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文明的垂顾》是汪涌豪教授历年在各地演讲的一次汇集记录。针对不同身份与文化背景的听众,其演讲的内容也包罗万象,从儒道思想、游仙文化、乡土意识到中国人的审美特质、情感价值、幸福观念,从城市文化、教育创新、社会和谐到当代文学、 经典阅读、医学伦理。作者虽置身于高校,但并未囿限于本专业固定的研究领域,而是将视野拓及于异常开阔的社会与世界。各篇演讲虽然主题各异,但均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深刻审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的这套老一辈学者的文集,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故启先生的很多别类文章这里就不能都选了。而已单独成书的专著,如《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论书绝句》等也因篇幅所限,只好割爱。好在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启功全集》即将面世,读者如有兴趣,不妨通过《启功全集》对启先生作更全面的解读。《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启功卷)》所选的文章皆出自中华书局版的《启功丛稿》,并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的《启功全集·论文卷》中作了一些补充,编排时恕不一一列明。而所选的文章仅是启先生博大精深学术成果的一小部分,读者如果能尝一脔而知鼎镬之味,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文,则此书幸甚。
《我心中的耀邦》收入温家宝、曾庆红、聂荣臻、张爱萍、田纪云、胡启立、费孝通、于光远等20多位作者追忆胡耀邦的文章。他们或者在胡耀邦身边工作,记述其言传身教对自己的重大影响;或者是与胡耀邦相交数十年的战友,记述胡耀邦的好学勤思和光明磊落的品格;或者一度与胡耀邦共事,披露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本书分析了数字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数字化对传统博物馆的影响,也列举了目前最为鲜明的博物馆数字化新业态,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未来博物馆面对数字化进程,该如何重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博物馆行业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国际朝阳文明风尚》从朝阳的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从朝阳的志愿者、志愿服务、朝阳公益慈善、朝阳的友善可爱、朝阳的公共文明、朝阳的文明礼仪等研究中,反映朝阳市民的文明素质,营造朝阳的社会文明风尚,不断提升朝阳文明和谐的“软环境”品质。
《忆往谈旧录》是梁漱溟先生回忆往昔经历的文字结集,记述了他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和谈等时期的一些活动与经历,包括从事乡村建设运动以及为国是奔走等。除此之外,《忆往谈旧录》还有很多对当时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回忆。一直被海内外的现代史学研究者所重视。
出版人沈昌文亲自编选,分纪事、怀人、杂感类,在书中,回忆了多年来在出版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忘不掉的言传身教》《出版学徒生涯纪程》《编辑与“好事”》,《陈原先生》《读出真正的金克木来》《汪老的儒行》,《再说鲁迅》《历史的转折》等等,从中可看出沈先生不平凡的人生路程,展现出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
中国文化书院由学者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朱伯崑、汤一介、庞朴、李泽厚、乐黛云、李中华、魏常海、王守常等共同发起,以及杜维明、傅伟勋、陈鼓应等港台及海外学者共同创建,于1984年12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文化书院的宗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继承和阐扬中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海外文化的介绍、研究以及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并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向中国做贡献。
胡适,20世纪以来中国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 其文章,开一代风气之先,影响至今; 其治学,严谨,实际,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其为人,自由独立,不满足于现状,敢说老实话,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 他的笔下,描绘着理想中的家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他的灵魂激荡、影响了中华百年…… 李慎之说:20世纪是鲁迅的,21世纪是胡适的。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每个人都需要一位“胡适”先生,发出震撼心灵的呐喊,指导并我们寻找日渐远去的思想光芒。
本书的研究以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现代博物馆建设体系中的大学博物馆反思与转型为坐标,以探寻大学博物馆的当代价值为轴,从大学文化视角出发,重点针对大学博物馆自身建设及文化育人、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试图从学理上阐释大学博物馆的本质及育人功能。特别强调我国大学博物馆建设及其在文化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呼吁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在大学教育、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受到大学相关部门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
《工会工作制度速查手册(修订版)》是一本基本上不讲“理论”的书,但它却能教会您如何做好工会工作,针对性、操作性强,侧重方法,图文并茂,简便易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书系统介绍工会工作的重要制度和主要业务,侧重程序说明,附相关范例。本次修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根据当前工会工作情况,增加、删减一些章节;按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内容进行修订;有些章节内容略显单薄,增加内容,增强可读性和知识性;增减一些范例,增强实用性。
本书收录了有关管理学方面的8篇论文,具体包括:情绪耗竭与工作投入的非线性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研究、基于自我评价的员工受助与工作绩效机制研究、基于城乡差异视角的数字鸿沟与个体创业选择研究、审计师客户年报预披露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审计师人工智能教育背景助力审计质量、基于开放系统视角探索跨渠道整合的前因与结果、信息流广告中社会拥挤与信息框架的匹配效应研究、数字化产品的营销沟通等。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相应结论提出了对策。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博物馆各工作环节的使命与内涵、运作,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变革。面对这种变化和变革,促使博物馆去重新审视传统使命,思考社会功能与责任,探索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变革。《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使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汇集了“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和“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使命”两个主题的精选文章,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