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资极其丰富的世界,各种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成瘾物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越来越迷失自我,感受不到幸福,精神空虚,甚至抑郁痛苦。基于此,伦布克博士探索出了有关成瘾科学的发现,这些发现解释了为什么纵使我们不懈地追求快乐,却往往以痛苦的形式告终 伦布克博士通过深受成瘾之害的患者的案例,将这些鲜活的故事融入书中,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大脑的奖赏机制,希望我们可以从这些患者的经验与教训中受益。她为我们讲述快乐与痛苦的平衡之道,提出了自我约束策略等有效的解决方案。
《荣格心理学》收录了荣格的经典之作《心理类型》与《荣格自传》。《心理类型》是人格类型理论的源头,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发展出了社会人格学、威尔莱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科尔斯人格气质量表、艾森克个性分类、NEO-PI-R等多种人格理论;《荣格自传》中,荣格毫无保留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一起探讨他那精彩的一生和他毕生研究的精神世界。阅读本书后,读者能够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读懂他人,更好地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本书介绍了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宣布 主体死亡 的浪潮中,作者逆流而上,探讨了作为一个主体诞生的意义,带领读者一步步进入拉康的概念体系,解释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主体 导致精神病。本书清晰地引导读者穿越拉康理论的迷宫,将他者、对象、作为语言结构的无意识、异化与分离、父性隐喻、享乐和性差异等核心概念拆解开来,结合拉康在临床上的关注点来阐述他的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对拉康作品最平衡、最精密、最有洞察力的见解,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爱始终贯穿我们的一生。儿童对父母强烈而无法言喻的依恋,年轻情侣之间轰轰烈烈的激情,母亲坚定不移的奉献,这些现象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却始终无法对其做出精确的解释。多年来,我们都在关注爱对生活、情感所产生的外在影响,却忽略了爱的本质与起源。 三位精神病医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神经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试图揭开生命中爱的神秘面纱:大脑结构与爱如何相互作用?人际关系如何渗透到人类的身体、心灵和灵魂?爱如何改变我们的现在以及未来?
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你 颠覆固有的传统思维,突破自我限制,重新整合思维认知 的重量级积极心理学好书! 我们所经历的无意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 许多我们放弃自由意志的方式背后的原因都是无意识顺从。 人们倾向于寻求确定性,但由于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现状,我们就不再注意到变化和新的可能。一旦我们认识到过去无觉知的决定限制了我们,那么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重新设计世界,而不是用昨天来定义今天和明天。 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你颠覆固有的传统思维、突破自我限制、重新整合思维认知的重量级心理学好书!也是兰格教授到目前为止在哈佛心理学的学术历程与成果精华。 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保持觉知,就能够找到更好的可能选择,提升工作效率、心理幸福感和创造力。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她整个学
应当说哈耶克这里的意指相当明确:《感觉的秩序》对于他建构其自由主义理论体系至关重要。而为了进一步明确这种重要性,我们简要梳理该书的基本论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该书论题与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基本哲学关联。 《感觉的秩序》被哈耶克本人定位为一本理论心理学著作,但它的基本阐述方式是哲学性质的。其核心问题在于,人的心智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为回答这问题,哈耶克首先突显了物理秩序和现象秩序(即心智秩序)之间的 不同 ,并把现象或心智秩序解释为一种感觉质性的秩序。然后,哈耶克引入了 神经秩序 这一概念,并认为在现象或心智秩序与神经秩序之间存在一种 同构 关系。于是,考察人的心智或现象秩序,亦即感觉质性的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就可以转换为考察人的神经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由此,哈耶克借助生理心理学乃至实
人类的先祖生活在山洪、龙卷风、雪崩与野兽袭击频发的凶险环境里,为了活下去,对世界进行非黑即白的划分至关重要,自然选择将我们的大脑设定为原始的二元制。几百万年过去了,随着文化与科学的不断进步,今天的世界变得纷繁复杂、模棱两可。生存游戏已经改变,但我们的思维定式并未跟上这种变化,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我们的大脑往往强制退出,将所见所闻简单地纳入既有认知框架,形成刻板印象。 凯文 达顿对人类的二元思维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反思。他利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进展,阐释应该如何对思考进行优化,既避免认知商铺过早打烊,也要对运转不休的大脑适时叫停。我们记忆的可塑性强,我们的大脑很容易被误导。只有打破思维惯性,才能避免走上主义或虚无主义的歧途。同人生中所有其他事情一样,我们可能
