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庄子,庄子给无数人以陪伴、慰藉、启迪和鼓舞。他想象奇特,思想博大精深,观点常常出人意表而又发人深思。《庄子》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都是一部极为难得的奇书,是经典中的经典,金圣叹将其评定为 六才子书 之首。《庄子》通行本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庄子》用词瑰异,文意跌宕跳跃,行文似断实续,即使有了注释与译文,仍然不容易理解透彻。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庄子〉》,在详细的注释、翻译之外,特别增加了三百七十多条 研读 ,梳理有关篇章的逻辑结构、解释寓言故事的确切含义、阐述庄子思想的深刻意蕴,以及某些故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希望能帮助读者真正读懂《庄子》,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原貌,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营养。
《周易》是群经之首,成书几近三千年。读《周易》,必先用经学方法解读其文辞,通晓卦爻辞文句含义及其与卦爻象的内在联系。本书主要通讲《周易》经文的字句文辞,所用方法为以字解经、依传解经、据史解经及用现实解经,义理与象数相互阐发,数理取象尽量得到史事印证,既不虚弄象数,也不空谈玄理。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杂采魏晋典籍,经过巧妙编排和精心润色,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众生群相,特别是将当时士大夫群体的独特风貌分门别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年代久远,且魏晋时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都相对特殊,书中又多用当时口语,因此《世说新语》篇章虽短小,却并不容易读明白。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 世说新语 》,在对原文注释与翻译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一则故事的评鉴,将《世说新语》中各种难以理解的地方、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一一解读出来,为读者答疑释惑。并对诸家众说纷纭的条目、语句或字词阐发自己的见解,尽最大努力让读者真正读明白这部经典名著。 书后附有 《世说新语》人名指南 ,汇集原文出现的所有人物的称谓,方便读者检索。
田余庆先生自谓其历史研究成果 多属发微初探一类,言人之所未言 。本书所收十九篇文章,正是他在秦汉魏晋史领域索隐探赜的代表作。这些文章见微知著,就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引人入胜的考证与辨析,如秦汉之际的楚地反秦事件(《说张楚》)、汉武帝由扩张政策向 守文 政策的转变(《论轮台诏》)、曹魏草创期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斗争(《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蜀国政治史(《〈隆中对〉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蜀史四题》)以及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之关系(《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等,皆为影响深远、备受推重之作。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先行者,他游说诸侯,却一生未能施展政治才能,退而著书后,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孟子》,树立了生不逢时的 不得已 而 好辩 的斗士形象。《孟子》作为 四书 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民本、仁政、良知等思想震古烁今。 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以通识视野著成《〈孟子〉通识》,聚焦于孟子的生平与抱负、《孟子》的版本流传和 性善 良知 仁义礼智 仁政 民本 浩然之气 道统 等思想精要,回答了孟子对孔子有何继承、孟子文化精神的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孟子如何进行经典的批判与重构、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孟子对东亚文明有何影响等基本问题,深化了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侧重于从上帝三位一体本身的角度,来考察神与人的关系。它被认为是理论水平深的一部著作,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奥古斯丁神哲学的,也可以说是整个教父哲学的理论。按照我们今天的学科分类,《论三位一体》既可以说是神学的,也可以说是哲学的、心理学的。在前面七章里,奥古斯丁主要讨论了神学的问题,在后面的章节里,奥古斯丁主要讨论了哲学的问题。它里面的许多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是一个在文化史上有特殊意义的时代。这是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二百余年,也是思想最活跃、感情最丰富的二百余年。在这个环境里,产生了玄学,文学独立成科,书法和绘画都有了辉煌的发展。在这个环境里,中国士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 作者立足于大量史料的搜集和辨析,通过对相关具体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描述出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与士人普遍心态变化的历史面貌,敏锐地把握政局、思潮迅变中士人群体普遍的人生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以及他们人性的张扬与泯灭,并从这些心态变化所引发的艺术情趣中细腻地辨认其审美风尚的性质与价值。
