国际博物馆界在使用过程中的众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堪称国际博物馆界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本书系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论文集,围绕 名人故居教育与研究新局面 主题展开,共收录30余篇论文,25万字,内容兼具前沿性和资料性。全书分为 教育与研究 空间与展陈 文旅与发展 文物与利用 四个部分。大部分文章聚焦于如何发挥名人故居的资源以扩大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也有部分文章探讨了博物馆的专业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在物质层面,聚焦名人纪念场馆建设,论述如何通过设施设备的更新,凸显时代印记,促进文化繁荣,发挥更强的思政教育作用;在理念层面,研究名人故居类纪念馆如何更新文化服务理念,变换发展与服务策略,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在技术层面,探讨如何增强讲解工作感染力,强化各种文物的保护与管理,进一步发掘自身精神文化资源,突出自身特色,助力 大思政课 发展,促进文旅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 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之一)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音海研究馆员的学术随笔集,涉及鲁迅和同时代文化人事迹、事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全书23篇文章近20万字,主要从鲁迅纪念馆收藏和展示的物品、文献等 博物 当中,择取兼具代表性、可读性、趣味性的内容,以学术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大致可分三大板块,一是直接写鲁迅的,如《鲁迅对北方历史考古的关注与思考》《从古版画、汉画到新兴木刻 鲁迅学术、创作与美术活动的关联》《鲁迅与九华堂笺纸》等;二是间接写鲁迅的,如《贺友直绘 白光 》中陈士成形象的塑造》《李桦木刻中的景物处理特色》《朝花嘉卉说 陀莱 》等;三是作者常年来对博物学和博物馆工作的思考,如《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传统学术的转型 以博物学及博物馆兴起为例》等;适合博物馆、文学、文化、文
本书名为 奇趣景观 ,书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那一个个瞬间仿佛从历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总总拼贴在一起,构建出区别于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更为平等入微的文化叙事。 一个人的个性来自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博物馆的特色也与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书中介绍的展示火车演变历程的铁路博物馆,设在退役的华丽老车站,作为藏品的老火车,仍能带着游客在铁路网上驰骋。海事博物馆的大厦以前是矗立于大河旁的海军军械库,古老的幽灵船就漂在门前的水面上。音乐盒博物馆由废弃的老教堂改造而成,教堂原来的钟楼和管风琴,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手袋与箱包博物馆开在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旁的古宅里,珍藏着当年河畔豪宅贵妇们心爱的包包和手袋。伦勃朗之家并没有价值连城
上编 博物馆与社会 ,介绍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历史源流、功能类型等。通过大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案例,帮助大家形象地了解博物馆这一机构,及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 下编 博物馆与文化 ,通过聚焦八个著名的*博物馆,每章引出一个文博相关的社会话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藏品,介绍艺术的欣赏方法、基本的艺术史及文物知识。 现代的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课堂的 翻转 ;学习也不仅限于课堂,而在于实践、考察、体验结合的综合锻炼场。教学如此,教材也应如此。 每章还设有 阅读书单 ,列出与本章有关的参考书籍,方便大家深入学习。在本书的末尾附录,设有三个 话题 和三个 专题 两个部分。 话题 针对性地聚焦大家关心的某个博物馆相关话题,进行着重探讨;而 专题 则是对博物馆参观及藏品赏析的具体引导。
交互式展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世界,参观者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过玻璃橱窗观看价值不菲的展示物,他们期待通过对亲自动手获得体验,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展示中,即融学习和娱乐于一体。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让人们能够接触真实的物品和场景,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本书介绍了可动手展示的概念及其教育内涵,并对影响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持续成功性的展示设计、财务、市场、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活动和重要事项管理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后对可动手展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全书从实践出发,为博物馆学相关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了操作指导。
这里汇聚了人类创造的无数璀璨瑰宝; 这里充盈着艺术和知性,却也充满神秘感; 这里洋溢着永恒大美,但抢夺文物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优选、的博物馆之一,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由于空间上的,大量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法》规定:“现有的与之后增加的每一件藏品都将较为保存并供后世利用,且保证所有学者和怀有好奇心的人都能自由进出。”博物馆至今仍坚持这一原则:免费开放,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 卢卡·莫扎蒂编著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重量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一流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内容有博物馆事业发展历程与趋势、博物馆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博物馆馆舍建设质量的提升、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的提升、博物馆科学研究成果的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内涵的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的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