本书分七章介绍了精神分裂症名称的由来、治疗方法史、诊断标准和症状、成因分析及神经机制、社会因素及治疗手段和康复情况。本书既是给精神科医生看的医学专著也是一本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参考的自助书籍。作者是一名精神科医生,见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医院的治疗情况及康复状况,并通过社会调查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有感于精神分裂患者特有的纯真感受性及其魅力,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去污名化,认为他们是一群热爱生活、摒除了私欲和杂念的人,只是不受控制的幻觉、妄想让他们的理性和人格崩溃,不能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有感于当前治疗手段的非人性化,作者通过综述这类病的发病原因及不同人群的发病率,提出精神分裂症的高发病率不能只归结为患者个人因素,同时也有社会因素。要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用一种人性化的治疗手段,
作者在简单地解释了整合式方法后,讲述了怎样将它运用到灵性领域。本书运用整合式方法解决灵性面临的迫切的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灵性,灵性存在的证据,灵性发展的阶段,冥想或者静观的作用等,帮助灵性方法融入现代和后现代的世界当中;同时也指明了现存的不同灵性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让我们的灵魂获得重生,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圆满,觉察到当下的真我,接纳整个宇宙的灵性。
扰乱人心思的不是那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这些事情的看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原理具有常识性,操作的架构又富有实证性,因此一直被认为是符合现代科学典范检验疗效成果的心理治疗方法。 徐勇老师在本书中通过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原理、针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以及案例督导过程,点面结合、抽丝剥茧,帮助读者击破不同精神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的难点,掌握 话到病除 的治疗技能。
走进18位精神疾病患者鲜活的世界,看见人世百态,体味人间悲喜 在形形色色的人间悲欢和点点滴滴的人世温情中,照见并疗愈自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上每八个人中, 就有一个人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及其导致的社会精神健康问题涵盖精神障碍、心理社会残疾和其他与显著痛苦、功能障碍或自我伤害风险相关的精神状态。 对精神科,社会大众有误解,患者也无所适从,求治时往往摸不清门槛,神经内科往往成为精神病患者寻求帮助的第一科室。精神科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学科。在精神科,绝大多数临床病例是常见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疾病,真正有精神症状的病患不到临床病例的十分之一。 作者选取了自己从业二十多年中遇到的18个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故事,带领广大读者走进形形色色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去体味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饱受精神
亲密关系总是给你出难题? 一段关系伤身又伤心,却放不下、挣不脱。 对于遇见的每一个人,我都认为不是对的人。 相遇时彼此深深迷恋,相处后却总是渐行渐远。 结婚前,我俩彼此欣赏;结婚后,我俩争吵不断。 面对如上问题,作者告诉我们,可以尝试用依恋理论解决。我们自身的成人依恋类型会影响我们对关系的期待,在关系中展现的性格和行为,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育儿方式。 通过本书,你将会了解: 什么是依恋? 儿童、青少年依恋有哪几种类型? 成人依恋有哪几种类型? 童年、青春期时没有安全感,成年后是否也会没有安全感? 如何识别自己的依恋类型? 如何建立安全感? 作者通过专业、系统的讲解,辅以详尽的案例,展示给读者一本心理自助书。愿与本书相遇的读者都能建立自我价值感与安全感,选择合适的伴侣,拥抱更好的亲密关系。
你是否渴望实现超预期的目标 你是否渴望与伴侣和孩子一条心共渡难关 你是否渴望被一个像家人一样的人领导 你是否渴望上司给你足够的资源以施展拳脚 将如上渴望变成现实,你需要阅读这本书,实现潜能觉醒。 作者发现,每个人都拥有超乎寻常的潜能,而激发这种潜能,必须依靠 潜能领导力(Secure Base Leadership) 。它的核心是:关心和信任他人,并以此激励他人应对挑战,实现卓越。潜能领导力,就是能激发他人潜能的领导力。这一领导力模型不仅适用于公司和职场,也适用于家庭和个人生活。 三位作者总共花了60年的时间进行理论研究,并对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上千名高管采访和调研,最终提炼形成 潜能领导力 这一概念。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这种超凡的领导力。以本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已经帮助了成千上万名企业领导者以及各