陈引驰教授是《庄子》乃至道教佛教文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他在复旦大学开设的 《庄子》精读 课历来是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本书即以课程讲义为基础,结合多年来研究成果,可称是陈引驰教授《庄子》研究的全面体现。全书共九章。引言统说道家老庄,更通过对老子与庄子的关系和区别的讨论,阐明庄子的特殊之处。以下八章,章概述庄子其人、其书,第二至六章分别从《逍遥游》《秋水篇》《齐物论》《养生主》和《外篇》逐段讲解,选目与次序均精心设计,重在贯串与打通。第七章统讲《庄子》的美学观念,第八章讲《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全书统合,形成对《庄子》来源、其人其书本身,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完整阐释。
《变形记》全诗的结构可以细分为以下各个段落:序诗、引子(天地的开创、四大时代、洪水的传说)、神的故事(卷一至卷六)、男女英雄的故事(卷六至卷十一)、 历史 人物的事迹(卷十一至卷十五)、尾声。这样一个安排多少是按时间次序作出,但是有许多故事的发生时间本来很难定,因此作者又按故事的性质予以安排,例如卷一至二的故事主要围绕神的恋爱为中心,卷三、四是以酒神巴克科斯和忒拜城为中心,卷五、六以神的复仇为中心,卷六至九以雅典英雄为中心,卷九至十一以男女英雄的恋爱为中心等。例如卷一至二的故事主要围绕神的恋爱为中心,卷三、四是以酒神巴克科斯和忒拜城为中心,卷五、六以神的复仇为中心,卷六至九以雅典英雄为中心,卷九至十一以男女英雄的恋爱为中心等。 《诗艺》原是一封诗体信简,无题,发表后不及百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是宋杰教授三国战争系列中的第三部,书中收录了有关三国兵争的九个专题研究,深入探讨董卓与关东诸侯战争的起因、过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曹操对 天府之国 关中的逐步控制、征伐与经营,以及该地在曹魏建国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吴魏逍遥津之战的背景、规模及魏军的 斩将搴旗 战术,通过孙权遇险反映出来的性格特点;刘备攻取益州的经过与谋略,此后他重返荆州作战两次失利的原因;汉末三国的重镇孱陵与公安,三国战争中的险要关塞阴平,有着怎样重要的战略作用;汉末三国交战各方所设置的 军师 , 天时 对三国战争有着怎样的影响。
本书作者被誉为美国 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 ,是后人本心理学重要的思想家,本书堪称后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气魄宏大,内容丰富,观点既融合了东西方在该领域该学科中研究的精华,又贯穿了作者独特的个性和不凡见解。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娓娓道来,对我们人生的重大问题。对我们面临的困惑和不安给予了富有创见的解释。这些问题包括男女地位和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持续破坏、差异性和多元化、受压抑的记忆以及互联网在信息时代的地位.等等。
《宋茶:风雅与腔调》选取宋代范仲淹、欧阳修、蔡襄、苏轼、宋徽宗、审安老人等人有代表性的茶诗茶文,展现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详细的原文译注和延伸讲解,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与腔调。
当我们超越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墓地而思考时,激动我们的问题并不是未来的人类将如何丰衣足食,而是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这个问题才是政治经济学全部工作的基石。我们所渴求的并不是培养丰衣足食之人,而是要培养我们认为构成了我们人性之伟大与高贵的那些素质。 本书收录了韦伯在政治思想领域的重点著作,包括《民族国家与国民经济政策》《论俄国的立宪民主形式》《两种法则之间》《德国的选举权与民主》《新政治秩序下的德国议会与政府》《社会主义》《帝国的总统》《以政治为天职》等共八篇,这些篇目整体反映了韦伯政治学的重要概念、理论、方法和体系。 本书亦收录了阎克文撰写的中文版序《韦伯眼中的政治》和英文版编者序。
