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
动机是我们日常做事的出发点,是决定我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本书以动机式访谈的最 新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基础,阐述了从业者如何识别自己或他人的动机,从而能够通过调动该动机,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事情得以更好地完成。本书围绕动机式访谈的四个核心过程,即导进、聚焦、唤出、计划,将动机式访谈(MI)的核心技能(OARS+I)及易犯的错误融入其中,同时以动机式访谈的核心精神为指导,并辅以诸多案例,让读者在理解什么是动机式访谈的同时,掌握其运用方法。本书所阐述的价值卡片这一工具的运用,可以让从业者更好地觉察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了自己的动机,也便于从业者和当事人探索价值观对当事人行为的影响。书中有关学习与运用MI的“八加一”个任务,能够帮助读者从整体的角度重新梳理动机式访谈,并且将动机式访谈与自己已掌握的技
治疗关系很大地影响疗效已是业界共识,但是如何建立和巩固咨访同盟,让其为治疗服务,这方面的著述则不多。《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第七版)》关注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对来访者进行即时干预所带来的帮助,并且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方针,提供了从初始访谈到干预,再到修通和结束的全过程。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第七版)》是特别实用的治疗指南,能帮助治疗师学习如何辨识、响应来访者重复出现却不再适用的关系模式及核心议题;如何通过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同盟与人际过程,解决来访者的困扰;如何让来访者将治疗中亲身体验的再学习迁移到真实生活中。此外,本书可以帮助治疗师缓解对犯错的担忧,应对来访者的阻抗,面对移情和反移情议题,打破治疗僵局。书中辅以大量的对话案例,是作者将几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让读
先贤哲人自古讴歌爱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然而,一旦恋爱中的两个人步入平淡期,互不理解,甚至争吵冷战便不期而至。事实上,此时伴侣之间的爱恋依旧是主旋律,只是熟悉的两个人,期待对方更多的理解,才造成了关系的紧张。 在《依恋与亲密关系》一书中,作者呈现了伴侣互动中经常会出现的种种恶性循环,并给出如何走出这种不良互动泥淖的良方。不断实践,便可以让爱情保鲜,让婚姻美满。原来,我们不必煞费苦心地提升争辩技巧,也不需分析童年创伤,更不必为创造浪漫而大费周折;我们需要的是认清我们与伴侣之间的情感依恋部分,能够敞开心扉,懂得互相理解与回应。作者将伴侣需要做的事情归纳为辨识魔鬼式对话、寻找伤痛之处等七种对话方式,这便是本书对话的核心内容。 本书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是由中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本书是意象对话疗法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这一中国本土心理疗法从管理到学术两方面均步入规范化和体系化的道路,成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派。曹昱、朱建军著的《意象对话案例督导集(第2版)》精选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中精彩的真实案例,每个案例均由朱建军教授做深入、专业的督导分析,帮助咨询师加深对咨询技术与咨询本质的理解。本书第2版增补了新的案例以及案例的后续反馈,帮助咨询师提高咨询技术,增加对各类复杂案例的处理经验,在反思与实践中.成长为一名的咨询师。
《压力:评价与应对》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也是压力研究领域引用率优选的著作之一(截至2019年底,Google学术引用约60000次)。它延续了由拉扎勒斯在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压力和应对过程》中开创的传统,详尽地阐明了基于认知评价和应对的心理压力理论。本书从生命科学里关于压力的概念、认知评价过程、人的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对概念及过程、评价与应对结果、情绪的认知分析、治疗与压力管理等方面来全面展开对压力反应的讨论。作为一个整合性文本,本书融合了二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涉及行为医学、情绪、压力管理、治疗以及生命发展等诸多方面。作为一部跨学科的经典著作,本书反映了与压力相关的许多问题维度,可以说是临床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以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推荐阅读之书。
本书作者结合其掌握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近年来通过广播节目《心情咖啡馆》分享及解析过的无数案例,希望能为正在职场奋斗的广大读者提供个人成长的方法,借助脑科学和心理学帮助职场人在个人认识、社会行为、沟通、情绪“解码”等方面,从藏着无穷密码的大脑中找寻规律,捕获智慧,挖掘潜能,成就自我。
本书为余德慧与其他研究者融合临终照顾实务与本土心理学理论所写作的论文集结,主题包括:从临终照顾的领域对生命时光的考察、临终照顾的灵性现象考察、临终过程心理质变的探讨、病床陪伴的心理机制及伦理、临终处境所显现的具体伦理现象、临终过程与宗教施为等,为本土生死学研究和临终陪伴提出跨越性的探索和视野。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共十四个章节,各个章节讲述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首章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二章中国人的社会化观;第三章中国人的自我观;第四章中国人的尚“和”心态;第五章中国人的人情观;第六章中国人的脸面观;第七章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第八章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第九章中国人的教育心理观;第十章中国人的管理心理观;第十一章中国人的释梦心理观;第十二章中国人的文艺心理观;第十三章中国人的人格心理观;第十四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人类经验的主要领域进行解读,如记忆、信念、语言、幸福等,展现了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认知缺陷都与“进化惯性”有关。如:为何人们经常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为何金钱买不到幸福?为何通常坚持错误的决定?……他向读者清晰地阐释了“进化惯性”,说明大脑的进化本来就是不的。面对不进化,作为思想者的人类,是否就真的束手无策?显然不是这样。作者在文中也建设性地提及了应对方法,改善我们的认知缺陷,从而战胜我们内在的健忘、焦虑、混乱、拖延……进而改善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社会。
《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导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养、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品德心理、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与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心理问题、教师心理与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编写内容尽量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突出适合师范生的特点。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对内容进行详略安排,让师范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基本心理规律,并为学生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教育心理学》增加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对于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维护的基本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心理学》适合作为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对教育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