关于快乐的迷思,着实困扰着每一个爱思考的人。 本书作者安德斯 汉森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四时他考虑转学换专业,并为此寝食难安心烦意乱了6个月。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并非不清楚自己最终会如何选择,只是无法 跳过 这段痛苦的摇摆期。成为医生后,看着一个又一个有着相似经历的患者,他回想起了这段往事,并找到了一种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 读完本书,我们可能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误解了快乐,误将 变快乐 当成一种压力;可能决定善待自己,改善生活方式;也可能调整观念,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快乐模式。 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再会因不快乐而烦恼。
当卡拉 多尔蒂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时,她的世界改变了。迷茫40年、艰难确认后,她终于能够走出自己的 阴影生活 ,得到解脱。 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的类型分为Ⅰ型和Ⅱ型。在欧洲的大量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是相较于双相情感障碍Ⅰ型(躁郁症)更为普遍的类型,也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一种,其特点是重抑郁轻躁狂,且容易与抑郁症混淆而不易诊断。 卡拉 多尔蒂用患者和专家的双重视角,总结出一套翔实有效的识别与治疗重抑郁轻躁狂症状的实用方法,帮助受困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或即将受困于此的人们准确应对,少走弯路,过上更平和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会觉得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 觉得领导下达的任务不合理,应该调整一下会更好;喜欢做 颠覆朝纲 的事,让别人目瞪口呆;说话总是一针见血,不留余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话题终结者;无端猜疑恋人的忠诚,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短信或者出差多日,就一定是另有新欢了 其实,这是偏执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PPD)在作祟。本书通过心理学理论、现实案例和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带领读者深入偏执者的内心世界,全面解读偏执型人格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优势和劣势,并附有自测量表,帮助偏执者实现自我觉察,修正自身弱点,充分发挥偏执型的性格优势。
本书围绕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从哪里来,缺乏安全感的结果,如何获取安全感等问题展开,融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理论视角,从解读安全感入手解决谁都逃不掉的那些缺爱、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问题,帮助读者向内梳理自己,摆脱不安,获得自在从容。
本书是美国重要的文化理论家、拉康派批评家琼 柯普洁本专著,她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从电影、哲学、文学、摄影等多个角度,对弥散在人文领域中普遍的 福柯幽灵 发起了雄辩的声讨。拉康和福柯虽同被视为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涌现出的关键人物,但他们思想中的隐含分歧却将我们导向对诸多文化现象截然不同的理解与反思。 在书中,作者不仅尝试为精神分析重新夺回对 性 凝视 等重要理论问题的解释权,澄清语言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还将展示精神分析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主体是没有满足历史需求的历史产物。 作者主张,文化批评的使命在于读懂欲望,即文化表述中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
这本书以严谨、科学而不失风趣的笔调一一梳理了四种人类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的各自特点,在结合两千多年来无数圣哲的学说和经验基础之上,借助心理学和生理学两大现代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气质的起源和表现进行了抽丝剥茧似的解读,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现实场景,提出了一套极为可靠、有效的辨识和验证方案,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与其它同类作品不同,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他将不同气质类型分别置于亲子、爱人、工作场所等多个场景之中加以组合、对比,以直观、贴切的心理诊断手法,指出气质类型在人际关系中所扮演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为我们处理生活中的各类细碎,然而不可回避的人际问题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堪称气质类型学说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