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第二版)》是作者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致 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 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九十二岁高龄,故题曰 晚学盲言 。 全书共三部分,分别为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 政治社会人文之部 、 德性行为修养之部 。九十篇专题虽篇各一义,却相贯相承。每篇都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均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国文化核心要义与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盖棺论定。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杂采魏晋典籍,经过巧妙编排和精心润色,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众生群相,特别是将当时士大夫群体的独特风貌分门别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年代久远,且魏晋时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都相对特殊,书中又多用当时口语,因此《世说新语》篇章虽短小,却并不容易读明白。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 世说新语 》,在对原文注释与翻译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一则故事的评鉴,将《世说新语》中各种难以理解的地方、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一一解读出来,为读者答疑释惑。并对诸家众说纷纭的条目、语句或字词阐发自己的见解,尽最大努力让读者真正读明白这部经典名著。 书后附有 《世说新语》人名指南 ,汇集原文出现的所有人物的称谓,方便读者检索。
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庄子,庄子给无数人以陪伴、慰藉、启迪和鼓舞。他想象奇特,思想博大精深,观点常常出人意表而又发人深思。《庄子》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都是一部极为难得的奇书,是经典中的经典,金圣叹将其评定为 六才子书 之首。《庄子》通行本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庄子》用词瑰异,文意跌宕跳跃,行文似断实续,即使有了注释与译文,仍然不容易理解透彻。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庄子〉》,在详细的注释、翻译之外,特别增加了三百七十多条 研读 ,梳理有关篇章的逻辑结构、解释寓言故事的确切含义、阐述庄子思想的深刻意蕴,以及某些故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希望能帮助读者真正读懂《庄子》,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原貌,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营养。
本书是肯尼思 J.格根撰写的一本社会建构论*为经典的核心著作。1999年出版*版,2009年出版第二版,2015年出版到第三版,出版后每年都加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畅销书。 《社会建构的邀请(第三版)》比前两版更容易理解,是对当代社会科学*重要的运动之一 社会建构论的*导读。 第三版修订的范围包括: 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作了补充和更新; 写作风格更具亲和力,便于读者阅读; 新增三章内容,分别介绍教育、心理治疗和组织领域的实践; 对社会建构如何帮助和支持你从事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 对于社会科学领域希望了解社会建构论的学生、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社会建构的邀请(第三版)》既是的著作,也是迈入领域的捷径。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写作了大量有关美国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以游记、杂感、政论等形式比较美国和欧洲,美国与中国。其中,《美国人的性格》被费孝通称为《乡土中国》的姊妹篇,作者透过一般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洞察到美国的科学和民主之间的紧张,认为科学迫使人服从于大工业的合作,而民主要求个体主义,二者必然产生冲突;并进一步认为基督教是同时培养个体主义和 自我牺牲信念 的温床,是美国社会生活以及民主和科学特有的根源。美国二战以来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越来越突出的霸权地位,实际是费孝通关注美国的一个重要背景。他晚年有关全球化问题的思考,与他对美国、英国等西方社会的系列观察密不可分。 值得一提的是,费孝通还是4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时事专栏作者,其出访美国的诸种见闻、感受,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欧美政治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批判旧的思想,开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倡导文学改良、整理国故、民主与人自由、科学与实验精神、新学术新思想等方面有很多创获,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胡适在完成其名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后,投入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包括先秦诸子、中国中古思想史、戴震学术、孙中山的学说等方面。本书将胡适过于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重要研究成果搜集成册,以方便读者阅读,是学习和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书籍。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批判旧的思想,开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倡导文学改良、整理国故、民主与人自由、科学与实验精神、新学术新思想等方面有很多创获。胡适对佛教的研究亦有革命之功,对佛教传承、佛教文献提出了很多大胆的看法和新的思想,虽有些仍值
本书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袁行霈的文章精选集。书中文章大致分为四类:其一,文学史随笔、中国文学史的理论思考;其二,中华文化、文明与世界文化、文明的关系;其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意象、音乐美,以及诗歌的鉴赏等问题;其四,袁行霈答记者问,包括作者对文学、文化、文明的综合性思考,作者的治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等。本书有助于开拓专业研究者的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有助于大众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学文化素养,是一本既有专业性、学术性,又有较强实用性的图书。
