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最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本书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包括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及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是近百年博物馆学研究论著的目录索引、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的内容提要。博物馆学论文目录收录时限是1994~2014年,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内容提要收录时限是1918~2014年。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活动中征集到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57家博物馆88个教育案例,教育项目的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次以及特殊人群的观众群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基本代表了目前国内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整体状况和发展态势。此次评选活动的评审工作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社教专委会、内蒙古博物院各自产生一位自然评委,由社教专委会推荐博物馆社会教育专家参与评审工作,还特别邀请到三位教育专家和一名学生代表担任评委,通过初评与终评两个阶段,评选出43个优秀教育案例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优秀案例》书籍。
《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曾昭燏文集(日记书信卷)》为我国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先生的日记和与同事、师友、家人的通信。日记从1937年到1942年,不但记录了她的留学生活,还有很多新中国博物馆建设方面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信部分更涉及学科建设、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重点介绍江南大学各类馆藏、文物、铭刻、标志物等。全书分为五篇,以五个馆为主脉,品物鉴史,以文化人。篇:百年其昌兼并进In*ionsofCentennialEndeavour(校史馆),内含六章,以较大的篇幅,展陈校史经典、校训校标、校园名胜、纪念碑刻、吉祥物以及感恩铭记等办学百年历程中留下的文化印记。第二篇:神以感通长和应MagnificentCreationsfromMasterArtistQian(钱绍武艺术馆),分列素描、雕塑、书法三个部分,展示"钱绍武艺术馆"中的精美藏品。重点介绍艺术大师钱绍武教授无偿捐展于江南大学的近百件作品中的代表性珍藏。第三篇:意玄形妙冠今夕IdeasbySurprise and ShapesofWonder(设计馆),围绕设计馆的藏品,展示设计创意经典之作、设计类优秀学术成果、国际合作设计,以及杰出学子的国际获奖作品,管窥五十年设计教育成果,感悟张意形用的无穷魅力。第四篇:霓
郑奕主编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是我国本系统研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专著,其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对改变我国博物馆落后的教育理念,对创新和丰富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对提高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博物馆各工作环节的使命与内涵、运作,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变革。面对这种变化和变革,促使博物馆去重新审视传统使命,思考社会功能与责任,探索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变革。本书汇集了“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和“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使命”两个主题的精选文章,意义重大。
《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第三版《博物馆基础》在1993年版和2006年第二版基础上修订完成,充分考虑了近年来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文化和专业领域所经历的重要变化,内容覆盖面十分宽泛,形成8个部分、109个单元的框架结构,扩充了一百多张流程图和更新辅助资源的相关信息,其实用性大为增强。较之前版,首次引进中国的第三版《博物馆基础》更侧重于藏品的诠释和有效管理、观众的研究与服务,以及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等。
在世界的博物馆序列中,卢浮宫(法国)、英国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俄罗斯)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并称 世界四大博物馆 。它们以其拥有藏品之多、包揽文明种类之广以及研究人员队伍之精良著称于世。无论对于专业的艺术学者,还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甚至走马观花的观光客来说,四大博物馆都是置身异国时不可绕开的艺术圣地。 本书由 2015中国好书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的作者赵声良先生撰写,共计120千字,200余幅插图。作者将中华文明放置于世界文明的框架中加以论述,以史为鉴,提醒国人莫要崇洋媚外,亦不可妄自尊大,使全书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开阔的格局。
《平安故宫·思行文丛:壬辰集》内容包括:保护千年古道传承中华文明、积极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探索、考古遗址公园:让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两全其美、试论读书与写作、吴良镛学术思想对文物事业的贡献、弘扬“故宫人精神”全面推进故宫博物院事业的发展、保护长城:上承祖先下传子孙、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文化保护视野应顺时而变等。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中国博物馆事业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日益彰显,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发展之路。 当前,中国博物馆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每天发生在博物馆行业内许许多多的事,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足迹斑斑,犹如散落在前进道路上的簇簇星火,昭然可见。把这些“足迹”收集并且有序地编排起来,一方面可以给关心和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们追忆往事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这项事业的后来之人提供借鉴,以便于他们今后的路走得更好、更稳。年鉴作为一种资料性工具书,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上一年度的发展状况,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