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本书通过梳理18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 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 历史与理论 政策与政治 进步的技术 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本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是近百年博物馆学研究论著的目录索引、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的内容提要。博物馆学论文目录收录时限是1994~2014年,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内容提要收录时限是1918~2014年。
博物馆是致力于全球和谐,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未来公民的终身学习和审美素养,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博物馆事业已经前所未有地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学研究也随之逐渐被从业者和学术界所重视。本书就博物馆学的基础概念、国际国内的博物馆行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形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为读者初步了解和深入学习博物馆学提供了参考。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博物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组织特性和业务特点,分析和解读这些特点,有助于博物馆工作者适应纷繁变化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多元需求。《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从博物馆是社会组织系统的认识出发,对当代公共博物馆及其主要活动的概念、特性、任务和方法进行系统解读,对当代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和主要课题进行讨论。
石刻拓片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石刻文物资料的传统手段,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文化传承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石刻拓片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在伦敦做访问学者的一年里,年轻的美术教师王晓予怀着对博物馆文化的挚爱,一有闲暇就徜徉在伦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得以寻到一般游客看不到的有趣,拍到无数珍贵的画面。她精选了伦敦十四家各具特色的小型主题博物馆,对它们的创建背景、收藏主题、场馆规模、展出形式、设计风格进行了介绍并配以全方位的丰富图片,即使不在伦敦也能身临其境纸上尽兴游!同时,她给出了45家博物馆*全的实用信息,让身在伦敦的你可以轻松开启奇妙的博物馆之旅。书后更附赠一张伦敦市地铁图,四十五家博物馆贴心标注,数条地铁线路的每个地铁站名都详细标注。
艺术博物馆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不仅是清华园中一处美丽的景观,更是为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中国乃至世界伟大灿烂历史文明和经典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磁石,用真善美凝聚视线,启迪、激发更多的灵感与思考;它也会成为一个平台,汇聚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科学的多重力量,展示艺术的超凡魅力,让艺术之光去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主编的这本《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收录了67篇论文和演讲报告,主要探讨了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与文化创造活力、博物馆数字资源管理与利用、数字展陈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泛在博物馆与博物馆(科技馆)服务能力提升、智慧博物馆与物联网应用。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紫禁城(2014年第二期)(总第229期)》的「故宫视点」,奖带领我们一探「十二美人图」的奥秘。
本书是关于博物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研究专著。研究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博物馆建设语境、第二章留存博物馆改造、第三章博物馆新建设、第四章博物馆类型、第五章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教育、第六章博物馆从业者与专业理论探索。本书不但搜集整理了大量散佚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早期博物馆文献档案,让许多过去业界鲜有关注的第一手资料得以呈现和挖掘,而且以博物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国家文化建设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发展变迁史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思辨性的讨论。突破了以往以博物馆论博物馆的研究局限,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和拓宽了理论博物馆学研究的方法论。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民族博物馆的特点对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博物馆藏品的分类以及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出发,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民族博物馆和现有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项进行对比式分析,从民族藏品的民族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名称属性、地域属性、功能属性等角度出发探讨了能够反映这些属性的指标集、指标项,从而构建较为规范、适应不同民族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
本书是《周时奋文存》之一种,以各博物馆为主要描述对象,共涉及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浙海关旧址博物馆等11个博物馆,但内容并非在于论述作为建筑物的博物馆,而是阐述了博物馆陈述内容的结构、次序和逻辑,因而可以视作一种特殊的应用文案例集,具有借鉴学习价值。
《对话紫禁城:博物馆的种种可能》内容包括:“文化战争”与艺术创新——与吴冠中对话、附:吴冠中捐赠代表作的前前后后、植根民间——与张仃对话、艺术缘:苗子与郁风——与黄苗子对话、学术与艺术——与饶宗颐对话、大美术大美育——与袁运甫对话、回归与超越——与范曾对话等。
重点介绍江南大学各类馆藏、文物、铭刻、标志物等。全书分为五篇,以五个馆为主脉,品物鉴史,以文化人。篇:百年其昌兼并进In*ionsofCentennialEndeavour(校史馆),内含六章,以较大的篇幅,展陈校史经典、校训校标、校园名胜、纪念碑刻、吉祥物以及感恩铭记等办学百年历程中留下的文化印记。第二篇:神以感通长和应MagnificentCreationsfromMasterArtistQian(钱绍武艺术馆),分列素描、雕塑、书法三个部分,展示"钱绍武艺术馆"中的精美藏品。重点介绍艺术大师钱绍武教授无偿捐展于江南大学的近百件作品中的代表性珍藏。第三篇:意玄形妙冠今夕IdeasbySurprise and ShapesofWonder(设计馆),围绕设计馆的藏品,展示设计创意经典之作、设计类优秀学术成果、国际合作设计,以及杰出学子的国际获奖作品,管窥五十年设计教育成果,感悟张意形用的无穷魅力。第四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