本书为著名古文字学家张振林的学术论文精选集,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多年。*部分 理论 方法 综合 主要介绍古文字释读、研究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为古文字学研究指明道路;第二部分 古文字之字、词、铭文考释 则通过细致分析考证、澄清关于古文字的多种难点与疑点;第三部分 怀念 感恩 是抒情之作,回顾了带领作者走上学术之路的恩师及漫漫学术路;第四部分 序言 是对古文字学界其他学者著作的评介。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是季老谈在清华5年求学的事儿。这是他青年读书的黄金时代,也是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季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向读者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他同时考中了北大和清华,但为何选清华而舍北大?他本来文科成绩优秀,但入学后为何又要转学理科系?他身在外文系,为何有时对某些必修的课程不感兴趣,甚至逃课,却要到外系去蹭课?等等。总之,从季老叙述的往事中,读者依稀可以读出季老由少无大志的毛头小子一跃而成为著名学者的初的成长岁月。?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是季老回忆追述那些在清华曾交往过、且有着甚笃交情的一些名人。从季老在清华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与名师的率真交往,直到解放初几位红极一时的文坛大家的点滴小事,季羡林在文中的描述都十分生动。如文中季老提到的锋芒
本书以《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原生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反映了周朝政权与神权的分配,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随着汉廷尊儒,中国制度 出现了“古礼复兴运动”,其间古冕被重新采用。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的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经学家对古冕的不同阐释,也引起了诸多纷争。 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 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落。《周礼》六冕礼制的漫长兴衰变异,折射出了服饰与权力、学术与政治在传统中国的复杂关系。
本书着重从对费孝通的思想和文本意义的阐扬这一角度,对费孝通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思想及概念进行深度挖掘和再诠释,试图找到费孝通思想的来源、根本,以及进一步贡献于未来学术界和思想界的诸多可能性,并尝试在这样一个向度上重新思考人类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的新创造。 本书分为方法与路径、自我与超越、危机与重建、文化与自觉、纪念与回忆这六个部分,以全面呈现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费孝通,一个作为乡土社会研究者的费孝通,一个从异域迈向本土的费孝通,一个跨越各种边界而寻求一种自我超越的费孝通,一个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智慧观念的费孝通,一个由文化自觉而至于文化自信的费孝通。 本书站在呼吁后来的研究者全面地对费孝通思想进行研究的立场上,秉持一种 执弟子之礼 的谦恭态度,思考费孝通思想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下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安徽提学使、署理安徽布政使。沈曾植在清末民初学界声望极高,为清末书坛巨匠,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受到王国维、内藤湖南、伯希和等中外大家推崇。 本书据沈曾植题跋原件或真迹影印件整理,无真迹则据抄本、排印本及其他文献著录,并校对底本。分群书题跋、金石题跋、书画题跋三类,共收551首801篇。除增补外,校订2016版文字、标点、专名线错误,完善案语内容,使《海日楼题跋集》成为近年来 完善的整理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杨春贵作品精选集,主要精选其理论文章。书中所选文章已在《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展现了作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研究领域的真知灼见。书中精选的文章包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把握主题主线: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等。本书有助于广大读者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在学习中领悟要善于从哲学高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和理论修养。
20 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 乡村建设运动 。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 民族再造 或 民族自救 。在实践层面, 乡村建设运动 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 群体性 和 多样化 的特点。 乡村建设运动 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
陆侃如(1903 1978),字衍庐,又名雪成,江苏海门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尤以楚辞和两汉文学闻名海内1926 1927年曾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后自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辗转全国任教。其代表著作有《屈原评传》《宋玉评传》《乐府古辞考》《中古文学系年》等,并与其夫人冯沅君合著有《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
《朱传一文集》编撰出版概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朱传一先生生前以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是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保障的*人,也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和见证者。他深谙现代慈善的生命力所在,不但著书立说积极传播慈善文化和弘扬公益精神,同时身兼数家慈善组织的董事、理事和顾问等职务,身体力行,殚精竭虑,影响和激励了中国几代公益人,是当之无愧的公益思想家和领路人。为了纪念朱传一先生,也为了促进中国公益慈善思想研究,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拟从朱传一先生的遗作、书信、笔记等资料中遴选出代表性的篇章,编辑为一本纪念文集出版
20 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 乡村建设运动 。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 民族再造 或 民族自救 。在实践层面, 乡村建设运动 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 群体性 和 多样化 的特点。 乡村建设运动 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