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选《庄子》中近百个经典文句,以现代人的问题意识与关注的话题点导入,总结出有用与无用、自由与有待、同与异、梦与醒、工具与机心等88个关切点,配以注释、译文、解说,帮助读者在充分理解原典的基础上汲取思想活水。既回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乱世理解《庄子》,又以《庄子》思想观照当下社会与人生,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当代女性在职场上似乎达成一种了共识 在工作中一定要展示自己理性、强大、可控的一面,隐藏所有的脆弱、不安或者情绪。所以,当一个现代女性做了母亲,因为承受严苛的育儿挑战而产生了强烈的负面的情绪时,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失控感和挫败感。 所以很多人认为生养子女会影响女性表现得更强大,阻碍女性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让很多女性在做母亲后很难认同自己的新身份。而社会普遍会将母亲角色理想化,回避母亲会面临的脆弱和困境,写给母亲的书都在指导养育,很少触及母亲在养育挑战中面临的心理危机。这让现代女性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持和减压渠道,更加感到孤立无援。 本书深度解读了女性在做母亲后心灵在黑暗中摸索的漫长历程,女性在为母困境中将经历坠落 逗留 回归三个阶段,作者通过神话、童话和寓言,帮助现代女性看到负面情绪的价
《山海经》是公认的一部奇书,内容包罗万象,堪称研究上古中国社会历史的宝库。但是《山海经》并不好读,从其成书性质、成书年代,到作者是谁、文字与图的关系等,都有许多复杂的争议。沈海波教授精研《山海经》多年,撰成《〈山海经〉通识》一书,为读者扫除阅读《山海经》的障碍。 作者从地理神话、祭祀、巫术巫医、天文历法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山海经》的内容,对《山海经》里的神话与历史逻辑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还对《山海经》成书、版本和历史影响有着具体的论述。读此一书,读者可以系统了解《山海经》的文本与内容,畅游上古社会的山川地理,赏玩奇珍异兽,增加对先民智慧的了解和对上古文化的认知。
作者多年关注近世以来知识人的生平行迹及其心路历程,留心种种旧传的未详、待考、不确、不真,对因各种缘由被打入另册的历史人物,如周肇祥、周作人、钱稻孙、瞿兑之、龙榆生、张次溪、柳存仁等,尤其怀有探究的兴趣。收录于本书中的《〈多馀的话〉馀话 雪华 的故事》《 范其时 不是胡兰成 重提〈续结婚十年〉里的一桩公案》《周建人和周作人的 永诀 》《龙榆生删改〈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隐情》《掌故家张次溪晚年侧影》等文字,探微索隐,言及前人之所未言,无不体现了他的写作追求,且行文练达生动,如探案故事一般,洋溢着 考据癖 的趣味,引人入胜。
这是一本描述1930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社会文化、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周易》作为 群经之首 ,被誉为 古代东方奇书 ,是中华经典中的经典,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型塑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影响后世数千年。易学名家、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精心择取《周易》中深富智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名言佳句,以权威的释义、精当的解读,剔掘出蕴含在《周易》中的文化原型、微言大义和哲理哲思,并紧贴当下读者关心的心灵话题,以深入浅出、意蕴悠长的文字,带领读者了悟《周易》精义,探寻古人的思想世界,进而绾合读者自身的心路历程,把握这部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晚明二十家小品》是施蛰存先生1935年应上海光明书局之邀编选的一部散文集,选入二十位晚明文人具有代表性的小品散文两百余篇。二十位文人依次是:徐渭、陆树声、李维桢、屠隆、虞淳熙、汤显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曹学佺、黄汝亨、张鼐、李流芳、程嘉燧、钟惺、谭元春、刘侗、陈仁锡、王思任、陈继儒。每位作家的作品辑为一卷,全书共二十卷,并附有诸家小传和采辑书目。书中选入的都是具有开拓性的小品作家,大多出自公安、竟陵两派,或在思想观点上较为接近。收录的作品多体现山林隐逸思想,冲破正统文体束缚,展现适性任情的文学风格。
.
中华书局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抖音,邀请23位名师,联合制作推出了系列短视频,对《唐诗三百首》的313则篇目进行逐一解读。每期解读,充分融入每位名师独特的治学理念、人生阅历与审美体验,或论述周详,或短议精当,或抒发情怀,或连出巧思,沿波溯源,还原情境,又能闪回当下,直指心灵。 本书采用诗作原文附名师解析的结构,以中华书局《唐诗三百首》(补注本)为底本,参校相关总集、别集,将各位名师的讲稿整理、润色成书。同时,全书根据篇目内容,遴选主题相关的古代、近代名家画作,作为配图,让读者更直观感受诗情、诗意,品味唐诗之美。
沈括在科技史领域享有民族英雄般的崇高地位,然而一旦将其还原到历史语境,便会发现,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他其实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 从 王安石新政 的参与者,到沦为 新法叛徒 惨遭流放。本书采取了独特的 对照式 结构,揭示了沈括的仕途经历与贯穿其一生研究的 闻见主义 立场之间的联系,既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场对哲学观念的探索。 作者以 闻见主义 为核心,建立起一套挖掘北宋知识世界的概念,将其带入对沈括的生命历程和历史语境的理解中去,深入考察了沈括与同时代人迥然有别的认知模式 基于闻见之知的认识论哲学,进而发掘出北宋时代思想史隐藏的面向,重构了我们对北宋知识世界历史图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