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最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本书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 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为何而存在 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这本书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 游民文化 江湖文化 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让读者在 游民文化 和 江湖文化 中发现另一个中国。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由相对独立的三部分文稿组成,分别是《往日杂稿》、《魏晋玄学论稿》和《康复札记》。其中,《往日杂稿》主要是有关印度早期佛教、隋唐佛教、道教文献和西方哲学的论文与书评的结集。《魏晋玄学论稿》收有九篇文章,深入阐释了魏晋玄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学的本体之学,就魏晋玄学派别、“言意之辨”、“贵无三派”、“向郭之庄周与孔子”、“圣人学致问题”等提出了重要见解。《康复札记》则为晚年所写,包括几篇讨论佛道的文章。
1912年6月到1918年6月,毛泽东求学期间留下了作文、笔记、信函、诗歌等文稿30多篇,依时间次序为:《商鞅徙木立信论》、《讲堂录》、《致文咏昌信》、《挽易咏畦联》、《致湘生信》、《〈明耻篇〉题志》、《致友人信》、《致萧子升信》(四封)、《致黎锦熙信》、《致萧子升信》(八封)、《致黎锦熙信》、《致白浪滔天信》、《体育之研究》、《〈一切入一〉序》、《致黎锦熙信》、《国文教授案》、《夜学招学广告》、《夜学日志首卷》、《夜学招学广告》、《学友会五月十日事录》、《〈伦理学原理〉批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些文稿大多用文言写成,使用了大量的古代词语、历史典故,词义多与现代不同,有些词语存在歧义,以至学界产生误解、曲解;也为一些不怀好意之人故意歪曲、居心险恶之人恶意中伤留下了漏洞。为方便阅读
本书以鲜活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 设计,讲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要具备的技能。 书中包含数百张已经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 性和临时性展览,比如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馆、展销会和节日庆典活动。 来自美国的Ale Nani表示:这是一本策展人必须读的书,是我为了上课而买的书,此书文笔优美,为展览设计提出了好的建议。 来自英国的P W.表示:这本书对我本科的电影与摄影基础学里的展览与观众模块帮助很大,它让我在许多问题上都找到了答案。
本书是*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交互叙事美学研究 的研究成果。作品以新媒体为背景,综合运用美学、设计学、叙事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主要探索数字化博物馆 叙事美学 新的表现介质与载体。全书共六章,章、第二章论述博物馆交互叙事的概念范畴与历史沿革;第三章通过文本研究分析博物馆交互叙事形态;第四章从审美主体觉醒的角度论述体验美学的介入;第五章通过比较研究,论述博物馆叙事风格的演变;后聚焦博物馆交互叙事美学原理与理论构建。
......
本次展览在品类上,以笔、墨、纸、砚所代表的 文房四宝 为主,辅以香炉、山子、印章等文房杂项;同时,遴选国家图书馆馆藏相关文房方面文献配合展出。在年代上,以从汉代至明清的文房器物为主,并加入了非遗传承人的精品新作,形成古今文房的时空对话。在形式上,特别安排了非遗传承工匠们现场展示文房四宝的制作过程,不仅生动地展现出真实的文人生活,更能与参观者之间形成互动。此书为本次展览配套图录。
《纸向何方——上海博物馆“纸文化”系列讲座文集》分为纸源、字·纸、纸韵、纸工、纸艺、纸的故事六个部分,图文并茂,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到今日的图书馆和纸艺设计,生动鲜活地介绍了纸文化的多姿多彩,讲述了与纸密切相关的一个个故事,以文字和图像构筑起立体的、丰富的纸文化展示空间。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丛书》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大学数字博物馆共享平台与规范标准研究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内容分为“人文艺术类”、“地球科学类”、“生命科学类” 、“工程科技类”、“医药科学类”和“综合类”六大部分,对我国百余所大学博物馆或类似设施的现状、馆藏特点以及开展活动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可供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科研机构专业工作者、大专院校博物馆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和馆藏有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是公众了解大学博物馆馆藏资源的重要渠道。
本书主要从博物馆文化课程的视角出发,基于学校多年来的博物馆文化教育实践形成的成果,初步构建出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体系。 本书共分为八章, 章主要梳理了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的政策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文化传承向全面育人转换的逻辑;第二章主要对 外博物馆教育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分析;第三章主要结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了博物馆文化课程的目标;第四章主要构建了博物馆文化课程内容,开发了西蜀园林、天府名人文化、国学经典、钱币世界、篮球运动、金石拓片和书画七大主题博物馆文化课程;第五章主要从项目式实施,学习单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和校内实体与虚拟博物馆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博物馆教育的实施方式;第六章主要设计了博物馆文化课程的评价体系;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成都市锦官城小学的博物馆文化课程实践案例;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